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北京 || 老北京的俏皮俗语,你知道多少?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老北京俏皮话


老北京俏皮话精炼、幽默,透着股“盐”味儿。

下面这些俏皮话都有点年月了,其中的典故你说得上来嘛?


1.“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


民国时期,有轨电车售票员都有个铜哨,每当乘客上完电车时,售票员就一吹铜哨,司机听见后就开车。

车将开时,老太太从后面赶上来,招呼售票员别吹哨。用来讽刺爱“吹牛皮”的人。


2.“马勺上的苍蝇——混饭吃”


过去盛饭用的勺子,大都是木头做的,称为马勺。这话是说于某项工作没什么劲,凑合着干。


3.“东岳庙的匾——善恶有报”


这句话,在地道的老北京人心目中,可谓刻骨铭心,没齿不忘。

东岳庙坐落于朝阳门外神路街。庙里供的是东岳大帝,传说这位大帝受人尊敬就是因为他管的事儿特别多。

东岳大帝之下有七十二司,分管所有跟咱老百姓有关系的事儿。不管您干了好事坏事,它都知道,所以叫善恶有报。


4.“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


这是康熙皇帝继位后,逐渐流传于京城的一条歇后语。

康熙为避免皇子争夺帝位而诱致萧墙之祸,将诏书存放于太和殿匾额后面,直待临死或退位时当众取下宣诏。

文武大臣于宣诏前,不知该依傍哪位皇子,因而首鼠两端,莫衷一是,虑及将来仕途深感无依无靠。


5.“打磨厂的大夫——懂得帽!”


北京正阳门外迤东有一条街,名叫“打磨厂”。当年在这条街路南有一位中医师挂牌应诊,此人姓董名德懋,医术一般,故有此语流传。

“懂得帽儿?”,就是讽刺什么都不懂。


6.“天桥的货——假的多!”


 天桥是京城旧日缩影,又是有名的藏污纳垢之地,此地市场上所卖商品,假、劣、破三字成了天桥商品的代名词。天桥没有什么老字号买卖,多的只是小铺和货摊,并有“雨来散”之说,而顾客又多为流动的,没有“回头客”。鉴于上述情况,这里经商者自然不会讲什么商德和信誉。故而有了“天桥的货——假的多”的歇后语。      后来,人们又将此话简炼,称“天桥的货”,谁在街上买了假货、劣货,大家都会说:“这是天桥的货吧?”  


7.“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


砂锅居在西四缸瓦市,是一家以卖砂锅菜为主的饭馆。据传,此饭馆开业于乾隆六年(1741年),系和硕定亲王的王府管家所开,原称和顺居,以卖煮白肉起家。煮白肉原本是清宫祭祖敬神的食物,和顺居继承了煮白肉的技艺,煮出的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美可口,很受食客的青睐。但是,当年和顺居是小本经营,煮肉的锅只有一口,每天只能煮、卖一口猪,卖到中午时刻便告罄,如果顾客要想大饱口福,只能赶早而去,否则只好败兴而归。好事的北京人便依此造出了“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的歇后语。  


8.“老买卖——不养三爷”


        所谓三爷,泛指少爷、姑爷、舅爷。“不养三爷”并非是饿着这三种人,而是不许他们参与店里的经营和管理。      

 旧京城的老字号、大买卖,虽多为一姓或几姓家族所有,但具体经营和管理则由掌柜的管理,掌柜今日称经理,但在当年是店东手下的“打工者”、“白领阶层”,为使买卖兴隆,经久不衰,掌柜的必须尽心尽力,而“不养三爷”则是他们多年经验的结晶。      “

三爷”,那些店东的少爷、小舅子和女婿,因自己的身份特殊,又与店东有亲缘关系,往往指手划脚,干预经营管理,有的“三爷”还仗势胡作非为,影响店铺的生意和声誉。基于此,不少明智的掌柜便有了“不养三爷”的招数,这样,“不养三爷”成了大商号不成文的规矩。  



老北京的俏皮话,是北京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这些俏皮话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了解这些俏皮话,有利于我们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官方公众账号:

燕堂诗社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