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当忽悠遇上特大忽悠丨川普短短俩月就搞起了万众就业,大佬们真的认怂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俗话说,正要瞌睡时送来了枕头。在美国当选总统的压力之下,诸多美国公司和全球科技企业,都在纷纷表态扩大在美国的制造业务,为美国创造就业岗位。在距离正式进驻白宫还剩下3天的时候,已经为美国创造了好几万个就业岗位——至少是纸面上的。不过,若深入细节探查会发现,事情可能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这样美好。


1
“逼”来的就业

1月17日,沃尔玛公司表示,2017年将在美国创造约10000个工作岗位,主要通过新开或改造店铺,并投资于电子商务业务实现。同一天,拜耳与孟山都两家公司的CEO做出此前未有的承诺:完成合并后,将在美国增加80亿美元研发投入,保留孟山都在美国本土的所有员工,并创造3000个美国高科技岗位,将孟山都的总部留在圣路易斯。而仅仅一天前,通用汽车宣布在美增加至少10亿美元投资,将可最少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


24个小时内,就收到了三家巨头过万的就业岗位“offer”,这些成果与“推特治国”下对企业的威逼利诱密不可分。


最近,美国一个名为Trigger的App,推出了一个叫做“警报”(Trump Trigger)的功能,每次在推特上提到一个上市公司,这个App就会为用户发出一条推送信息。


这原来是个证券类的应用App,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一些限定条件,让自己关注的股票可以在条件下被提醒,进而关注或交易。那这个软件团队为啥把这个“警报”功能加进APP呢?因为上市企业真会被言论影响,而实在太爱点名了。



1月3日

通过推特告诫通用汽车,如果它继续在墨西哥制造雪佛兰克鲁兹型号汽车的话,将需要支付大额。

1月8日

发推特指责丰田在墨西哥建造工厂的计划。

1月9日

推特抨击波音公司卖的新空军一号太贵、计划取消订单,波音股价下跌1%、市值蒸发10亿美元。

1月16日

发文批评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的F-35战斗机採购合约金额“失控”,该公司市值盘中一度暴跌40亿美元,当天其他航太与国防类股也受池鱼之殃而下挫。


刚刚半个月,一人徒手撕遍汽车界、航空界、军火界优秀企业代表。(当然还要再补一个文艺界,全世界都看到梅姨一身傲骨,以及连发三条怒怼的情形)




作为美国政坛在网红界的优秀总统代表,大家都已经看到,这套直奔主题的点名法,从他宣布参选那一刻开始就没停过。


在竞选时就承诺,将迫使美国企业把制造业就业岗位和海外工厂迁回美国。他曾多次表示,如果当选,不会允许福特在墨西哥开设新工厂,他称之为“绝对耻辱”。


本月初炮轰汽车业制造商后,多家汽车业巨头纷纷“低头”:


1月3日

在就福特投资墨西哥而威胁要征收惩罚性后,福特汽车表示,将取消在墨西哥斥资16亿美元建厂的计划,并将投资7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工厂。

1月8日

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宣布,将在2020年前投资10亿美元用于美国中西部两座工厂的设备及现代化升级,将创造2000个生产相关的工作岗位。

1月9日

丰田北美区CEO Jim Lentz宣布,未来五年,丰田将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不过Lentz表示,这是丰田现有战略的部分举措,和候任美国总统无关。

1月16日

德国《图片报》刊登的采访中表示,不在美国生产更多汽车的德国汽车制造商进行指责,并称将对产于墨西哥且销往美国的汽车征收35%的进口税。“我会告诉宝马,如果你在墨西哥建厂并计划将汽车销往美国,还不想交35%的税,那你还是算了。”


宝马1月16日回应称,汽车生产面向全球市场,在美国本土化程度很高,且在美国直接和间接共计雇佣7万人。


由此可见,竞选以来频频宣称要增加就业,各个行业大佬自然投桃报李,意图打好和的关系,以避免公司遭受政府的打击。还未走马上任,除了汽车领域,还有有多家商界巨头向他“示好”。


IBM



2016年12月13日,IBM CEO Ginni Rometty宣布,IBM 未来 4 年内将在美国招聘约 2.5 万名员工,并投资 10 亿美元,希望为美国科技行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Rometty 发布公告称,IBM 2017 年计划在美扩招 7000 名员工作为这项人才计划的第一步,并增投 10 亿美元资金用于公司发展及员工培训。Rometty 称,此举理由是 IBM 对员工素质的需求随着科技产业革命不断变化,渴望通过招聘和员工培训满足 IBM 的用人需求。


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此前一直宣称要引导美国科技产业回归美国本土,可以预见 IBM 这一决定将是他喜闻乐见的。此外,本次 IBM 在美招聘的“大手笔”被解读为“响应政策”的原因还有一个——Rometty 本月成为了的商业领袖顾问委员会的新成员。


实际上此次 IBM 高调宣布扩大在美招聘,和 9 个月前招聘方针有着的 180 度大转变。今年 3 月,IBM 表示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的工作岗位超过 2.5 万个,而为了保持“员工队伍平衡”,IBM 会削减部分的美国工作岗位。当时也点名批评 IBM 等科技巨头将产业转移海外,致使美国流失大量工作机会。


苹果



已经表示将向苹果公司提供激励从而将制造业工作机会带回美国,尽管苹果和富士康正在考虑这一提议,但事实上此事有很多无法逾越的障碍。


目前苹果在美国仅剩的制造项目只有MAC PRO的组装,,因为对苹果而言无论在财务上还是运营上该项目都都令人头痛。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报告更是详细解释了为何苹果无法在美国生产iphone。


日前,苹果重要代工厂和硕科技表示,如果需求扩大,将会数倍扩大在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务,但是这并不会大量增加工作岗位。而富士康集团表示可以考虑,但是目前尚未宣布任何建厂计划。


诸多媒体和行业专家已经指出,在美国本土生产智能手机并不现实,可能导致苹果制造成本翻一倍,部分型号手机的定价将会达到2000美元,造成美国消费者经济损失。

2
各怀鬼胎

虽然美国企业没有抵抗住被要求回归国内的的压力,但从中也能隐约看出企业自身的“算盘”。


初战告捷:孙正义的高明



去年11月底,美国老牌空调制造商开利(Carrier)就宣布,保留接近1100个原本计划流向墨西哥的工作岗位。这是与印第安纳州长、副总统当选人彭斯谈判的结果。


而所受关注更多的的初战告捷,是跟日本软银公司的合作。去年12月初,和软银CEO孙正义在大厦进行了一场会晤。会晤结束后软银宣布,决定对美国投资500亿美元,同时将给美国带来5万个工作岗位。综合相关消息,这一投资,会通过一个1000亿美元“软银愿景基金”(the SoftBank Vision Fund)进行,该基金的其他合伙人中,。


会晤结束后,马上发推特炫耀,说:“要不是自己赢了总统竞选,这样的生意是做不成的。”还当着媒体的面称赞孙正义是“工业界的伟大人物之一”。


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最强之处在于高科技领域。对企业回美国来,抛出的税收等方面的橄榄枝,正好应了孙正义的心愿,何不来个顺水人情呢?同时,软银与沙特的1000亿美元基金旨在投资ICT高科技领域,投向美国是其求之不得的。这是孙正义投资美国的极度聪明之处。


频频向人们展示自己跟产业界的好哥们关系,无疑会进一步加强人们对他的信心。站在身边的企业界人士也是这场大戏的赢家,媒体计算,胜选以来,Sprint的股价上涨了40%,其大股东软银的CEO孙正义身家涨了不少。成为白宫客人的孙正义未来也可以更便利地在美国开展商业活动—在奥巴马政府治下,软银主导的一起大的电信并购案曾遭到相关法案的反对。


不过,若深入细节探查会发现,事情可能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这样美好。分析人士认为,软银做出的这一承诺还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内容。


追加投资带来的新增工作岗位数字,是值得推敲的。比如,仔细了解就能发现,软银控股的Sprint宣布的未来一个财年能新增的5000个岗位,并非都是公司内部新增的,其中把外部承包商增加的岗位也计算在内;OneWeb的3000个岗位也一样,公司内部只预计增加800个岗位。


而今年1月,Sprint在全美削减了2500个就业岗位。《今日美国》也指出,实际上,早在当选为总统之前,孙正义就已经表达了要将部分投资转至美国的意愿


打破僵局:马云的算盘



马云见川普,中间牵线搭桥最有可能的是孙正义。孙正义是马云的最大投资人,两人交往密切。


现在的问题是,马云拜访美国有何现实必要性?人家马化腾、李彦宏都没说要勾结川普,怎么马云就去了呢?因为马云的跨境电商想要做大,绕不开美国。


阿里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12万亿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约37.6%。而在众多国家中,美国跟中国跨境电商连接最紧密。其次是才是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


这样巨大的贸易需求,这样巨大的交易量,无论是对中国还是相关国家,无论是对中国公司还是国外公司,都是难得的机遇。马云有电商平台、在平台上可能把美国货卖往全球;川普手里有政策,对美国企业施加影响力。两人各自手握资源,会有很多合作机会。


胜选的重要因素是美国中西部摇摆州份的选票,上台后自然也要对红脖子们予以回报。马云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给带去了面向中国3亿中产阶级消费平台的橄榄枝,表示将帮助、支持美国100万个就业机会,尤其是获胜关键点的中西部农场主们。


所谓雪中送炭大概就是这样了,如此,Jack马成为了口中非常棒的企业家,同爱美国也爱中国。


见风使舵:贝佐斯的顾虑



美国的科技行业也存在见风使舵的家伙,尤其这种事情发生在行为乖张的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身上,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套路。


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贝佐斯打算把绑在火箭上发送到太空,但在当选后,贝索斯来了个180度大转变,成为美国科技界首个向发文祝贺的企业领袖,这也是让人大跌眼镜的主因。


1月12日,亚马逊宣布了一项招聘消息,将在未来18个月内为美国创造10万个新增全职全福利就业岗位,新增就业机会将主要遍布全国各个新开的运营中心。


国内的媒体报道很有意思,比如“贝佐斯被‘招安’?”“拼就业,亚马逊拟在美创造10万个全职岗位”、“亚马逊也来献宝,水平不及马(云)老板啊”……


本质上,增加10万个就业跟增加100万个就业是一样值得肯定的,这跟你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业务扩张需求有关。所以,苛责没有任何价值。


增加就业是全世界任何一个政府——跟社会制度没有关系——的硬指标,亚马逊此举无可厚非,值得鼓励。何况,过去几年亚马逊的正式员工实现了3倍的猛增。


这些美国企业在政府干预自己的企业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反抗,就像苹果去年跟FBI的对抗那样,这不会因为它的总统是奥巴马还是而改变,制度决定了美国的企业会一如既往的保持自己的个性。


深谋远虑:马克菲尔德的将计就计



“我们是全球性企业,但祖国是美国”,福特首席执行官(CEO)马克菲尔德在3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回归美国)是对及其旨在实现的政策的信任投票”,暗示是依照呼吁的提高美国竞争力的意向修改了投资计划。


福特取消了投资16亿美元在墨西哥新建预定2018年投产的小型车工厂的计划,另一方面,决定向美国密歇根州的现有工厂投资7亿美元,生产纯电动汽车(EV)和自动驾驶汽车。由此将在美国创造700个就业岗位。


2015年墨西哥的汽车产量为340万辆,增长至北美自贸协定生效前的1993年的3.2倍。其中8成向美国等地出口。但站在福特的立场上来看,在汽油价格持续下跌的美国,小型车需求骤减,这样下去的话,墨西哥工厂的开工率恐怕难以提高。


一方面,纯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等新一代汽车基本都在拥有研发基地的美国国内进行生产。福特认为有望从密歇根州获得补助金,因此对的威胁将计就计,顺利推进了在美国的投资。


小型车的低迷被认为是短期性的,而的总统任期最短4年,最长也只有8年。虽然撤回计划预计会被墨西哥方面要求支付违约金,但估计福特判断认为,即使承担违约金损失也要先向新任总统表现出合作的态度才是上策

3
结果不容乐观

招贤纳士让全球企业投资于美国,目的在于完善提升美国的基础设施,提升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吸引资本流向美国,发展美国经济科技事业。更大的目标是履行好作为总统的本质职能,增加就业机会,让劳动力充分就业。


作为没有一点从政经验,在官场近乎空白的在拼经济上或许更加务实,更加微观与具体。比如,为了给美国创造就业机会,他竟然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谈判”。这种务实具体,在美国是多少年不见的。


想要成为一个创造就业的伟大总统。然而真正影响就业的那些力量并不在他的控制之内,恰恰相反,这些力量正在与作对。


长期来看,就业增长的关键在于人口。里根和克林顿总统任期内经济强劲,而当时婴儿潮一代恰好处于出生率高峰。


即使是给人们留下更多关于通胀和能源危机而非就业增长印象的卡特总统任期内,随着婴儿潮一代涌入就业市场,也还是创造了1000万个就业岗位。


随着婴儿潮一代继续成长、退休,他们将成为就业增长的逆风。在1990年代,美国经济需要每月增加约20万个就业岗位才能维持一个稳定的失业率。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数字更有可能是75000个。


而短期来看,影响就业增长的是劳动力缺口。


去的四年里,尽管越来越多的婴儿潮一代退休,经济却增加了1000万个工作岗位。之所以就业岗位会实现这种增长与其说是劳动力增多了不如说是更多想工作的人能够获得工作,以至于失业率从7.9%下降到4.7%。然而,如今美联储却估计当前美国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美联储对于失业率的长期预测是4.8%,刚刚越过目前的失业率。


所有这一切似乎表明的第一届任期要达到里根和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就业数据会有多么艰难。人口统计数据显示 就业增长将达到每月约75000个, 或每年90万个。失业率从4.7%起步,因此周期性改善的空间很小,尤其是当前美联储计划加快加息的步伐。


今天,谈论制造业振兴,,。通常人们更容易关注的是一些抽象数据,诸如税收、投资和劳动力价格之类。这些因素自然很重要,但发展制造业,不是光有这些就够了。勤劳、守纪与执着精神,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重要。。


资本往低成本、高收益的地方走,这是基本规律,也是导致多年来美国无法重振传统制造业的主要问题。哪里有更多的利润,哪里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更低,资本就会向哪里转移,无论谁入主白宫,这个规律是改变不了的。美国企业此前出现的外包潮从根本上讲,就是资本本性使然。


以“生意人总统”自居,再加上其经济团队有这么多人是做生意出身,他们不会不明白这些年美国究竟是在靠什么赚钱。他们也明白,正是这种赚钱方式,导致了美国式的“去工业化”,同时也导致了美国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奥巴马又何尝不想重振美国。美国搞TPP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升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或者说是想把失去的地位重新找回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是美国试图重组全球制造业链条的本钱。但是,美国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算了账,发现最终美国制造业非但不能借TPP重回产业链,反而只会进一步将国内市场让给别国制造业,而且进入美国的外国企业还可以获得状告美国政府的权利


对于来说,他最好转变思路:倘若这一场景真的出现,人们更多是以经济如何改善而非如其所承诺的就业增加来对其进行评判。

精彩回顾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