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你需要概念思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许多热烈、真诚的讨论到最后一想:讨论的根本不是一个事情,也许你们在说一个词。


为什么你总说自己记忆力不好:看了许多书、听了许多课、做了许多笔记,最后却记不住?


2


但问题是,他们一定不是天生的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总有人做出超出我们预期的创新,让人感觉那么巧妙并且靠谱,为什么你没想到?

01


2016年11月9日下午,第72期“朗润·格政”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许多人说这个辩论可能会被写入历史。

他们辩论的主题是啥?

产业政策!

两个人吵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关于具体辩论的是是非非我不懂,但从辩论中看他们两个最初的发言很有意思: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国发院朗润格致举办这一次的讨论会,我要特别感谢张维迎教授,我们两个人是30多年的老朋友了,秉持中国知识分子对学术研究,对国家发展的这种责任感。我们各自把看法毫无保留地提出来。我们两个人可以说是做到不同而和,因为我们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对于学术又是非常认真的学者。因此有不同的看法就讲出来。我想也只有这种非常直接的针锋相对的讨论,大家的学术才能够进步。我也非常感谢我们媒体跟学术界对我们不同看法的关心。当然大众传播当中,有时候传播会有一点刻板化,会有一点卡通化。我们两个人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但是在卡通化,刻板化的流传过程当中,在很多东西在网上,说是我讲的话我都不相信。因此我很相信今天有机会,两个人面对面,有那么多学界、媒体、网上、网下的朋友,让我有一个比较好的机会阐述我的看法。我想谈论的标题是“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我想从我这几年来一直推动的新国际经济学的视角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准备这个报告的时候,他们给我一个任务,你先讲你的看法之前先定义一下什么是产业政策,我想定义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会各说各话,谈论过程当中就没有激情。根据我自己的定论,以及我在国际上参加各种学术学会大家普遍统一的定义。。这些政策的措施包含范围非常广,像关税保护、贸易保护政策,或是税收优惠、各种补贴,比如说像土地、信贷的补贴,还有像工业园、加工出口区,还有一些对研发的补助,尤其是研究的补助。另外有些国家为了发展某种企业,给到我们企业垄断权利,或者你要进入这个产业必须有特许,等于限制竞争,让这个产业有比较高的利润。有时候政府也可以用采过的方式,对些新的产业,只要你研发出来,就可以比较快地规模化生产,提高竞争力。还有一些强制规定,像现在大家讲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在美国规定2020到2025年的时候,石油当中必须用低碳的有机石油的比例多少,这时候诱导新的能源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产业政策的表现形式。

......




张维迎也是这么干的,他演讲开始:


“首先澄清两个基本概念。


第一个是关于产业政策的含义。我理解的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出于经济发展或其他目的,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其手段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土地价格优惠等。


这里的关键词是“私人产品”和“选择性干预”。政府在公共产品上的投资不属于产业政策,尽管对什么是公共产品,经济学家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属于产业政策,如统一的公司所得税不是产业政策,但扶持性的所得税减免属于产业政策。专利保护是知识产权问题,不属于产业政策。地区政策也不属于产业政策,尽管经常与产业政策伴随。”


。,几乎政府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产业政策,批评产业政策就等于否定政府的作用,就是无政府主义者。这不利于问题的讨论。


可以看出来,两个人辩论都是从概念的定义开始的。如果没有共同的定义,那么就是各说各话,没有辩论的基础。当然我们也看出来,林和张其实对产业政策的定义差异很大。


这种状况其实普遍存在于许多会议、讨论中,许多热烈的讨论没有效果的原因是,人们对所讨论概念的定义差异很大,每个人在这个概念基础上的各种观点都是基于概念的,所以许多时候你会发现别人讲的让你匪夷所思、莫名奇妙。背后可能就是概念定义的差异。


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在吵架,虽然林张的概念定义不同,好在他们都摆出来了,双方也就能够理解各自观点的出发点。更麻烦的是,许多时候讨论双方不了解对方对于概念的定义,然后开始吵,最后发现如果他们的概念一致,其实观点是相同的。

02
你的记忆力如何?为什么我总记不住东西

传统的心理学认为,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短时记忆就是那个七加减二的原则。长时记忆才是人类最大的硬盘,几乎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不会出现硬盘不足的问题。

简单说,长时记忆又可以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就是跟事情发生的环境紧密联系的事情的记忆,记住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的特定事件。这类记忆大部分人都有体会,譬如一个事情过去很多年了,具体说过的话可能都忘了,但还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下午,在一间贴满了报纸的房子里,那个美丽的姑娘balabala"


著名学者汪丁丁说了一个他关于情景记忆的例子:


我年轻时(1971年的某一天)在月坛公园晨读,突然从浓雾里显现出一位老人。他坐在我旁边,闲聊了一会儿,临走时告诉我一句话。晨读的内容早已忘记,但老人的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但我们大脑中没有那么多情景,大部分记住的还是一些事实、概念、定义、定律、框架结构模型等的文字性的内容(被称作语义),我们在学校学的也大部分是这种内容,这种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




但这些内容是如何被记住的呢?在语义记忆里面,最被熟知的有2个模型,第一个叫语义层次网络模型,类似于上图这样的。


这个模型将概念按照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结构,即是分级存储的。根据模型的经济原则,每一级只存储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比如“鸟”这一级概念只存储“有翅膀”、“能飞”、“有羽毛”,而并不存储“能呼吸”等所有动物共有的特征。如果需要从语义记忆中找信息进行判断,只用沿着连线进行搜索。例如要判断“金丝雀是鸟”这个句子,只用提取“金丝雀”这个概念然后沿连线往上级层次寻找“鸟”的概念,如果找到这个概念,则判断为“是”。


这个模型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如果我们判断”麻雀是鸟“比”麻雀是动物“更快,因为动物比鸟高了一级存储。但缺点是在判断“麻雀是鸟”和“企鹅也是鸟”时,前者更快,但其实他们是在一级上,这个模型就不能解释了。


进一步的研究就发现人们记忆和提取知识的时候,除了层次性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联系的强度,日常或者工作中这种使用频度越高(从小我们就知道麻雀是一种鸟,但只在动物园看到过企鹅,前者的频度更高),强度则越高。而强度越高,反映越快。这就是长时记忆里面的另一个模型:激活扩散模型,示意是这样子的:




说半天上面的内容是想跟大家说:

人们在记忆的时候,要想记得住的话是按照概念的形式进行的。所谓的知识体系也是概念的关联。


另外,心理学的实验和研究都揭示出,高手跟新手的区别是,新手脑袋里存储的更多的是现象和零散、片段的知识,而专家的脑袋里更清爽,因为他的头脑中知识存储的方式是概念和观点、更大更抽象的概念和观点。他是从上到下的存储和利用,而新手则相反。

新手这样记忆

专家的记忆

可以看出来的区别是:专家记忆的概念层级更高而新手概念的层次较低!


从上面可以看出,概念对于记忆、知识体系都是基础的要求。(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17331899与他联系。)

该文内容是《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将来详细的内容(包括案例、方法和工具等)会放到书里面,这本书估计要今年下半年出版。


关联阅读

学习能力很好是怎样一种体验?

如何真正做到概念思考?

所有思维能力的基础都是这种能力,但大部分人不知道丨深度

我们唯一的资本是学习能力,但到底如何学习却需要系统的方法

@关注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

1、发送“怎么干”可获取“”电子书获取方法。

2、发送“理解”可获取“”电子书获取。

0、 发送“思维导图”可获取文章。

1、 发送“学习能力”可获取“”,对自己进行自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