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交趾怀古〉隐的是谁?元春,还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红楼梦》第五十回至五十一回,众人在惜春的住处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薛宝琴写了十首怀古诗。“却怀往事,又暗喻俗物十件”,姊妹们都猜不出,书中也未讲明谜底。

 

(一)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

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

铁笛无烦说子房



 

蔡义江认为此是说贾元春。其理由为作者用“金镛”是隐指宫闱。南齐武帝置金钟于景阳宫,令宫人闻钟声而起来梳妆。要宫妃黎明即起,就是为了“振纪纲”。“声传海外”句喻进封贵妃时的显赫声势, 正如元春所作灯谜说爆竹如雷,震得人恐妖魔惧一样。马援正受皇帝的恩遇而忽然病死于远征途中,这也可以说是: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望家乡,路远山高”。但由于元春之死详情莫知,诗末句的隐意,也就难以索解。

 

梁归智认为此说精当,并作了补充。他说八十回后确曾写到战争,而元春最终落得与杨贵妃类似的下场。“子房”当指韩信。“马援自是功劳大”两句是寓意贾家之显赫一时与元春这把保护伞有关。

 

笔者看来,此诗和元春关合之处甚少。贾妃之显赫声势,似不能誉为声传海外,而且“声传海外”下面还有“播戎羌”三字,更难找到着落。元春确是贾家的保护伞,此种裙带关系如说成是“功劳大”,也不伦不类。至于马援病死途中之事,此诗全未涉及,似不能由此引申。



 

笔者认为〈交趾怀古〉是说探春的。探春之结局是远嫁海外作了王妃,前八十回中作者有许多暗示,如《十二金钗正册判词》道:“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判词图中绘的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红楼梦曲》第五支〈分骨肉〉中云:“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第二十二回中写探春所作灯谜,末两句是“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比喻断线风筝,谜下脂评: “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抽得的花名签,上面是一枝杏花,用红字写着“瑶池仙品”。众人笑道: “我们家已有了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些都可以证明探春为海外王妃,殆无疑义。

 

〈交趾怀古〉首句是说钟鼓齐鸣,振作纪纲,比喻探春理家,大刀阔斧,搞改革,去宿弊,立威信,明赏罚。此事在书中有充分描写。“金镛”即大钟,“铜铸”是指铜鼓。(《诗经·商颂·猗那》篇,赞美成汤的功业,其中说道“庸鼓有,万舞有奕。”孔颖达疏云:“大钟之镛与所植之鼓,有然而盛; 执其干戈为万舞者,有奕然而闲习,言其用乐之得宜也。”)曹雪芹以“铜铸”和“金镛”并提,本用以称赞东汉文治武功之盛,颇有中兴气象。拿来比喻探春理家及为海外王妃,借此“点出身份”,亦切。“戎羌”是指异族,探春远嫁海外,当为异族之王妃。“声传海外播戎羌”,可谓点睛之笔。

 

过去有人把探春远嫁比作杏元和番,认为两者性质相同。我认为并非如此。探春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她曾说但凡是个男儿,早就出门干一番事业去了。如今嫁到海外,她也能够在那里发挥过去理家的才能,能有一番作为,决不会浑浑噩噩,了此一生。〈交趾怀古〉的末两句: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似是写她嫁到海外去以后,辅佐夫君,抗御外敌,建立功勋。《红楼梦》后三十回中,可能写到海外传来消息,交代此事。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薛宝琴曾口述《真真国女儿诗》。全文如下:

 

昨夜朱楼梦, 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 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 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 焉得不关心?

 

开首的两句不正是探春的写照吗?她离开了故国,离开了贵族之家,来到一个海岛上的国度。这儿四周环海,岛上还有丛林,气候是炎热而多雨的。但她仍是眷恋着故土,满怀思乡之情。这首诗吐出了她的心声。在当时,凌波涛,渡大海,是件大事,不啻生离死别。久居深闺的女儿,此去如断了线的风筝,永无归来之日。“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李陵答苏武书》)此探春之所以归入“薄命司”也。

 

薛宝琴说那个真真国的女孩子,“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 ,竟是一个戎装的美人。这是不是象征着探春在岛国上也参与了金戈铁马之事呢? 或者类似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似乎从这里可以得到一点印证。

 

从“带着倭刀”和“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的描述看来,这个国度类似琉球。清代,琉球是属国,其国王照例由清政府派遣使臣去册封。琉球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其文人正如薛宝琴所说的那位真真国女儿: “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琉球国王经常派一些贵族子弟来北京入太学,国子监并为他们设立了专门班。曹雪芹很可能是以琉球为蓝本,虚构出这个海外王国。探春远嫁当是由于这个属国的国王仰慕汉文化,而为其子侄提出的请求,绝非兵临城下,以武力威胁许婚。换句话说,探春不像王昭君。倒有些像文成公主。

 

《红楼梦》第七十回写放风筝。探春放的是“软翅子大凤凰”,和一个外头来的凤凰风筝绞在一起,又被一个“玲珑喜子”绞住,然后“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这段描写不仅预示探春作了海外王妃,而且还预示外来的王子(很可能是在中国京城的太学学习),带着未来的王妃探春,归国去行大典。为什么说探春嫁给王子而非国王呢?因为在清代,属国如琉球的国王,都是派使臣来朝贡,而不亲自进京。倒是一般贵族子弟有机会进京学习及观光。《红楼梦》中的写法从不作重复累赘之笔。元春是皇妃,而探春是海外王子之妃,错落有致。

关注公众号,获得更多精彩文章 红学研究专家张惠 hongxuezhanghui【←长按复制】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