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ACT与叙事 | 感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叙事疗法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代表性疗法。在叙事疗法中,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它的理论基础包括叙事隐喻和社会建构论,并且强调语境。

同属后现代心理疗法的ACT与叙事疗法有哪些异同点呢??

故事之外,别有洞天

我的一位来访者是福利院的孩子,他是老师们眼中的调皮鬼。上课不认真听讲,爱打小差,在课室坐不住,容易分神,下课后第一时间冲出教室,到处跑,有时候,他是漫无目的地跑,东瞅瞅西看看,有时候,他会和同学玩躲猫猫或嬉闹,搞的动静很大,招来老师一顿训斥方才罢休。老师问他为何要搞出一些名堂,他总是眯着眼笑,或不说话或答非所问,老师被逼急了会发毛,或令他罚站思过或给予口头警告。


有一天,经过转介,他来到了咨询室。由于事先对福利院儿童的经历和背景有所调查和了解,我使用隐喻故事作为开场白来吸引来访者的注意,并通过故事接龙引导来访者参与到设计的故事情境和角色里,慢慢地引导来访者透露自己当下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来访者说他喜欢画画,我也安排他画了一幅画,听他讲画里的故事。听过他的一番叙事之后,我大概了解了他的一些情绪和想法,以及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身边人的态度和生活态度。

         我想这里应该是用到了叙事疗法里面的丰厚故事的手法。来访者在丰厚故事时,是一种叙事表达,也是对问题或主题的社会性或语境化建构,具有一定的主观赋义性。在ACT里这一手法被用来帮助来访者澄清问题及固有的行为反应模式,是评估问题的需要,特别是当来访者不太愿意分享他的心事,或不知道如何表达时,或我对来访者的问题了解的不够充分时,通过丰厚故事可以帮助我做到这一点。


外化技术是叙事疗法中使用的技术,来访者将问题外化,体现了他对于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角色认定,具有一定的自我还原或展现功能。在ACT里,外化技术更多是用来帮助来访者认知解离,也就是通过绘画、故事来展示来访者的部分记忆、想法和观念,帮助来访者觉察头脑里的内容或心理的形式,注意到头脑只是自我的一部分,它不是心理的全部,更不是当下的现实,启发来访者与想法、情绪或念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观察性自我的姿态看到这一切,促使来访者活在当下,而不是受困于过去或迷惑于将来。


我眼中的ACT与叙事心理治疗

叙事心理治疗同样受社会建构论影响,少了线性,连续性,同质性;多了异质性,偶然性,创造性。强调人际互动的结果是“叙述过程”和“语言建构的”产物。


通过隐喻,外化,由薄到厚的丰厚语言故事,改写(或改译)及人际见证,重新检视“主流论述”,发现新的看待自已问题的角度,产生新的认知,发展出“dubble  storys”,并“重估一切价值”而实践个人意义!


个人理解,外化与ACT认知解离相似,丰厚故事与澄清价值相似,改写技术与接纳不同,往往朝向主流文化和正向积极而被心理教育广泛应用,人际见证更多是预设性“假如”提问,而ACT的承诺行动更强调我们明确价值方向后的行动(这点似乎与教练技术相似)。


ACT最了不起的是“正念”及接纳和丰厚其他流派为我所用,以及“心理灵活性”的目标。


零星感悟

近年来,酷爱ACT的我,在不断跟随祝老师学习ACT、实践ACT的同时,也先后参加了李明老师为心理所博士班讲授的叙事治疗面授课程、首届微课及李明老师邀请John Winslade开展的叙事冲突调解师培训。这两种疗法给我了极大的帮助和滋养。


我觉得,就像祝老师常常在培训中告诉我们的那样,ACT像大海,能包容、承载很多流派的理论和技术。ACT以“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同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作为隐喻解读咨访关系,叙事治疗认为“来访者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叙事取向的咨询师避免专家话语,强调以低于来访者的方式聆听来访者的叙述,以双重倾听的方式使来访者从“问题故事”转向“例外故事”,使来访者从时间、空间、程度等维度丰厚“例外故事”,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强调咨询师不做预设、以放空的not knowing的视角与来访者共同探索问题的影响。从咨访关系的角度,他们之间是相互吻合并相互补充的,ACT认为痛苦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咨询师与来访者一样,会有痛苦的经验,同时也都可以用有效的接纳痛苦的策略,采取奔向自己价值的行动。他们都真诚地尊重来访者的表达,聆听来访者的叙述。ACT咨询师会以六边形病例模型评估来访者对问题的表述,以六边形治疗模型选择有利于来访者转变的方式带领来访者体验自己原有的应对模式的僵化或无效,尝试新的应对策略后的改变。ACT咨询的过程,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师与来访者以六边形舞蹈(或祝老师常讲的“启承转合”环形治疗模式)共舞的过程,有结构,无预设,咨询师以放空、not knowing的方式,以自己的经验性自我、概念化自我及观察性自我与来访者的经验、概念、觉察共舞,引领、协助、陪伴来访者以正念的朝向自己价值的行动前进。

分享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看到这些学员的走心分享,你是不是也心痒难耐,想要加入我们的课程一探ACT的奥秘呢?

扫码添加“ACT小蜜蜂003”为好友进行咨询,或者点击末尾阅读原文,更多关于ACT的精彩内容在等着你哦!


小蜜蜂003
actinchina1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们是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课题组以“心理灵活性”为研究核心,旨在推动接纳承诺疗法(ACT)及关系框架理论(RFT)在中国的普及与应用,特别是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家长的评估与训练。

ACT系列公益微课理论微课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中国分会(CACBS)主办,祝卓宏课题组协办,无忧岛承办。(无忧岛:ACT在中国的线下培训和实习基地。坐标:北京~) 

祝卓宏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ACBS中国分会理事长,国际EAP中国分会理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