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第一个走遍故宫9000多间房,把法国总统的车拒之门外,他才是故宫里最伟大的匠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图片来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在北京的中心

有一座城中之城

这就是紫禁城

现在的人们叫它故宫



而在这座古老的紫禁城里,有这样一个“看门人”:他历时5个月,磨破20双布鞋,走遍故宫9000多个房间,成为600年来第一个走遍故宫全部角落的人。


他说:唯有了解故宫的全部,才能真正尊重它,保护它。他便是中国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



在常人眼里,紫禁城或许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是北京之行的必来之地,是匆匆一瞥间就浏览而过的老院子,亦或只是听闻它的盛名,但却从来不懂故宫。



而在单霁翔眼里,故宫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故事和生命,这不仅仅是集中国之大成的历史瑰宝,更是中国古代人民赐予全人类的珍贵财富。



从上任之初,单霁翔就将保护故宫当做此生最重要的使命,他说自己新官上任不放一把火,因为故宫里全是木质建筑,最怕火,而他却准备好了“雨”。


俏皮话嘴上说说就罢了,但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拿不出,那保护故宫就是一个空话。



于是上任不久,他便穿着薄衫素鞋,带着秘书,穿行于故宫的各个角落,仔细勘察,记录故宫的每个建筑,每件收藏,甚至就连文物的数量,种类,存放位置他都烂熟于心。



要知道历经600多年,时间跨越明清两朝的故宫,光是建筑面积就达到15万平方米,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多达9000多间,更别说每个房间里收藏的不计其数的历史瑰宝,但单霁翔愣是生生把这些全都看了个遍。



正是因为他对故宫的热爱和尊重,所以他才要完全了解这座城。


也正是因为他对故宫的了解和熟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才能对症下药,大刀阔斧的对故宫进行保护和修整。



严查卫生,只为还紫禁城一片净土


要善待这些文物,首先要善待故宫本身,让这座宝库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他忍受不了故宫的“脏乱差”。


看到游客乱扔的烟头,垃圾,单霁翔第一个反应是捡起来,不到一年时间,从他手里捡起来的烟头就有1000多个。



慢慢地,他对故宫的卫生要求越来越严苛,甚至不能看见故宫的地面上有一点垃圾,于是这个“不放火”新任院长,在2013年下了死命令,不仅在故宫里全面禁烟,禁火,游客就连一个打火机也不准带入。



看似严苛的进城条件,换来的就是游人的自觉和干净的故宫,从此故宫垃圾落地不超过两分钟就会有人捡起,真正还给紫禁城一片净土。



严禁车辆,只为还文化一个尊严


除了严查故宫的卫生,单霁翔还对“禁车”下了死命令。他说“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宫,都不许车辆穿行,这是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


从此故宫不允许车辆进入,不管你是何种身份地位,在故宫门前一律平等,若想参观,请下车步行。如果步行累了,你可以选择故宫里的自行车或者电瓶车进行参观,但若想开车前往,对不起,不行!



刚开始,这条“禁车”令,大家都以为单霁翔就是随口说说,因为来故宫参观的不仅有寻常百姓,还有很多世界各国首脑,总不能让国外也下车步行吧。


但还别说,单霁翔还真是那种认死理的人,就连法国总统奥朗德来了,他也坚持要求总统下车参观,将总统浩浩荡荡的车队挡在了故宫外。



刚阻止过法国总统不久,印度总理就想破例,因为印度的辛格总理实在是年事已高,步行参观,体力不济,就连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暗示单霁翔“破例”一次。


可刚正不阿的单霁翔就是不允许,最后竟然让印度总理像其他游客一样骑着电瓶车进行参观,不仅坚持了故宫不许车辆进入的原则,就连建国以来的“外宾待遇”也被他打破了。



事后,所有人才意识到,单院长在保护故宫这件事上,果然是下了决心了!


他说,自己不是不讲人情,不懂世故,只是原则至上无论你是谁,有怎样的地位,都该对这些人类的文化宝藏,保持一颗应有的敬畏心,尊重文物,就是尊重文化本身。



“拆除搬迁”,只为还原故宫当初的模样


解决完故宫的卫生和车辆问题后,单霁翔又开始了新的举措,那就是搬迁办公人员,拆除违规建筑。



指令一出,他直接迁走了故宫一半的办公人员,不管你是什么级别,什么地位,只要不是保护文物工作者,那就请离开。


另外,他还拆除了3600平米的彩钢房,11200平米的临时建筑,还撤销了许多“不规范”的展览,他说:紫禁城原本就是红墙黄瓦的模样,今天也应该是。


当这些工作做完之后,人们再次看到的故宫,恰似当年的紫禁城,一切都是古色古香,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让人们看到故宫,有一种自豪感,能够意识到故宫承载的重量,这便是我做这些事情的意义



每种人性举措,都是为给游客最好的参观体验


逐步完善故宫自身的条件之后,单霁翔又注意到了游客本身的问题之上。“故宫人太多,买票难,没地方休息”,这是故宫游客最直接的参观体验。


面对众多的人流量,单霁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每天限流8万人,增加32个售票窗口,让游客不超5分钟就能买到票。”



举措一出,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2008年限流引起游客不满的事件至今历历在目,这次限流的举措能不能成功还是一个未知。



但单霁翔从来都不是一个鲁莽的人,他做的每一项决定都是在深思熟虑之后。


“每日8万人限流,在大屏幕上不断更新余票数,如果当天的参观票售完,前来的游客可以预约订票”。这样一来,就可以让游客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解决完售票问题,他又在故宫里增加了1400把实木椅,这些椅子不仅舒适美观,而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解决了游客无处休息的问题。



他说:游客和故宫一样,都应该被尊重,我们只有多一些人性举措,才能带给游人更好的参观体验,从而让故宫更好的留在人们心里。



每一份心血,都是为了紫禁城更好的未来


在单霁翔的带领下,无数人默默守护着紫禁城。


他们有的默默修复着故宫里收藏的各种历史文物;有的默默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和岗位,只为给游人更好的体验;也有人在想方设法保护着紫禁城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故宫的博大精深······



正是有了这一切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故宫,昨日的紫禁城。


每到春天,这里便是“霓裳片片晚装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也是“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更是“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到了夏天,这里便是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看到亭亭玉立的荷花,便想到“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到了秋天,这里便是“冉冉秋光留不住,满山黄叶暮”



最诗意的当数冬天,有人说只要一下雪,故宫就变成了紫禁城。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更是“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



正如单霁翔在《朗读者》上所说,故宫的一切都是有故事和生命的。



不管是前朝后寝,社稷清庙,还是画栋雕梁,丹楹刻桷,都并非毫无补益的奇技淫巧,而是承载宫室气度和家国所必须的威严。



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柱一椽,都是故宫的音符,每一处连卷珠帘,玉砌石雕,都是这座古城千年的绝唱。



而在光影流转中,正是有了像单霁翔这样的匠人,才使得故宫成了永远不倒的紫禁城。



正是因为他们的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才让中国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匠心的坚守,才让人们对故宫对了一份尊重和敬畏。


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但却是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伟大匠人!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