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咱北京人吃“爆肚”的讲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何为爆肚呢?爆肚就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不油不腻。爆肚这个吃食算是老北京地方特色的一味小吃。老北京人吃“爆肚”可讲究了。





下面小编就给你介绍一二:


有一种说法,叫做“爆肚十三吃”,据传是满清时期,在“旗”的许多“贝勒爷”,口味不一样,喜好爆的“部位”也不尽相同,所以逐渐形成了十三种不同品种的爆肚。其中爆牛肚有四种: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爆羊肚有九种: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肚板、食信、蘑菇、葫芦。  






一般我们吃的所谓黑百叶就是羊肚,准确地叫法应该是散丹。因为只有牛的才叫百叶。牛百叶还分两种,吃饲料长大的牛百叶发黑,吃粮食庄稼长大的牛百叶发黄,至于味道是后者为好,原理自然跟柴鸡一样了!


吃爆肚似嚼嫩黄瓜,行家

爆肚吃法是沾着小料吃,但爆肚的火候和小料的做法极为讲究。爆肚关键是在“爆”上,爆好了很脆,爆老了很皮。首先要掌握好火候,水要量大、滚开,火力要极旺。鲜毛肚放在笊篱里,在滚烫的热水中,来这么三上三下就ok啦。而小料里面芝麻酱、韭菜花、酱豆腐缺一不可的;再用盐、糖、生抽、辣油调味;最后点缀香菜提香提味。






吃爆肚时一般一口只夹一块,要抹着碗底托着香菜葱蘸起调料入口。同时吃爆肚要讲究“齿感”,如果邻座的人听声音以为您在嚼一块嫩黄瓜,那不用问了您已经是一位吃爆肚的老行家了。






吃爆肚的最高境界是吃肚领,这玩意比较金贵,很嫩,比肚仁还嫩。据说要好几个肚才出那么一盘。羊的肚领要把外面的皮剥了吃,牛的可以直接爆。这个肚领爆的火候也很讲究,因为太嫩了,所以火候稍微一大就老了,不能吃了。 







另外,蘑菇尖也是金贵玩意。蘑菇本来就只是羊肚的一部分,这蘑菇尖更是精华,一只羊只有那一小块,更是要很多只羊才能凑齐这一盘。    






肚仁,食客戏称此菜:“白如堆雪嫩如花,叫我如何不想他。” 鲜嫩嫩的肚仁上桌,不需要再涮,直接蘸着调料入嘴,筋斗易嚼。细细问来,才知道肚仁是羊的四个胃中某一段的隆起。把那一小块片下来,有四两重。在去掉外皮及多余的筋肉,就剩下一两重了。每一盘肚仁需要5只羊左右,可见珍贵。 





爆肚是个统称,分羊爆肚和牛爆肚。不同部位的肚爆的时候也有区别,像肚散丹5秒钟、肚板7秒钟,肚葫芦、肚领、肚蘑菇8秒钟……如果爆过了火就会老硬。





爆肚的由来



作为北京的地方名吃,对爆肚较早的记载是在清乾隆年代,以清末民初时为盛,仅东安市场一处最多时就有六七个卖爆肚的摊位。

当时卖爆肚最出名的有东安市场的爆肚冯、爆肚王,天桥的爆肚石,门框胡同的爆肚杨,东四牌楼的爆肚满等。根据消费人群的不同,老北京的爆肚还分东安市场和南城天桥两派。南城天桥、大栅栏的爆肚以牛百叶及肚领为主,制作上较粗放;而东安市场的爆肚冯、爆肚王,制作上就精细得多,以羊肚为主

叫“爆肚冯的早年间有两家,都是由姓冯的山东人在光绪年间创立的,一家初创于门框胡同号称后门桥爆肚冯,一家一直开在东安市场(就是现在的金生隆)。这两家一南一北,口味一重一轻,都用着爆肚冯的招牌一直相安无事。直到前不久,门框胡同的爆肚冯率先注册了爆肚冯的商标,金生隆只能蒙上字,仅留下爆肚两字。

不管怎样正像《燕京小食品杂咏》中描述的那样,爆肚爆的时间一定要恰到火候,否则就很难获得美食的享受。老北京时很多社会名流与戏曲界名伶,如鲁迅、巴金、丁玲、张中行、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小白玉霜、梁实秋等都爱吃这又脆又鲜香不油不腻的风味小吃爆肚  




教你怎样识别是否正宗

1
就是吃爆肚和吃其他的菜大不一样,上菜的速度和顺序是有严格要求的。正宗的爆肚店不管一桌坐了多少人,点了多少盘爆肚,都不会把这些爆肚一下全上齐,一定是按您点的肚儿的部位先上难嚼的后上好嚼的,恰到好处地在您面前的这盘爆肚吃了一半之时再上另一盘。





2
 另外,要看吃爆肚所蘸的调料,酱油、米醋、芝麻酱、香油、豆腐乳、虾油、辣椒油、葱花、香菜、蒜汁缺一不可。这看起来很像我们涮肉时的调料,其实差别很大,爆肚的调料一定要清淡一些,以清爽鲜香为佳,如果店家调出来的蘸料与涮肉的无异,那这家店的爆肚也一定正宗不了。




都说吃爆肚要吃出境界来,

究竟何种境界?我想光说无用,

只有去吃了才能感受得到。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如作者不同意转载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