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在健身房、武术馆、抱石馆能开什么课,要不要感受下这所高校清奇的脑洞?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中国志怪小说与网络文》、《自行车旅行之道》、《电子机械动起来》、《流行文化品鉴》……这学期,这些非常“标题党”的课程出现在了西南交通大学的选课平台上。


30门课,一经推出,迅速火爆,几分钟内就被学生抢完了。据说,选上课的学生兴高采烈,没选上的都垂头丧气。


新奇有趣、融合不同学科、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和过程性评价……西南交大这次推出的30门跨学科课程具有这些特点,怪不得会吸引那么多学生前来选课。


1

什么是跨学科课程?


先来看看官方回答:


西南交大教务处处长郝莉表示,跨学科课程是指由一些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融合而成的新课程,也称交叉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每一门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主线,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学科的视角和理论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各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和力量,学会使用对比方法阐明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其中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整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这些课程到底有什么魅力?我们用图和视频说话——


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


这门课融合了体育、电气、机械、力学和机械5个不同学科,课堂设在健身房、抱石馆、武术馆等各种场合,采取体验式、研究型和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


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最终做出一个关于运动的产品。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大家拿出的作品五花八门:速度耐力肌肉提升拉力器、脚踝锻炼按压板、仰卧起坐运动辅助器,还有的小组拿出了运动商业计划、研发了攀岩APP。

(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是不是很欢乐?)

(学生正在通过TRIZ创造出自己的创意乒乓球桌门,团队在深夜11点还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

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既有来自学校创客中心的指导老师,也有来自英特尔的工程师以及创客社区的“大咖”们。授课老师李君最喜欢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造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东西,比如光绘棒、激光竖琴、人体红外感应灯等。这门课就是教学生们系统性地学习使用现代化工具,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特点是用代码来操作)造东西,把知识和动手能力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来感受一下同学们清奇的脑洞和超强的动手能力:


光绘棒视频 

↓↓↓↓↓



瓜子贩卖机视频 

↓↓↓↓↓



人体红外感应灯视频 

↓↓↓↓↓



还有《自行车旅行之道》这样看起来像郊游的课



2

跨学科课程只是“好玩”吗?


虽然这些课程看起来是新奇又有趣,上课也挺轻松,实际上,这些课程可不只是“好玩”这么简单,这些课程的设计过程和评价方式都自有一套体系,主要的目的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大学生们爱上学习。


目前推出的30门跨学科课程主要涉及交通工程创新、哲学智慧、生态环境、批判性思维和人文情怀等方面。每门课程有2—4名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共同参与,打破学科壁垒,教师协同创新,在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务处的帮助组织下进行头脑风暴设计,产生出跨学科课程的构思。


这些跨学科课程多以项目制的方式推进教学,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注重过程性评价,每门课都有一套特定的评价体系。比如《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这门课,除了最终做出一个产品以及过程性评价,老师还设计了雷达评价图,通过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劣势和成长点。


“跨学科课程就是要转变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思维观念,不设置条条框框,不为考试得分而学习,通过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跨学科的整合思维和多学科学术研究能力创造新知识,养成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该校教务处教学研究与创新咨询专家范怡红教授说道。


不少学生在一学期课程结束时都说,“原来,把有创意的想法变成实物并不难啊。”还有不少文科生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机器人第一次动起来时,‘虚伪’的我假装淡定,其实我的心里已经放起了小礼花,这种体验是不能从我喜爱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的文章中得到的。……”西南交大学生董芳菲选了《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后,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和理科生们一起制作、完善一个机器人的经历,。


3

为什么要做跨学科课程?

目前,西南交大的跨学科课程已经建设了42门,连续开设了五个学期,已组建由100余名来自不同学科的校内外教师组成的40个跨学科教学团队,千余名本科生选课,涉及全校60余个专业。

由最初的从一门课开始尝试,到目前的声势壮大,西南交大的跨学科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2015年4月,西南交大举行了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时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的范怡红被邀请到校,主持了题为“如何利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工作坊,其中有一项活动:模拟设计一门课。在问大家是想基于大学科还是跨学科来设计这门课时,“没想到,大家异口同声地选择了跨学科。”


后来,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务处的共同推动下,7位研修班老师承担了4门首批跨学科课程开发。试点之后,学生反响很好。此后,犹如燎原的星星之火,参与跨学科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教师越来越多,大家都想尝试这样全新的教学模式。


郝莉认为,这是“顺势而为”的结果。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呼唤着教师进行思维转变和方法更新,跨学科课程带来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深度碰撞和融合,为教师个体带来了寻变的可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他们在提升自我的同时,给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变化。


王洋和石金丽是一对夫妻,同为西南交大的老师。两人在日本旅游时,看见当地一所小学的墙上贴着“温故而知新”的标语,他们深受触动,“中国优秀的文化在异国他乡传承,我们自己是否将它很好地继承发扬了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共同设计开发了《“玩转”中华传统文化》一课,和学生一起缝沙包、学蜀绣、唱川剧、舞龙舞狮……通过一个个体验度强的项目“点燃”学生,激发学习乐趣,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内容,使优秀文化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幸福心理学教师雷鸣则关注了学生最基本的任务——学习。“不少孩子经历了中学的‘刷题’式学习,到了大学,不知道该如何自主、独立地学习。”雷鸣与学生交流后发现,问题出在思维上。他找来数学、英语、物理专业的老师,一起设计出《思维训练与学习方法进阶》课程,从实际出发,和学生一同研究适合大学学习的思维方法。


“真实的问题没有学科限制。”郝莉说,跨学科课程还将不断增加新的模块,学校将在这一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增加课程容量,让更多学生享受到跨学科课程以及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文丨陈志敏

编辑丨陈志敏


川教之声

公众号

教育导报

公众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