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他们带你看光华—2016北大光华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笔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6年7月3日,北大光华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如期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优秀大学生开启了光华之旅。从2003年首次启动至今,一年一度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品牌活动,每年都有很多优秀学子通过该夏令营进入光华学术研究生项目学习。

踏进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这扇门,通过5天的了解、体验,同学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光华。时光过去得飞快,本年度夏令营今天落下帷幕。同学们纷纷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在光华的见闻和收获。“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眼中或许也有一千个光华。通过他们的文字,你有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的那一个呢?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李妍 会计系营员
     

第一日报到,迎面而来的不是夏令营的紧张氛围,而是满满的毕业气息,看着身着博士服的光华毕业生,突然觉得夏令营的日期安排得很微妙,内心像是受到了时间流转的触动,有一种力量在萌生。一时说不出的这种感受,在下午的班会上找到了十分精髓的表达,就是李怡宗教授所说的“传承”。开门见山的思考题”为什么选择做学术?为什么来光华做学术?“引领我深入思考属于自己的那份答案。

开营仪式上,蔡院长分享的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张教授对于未来博士生活的素描让我对于未来的硕士和博士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无论是前人先辈的个人经历还是社会调查的一万小时定律结果,都在启示我们: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要付出辛苦和汗水,而我们愿意为此做出牺牲,做出奉献,选择坚持,背后的支撑是热爱与兴趣。热爱,是辛勤思考后对于社会知识所做出的那一点点贡献的欣喜,那种心境也许就是胡适先生所说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吧。而兴趣,莫过于对微观人生到宏观社会的认知好奇。

罗炜教授和我们的交流让我感触颇深。第一天的专业班会上,他就十分鼓励我们表达和分享,更让我们意识到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始终怀有包容的态度,君子和而不同。同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以批判性思维来看待世界,聆听各种声音。

最为重要的是,在如何做选择这一问题上,罗炜老师给了我很大启发。首先,选择没有对与错之分,做出选择就认真去践行,关键是要从中总结提炼。事物之间总是相通的,之前的收获和体悟可以在日后甚至是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中发挥作用。而如果没有总结提炼出自己的认识,没有从中思考领悟,那么所有的选择都将失去意义。其次,做选择时要制定好Plan B,毕竟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做选择时就要想清楚,为选择某一个选项而必须放弃的潜在收益对我们来说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当然可以舍弃,如果重要,我们是否有补救的措施。罗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于选择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另外一位给我很大启发的老师是吴联生教授。他强调高质量的会计研究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创新,二是可靠。

他用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学术研究和做任何事情一样,都是从不成熟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没有所谓捷径可走。从研究政府取消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对于企业有效税率的影响,到税率对于企业负债的影响并进而检验MM理论,,再到从审计效率的角度探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并购的协同效应,这一系列的过程让我认识到自己对于真正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认识十分有限。学术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就从解决内生性问题上来说,两阶段只是技术手段,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引入外生变量,而好的外生变量需要独特的背景。独特的背景如果是单一事件仍然不够完善;如果可以找到多个发生在不同时点的不同事件就会更有说服力,因为这些不同事件引入的不是系统性同方向的变量,因此可以被抵消掉,这样才是一个更为完善的背景。


吴教授让我对于学术的思考,从简单的回归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为我们的日后努力指明了方向,每走一层都是一种更深的境界,更高的格局。


  ◆    


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戴圣涛 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营员
     






“大学之大,不在乎高楼之大亦或校园之大,在乎大师之大”,我来光华,观赏的不是其高端大气的建筑与设施条件,而是一种高雅、高尚的治学文化。

初识王汉生教授,是在接触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微信号“狗熊会”后知道的,可以说,这个平台让我学习到不少统计知识,如同“牛奶可乐经济学”之于经济学一样,狗熊会的诸多有趣生动的事例和入门研究,在脑海中都是栩栩如生的。光华之大师,严谨又不失幽默。

初见王汉生教授,当然就是在光华入营报到的那天下午,人如其照片,毫无ps痕迹。在美图流行的年代,汉生教授也保持着难得可贵的朴素的帅气。统计系的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身材保持的都非常好,我记得在一篇“如何选择导师”的文章中,有一点就是“不要选胖的导师”,因为肥胖的人比较有惰性,能够保持住自己身材的老师对自己的学术事业也会保持勤奋的态度。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有道理,而光华老师均清一色地践行了这个观点。光华之大师,勤奋而上进。

吉海老师、云东老师、晓军老师……统计是一个小而温馨的家庭,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关系都非常之融洽,晚宴上师生从学术到生活的交流,课堂上积极的互动问答……一个个场景都让我自发地感叹“光华果然很光华”。

我们这几天的生活除了必不可少的笔试外基本就是各类学术lecture,这个体现了光华硕博项目的一大特色,也让你提前感受一下日后学术求学生涯的感觉。

此外,最令我震撼的,当然还属光华的开营仪式。

致辞的蔡洪滨院长,从自身的学术经历与人生经历出发,给我们阐明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作为有行政级别的名教授,蔡老师说话谈吐却非常的平易近人,内容充实,毫无官腔。他的一些经历能与自己的一些经历产生共鸣,我觉得教书育人,能做到这种效果也算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的目的都是要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并非你搞学术则学术高尚;要确定你有兴趣做什么、你致力于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话我感觉自己这几天回味了好久,从爱到不爱再到爱……人生跌宕起伏如戏般,最重要的还是有个明确坚定的人生规划。

志学老师之科研创新讲座,开门见山就说到“抄袭容易创新难”,抄袭不为创新,创新是人无我有、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之难,万众创新;创新之难,又需我们学术精英的正确方法论导向与努力。

光华之老师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讲课与美国讲堂的感觉,整个互动性与轻松活跃的氛围,不失为现代化、国际化教育的典范。几乎清一色海归队伍,一直散发着无尽的活力。

最后引用蔡元培老先生的一段话结束此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光华之教师,责任之重,以为己任,不得不令人敬佩。


  ◆   ◆ 


做学术的苦与乐
赵泽宇 组织与战略管理系营员
     

与战略管理系营

光华真的很有诚意:没有描绘学术美好的蓝图,而是脚踏实地地向我们展示学术的“苦与乐”。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未来负责任的做法,更是对有真正学术热情和潜质的学生的渴求。


早上,刚结束PhD生活,进入光华任教的肖婷、刘知两位老师向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读博五年之路。肖老师从今天的“突发事件”入手,展示了管理学源于生活、抽象于生活的实质,告诉我们做学术需要保持敏锐性,对生活中的现象处处留心。


接着,肖老师详细讲述了博士生活:学术大多是“一个人的战斗”;学术更多是自我选择,而不论辛苦与否。我不但佩服老师对自我的要求和学术探索精神,更佩服老师清醒的定位和对未来冷静的选择。最让我引起共鸣的是这两点:利用长处帮助自己成功;只有感兴趣的才能使自己坚持到底。我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理念就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能在我每时每刻做选择的时候都能依照我的兴趣,我的长处,我的心愿,正如选择语言,选择国发院经双,选择光华,选择学术。我很感动,在如今就业“向钱看”的环境下,光华能够如此鼓励我们选择自己的兴趣来过好这一生。

接下来两位老师都讲述了读博士这五年的具体安排,说出了学术生活的苦与乐。学术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苦行僧般的修炼,只有短暂的偶尔的快乐与幸福。但我觉得,纵然研读文献,自我修行看上去是苦的,但只有一部分是苦的,还有一部分是快乐,源自于对偶然迸发的新思想的期待,源自于与大师穿越时空交谈的快意。正如刘知老师所说,当我们真的看到经过一次次思考,一遍遍打磨后的论文被发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喜悦足以补偿前期所有的努力和艰辛。

我一直觉得,辛苦与轻松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也有感兴趣与不感兴趣的领域。面对一个自己既感兴趣又擅长的领域,谁人能不喜欢?我觉得从事自己感兴趣又擅长的领域的幸运与快乐足以使人轻松,而不觉得辛苦。


最优秀的企业家不觉得辛苦,因为他真真正正喜欢这项事业,喜欢管理企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最优秀的钢琴家不觉得每天练习枯燥,因为他真真正正喜欢音乐,并真心愿意为之付出时间;最优秀的学者不觉得学术是坐冷板凳,因为他喜爱并擅长思考与求索,并对新思想的迸发总有一份期待。苦与乐是相对的,别人眼中的某人很辛苦,其实他乐在其中。别人眼中的学者很“痛”,其实他很“痛快”!


  ◆   ◆ 


短短5天的夏令营,每天都能收到六十篇左右的笔记,看到同学们的热情分享,参与组织夏令营的光华老师也记录下这样一段话:


通过阅读大家的感想
我们了解了夏令营的样子
没有付出努力的白天黑夜
无法理解你们的欣慰欢乐与纠结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与离别
当看到你们结业合影的时候
我们知道这几天的学术北大
将串起我们的一生光华


(内容摘选自北大光华本科、研究生微信)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