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今天为什么要读孟子?——从2016年12月22日北京十一学校三节《孟子》课说起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6年12月22日,中华书局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十一学校联合主办了“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特色课观摩研讨会”。其中,《孟子》观摩课,分别由中关村中学李强、北京市十一学校罗寰宇与台湾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林世奇老师进行展示。随后,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何郁进行了指导与点评,为与会者提供了更全面、客观的评价视角。后由林世奇老师根据何郁老师现场点评实录整理成文,现予推送以飨读者。随后我们还会将林世奇老师现场教学实录整理稿分若干篇陆续推送,敬请关注。 



今天为什么要读孟子?

——从2016年12月22日北京十一学校三节《孟子》课说起

何郁


我先谈一点体会。 今天我们三位老师的功底、情怀、个人修养、读书的深厚学养,都是我非常崇敬的,他们都是书读得非常好的老师 ,也都是有个人的教育理想、教育判断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真的是不敢评课。我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长话短说。

从前天晚上起,一直到今天,我一直在备课,一方面学习我们老师提供的授课材料,另一方面也在重读《孟子》,一边也在思考这个传统文化的课应该怎么上。我的思考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讲读孟子,第二,怎样讲读孟子?

这第一个问题,今天林世奇先生这节课已经代替我作了很好的回答,关于这个问题,我讲不出更多的、更新的东西来了,但是我想补充两点。

第一点,林老师今天在这堂课里显示了非常深厚的学养和功底,他如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中,不光是讲到了对孟子深刻的认识,还把孟子放在了古今,特别是放在当下这个环境里边去考量,他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孟子”?他对孟子作了一个全面的、历史性的、非常宏阔的梳理,这是我非常认同的。尤其是谈到孟子个人的追求,孟子非常丰沛的生命力,都是我非常认同的。孟子那种价值观,与当下的生活相联系,更是有值得让我们去读、去细细沉思的地方,这是我非常认同的。

但是我还是要补充一点,就是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刚才林老师所谈到的韩愈、李翱以外,还谈到了宋代,谈到了明代,因此我要补充的一点就是明代,明代有一个思想家,也是对孟子非常推崇的,他思想的本源也是源自孟子,这就是王阳明。其中王阳明说的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三个字,“致良知”,这就是孟子想达到的“本心”的状态,就是要极大地唤醒个人内在的良善,来达到人性的完美,来做到君子的光辉。我觉得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我补充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呢,我这两天一直在读一本书,因此特别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这本书其实也是来自台湾的一个学者,名叫黄俊杰,他写的一本《孟子》,是三联书店出的,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也是林老师很熟的朋友或是老师,我也没问,还没来得及深入的交流。

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 因为里边有好多的概念,或者说是观点,都是我读后特别心有戚戚的地方。比如说谈到孟子的人格特质,黄俊杰先生说孟子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是强韧的生命力,第二个是强烈的使命感,第三个是刚直的气概,这是我特别认同的。书里边还特别提到了战乱频仍的现象,如说战国年代一共242年,发生的战争有468.5次,计算得很精确,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问题,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所以孟子的诞生就特别可贵。

除了刚才林老师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以外,其实跟他同一个时代的,还有一个人也很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庄子。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庄子和孟子》,我发现庄子和孟子尽管生在同一个时代,两个人年纪也相仿,但是两个人互不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对方,我就从这切入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也蛮好玩的。

然后是孟子对时代的认知,这提醒我们思考为什么要讲《孟子》,尤其在当下这个时代。 比如说这本书里边黄俊杰先生提到,孟子的思考非常具有时代的特点。因为第一,战国时代跟我们这个时代其实也真有点像,如果说那个时候是战争破坏了我们的价值观,毁坏了我们整个儿生命的理念,那么今天也有另一场战争,正在毁坏我们基本的伦理价值观,我就不说了,大家都心领神会。 然后这里面提到的急功近利的风气的弥漫,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对此有认同。 ,这点不好说啊,尤其不能展开说,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痛苦。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我们各位老师,关于幸福感、成就感有多强,有多少,我不敢说,反正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尽管我觉得很光明,很幸运,但是也有时候感觉很痛苦,好了,我就不展开说了。

这本书我特别推荐给老师们,去买来读一读,就叫《孟子》,三联书店出的,这是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读《孟子》,怎样去理解孟子这个人。尽管已经两千多年了,他的价值观,跟我们的心灵依然息息相通,我读得心有戚戚焉,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是“传统文化”,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如何嵌入到我们整个课程体系里面去,因此我们要思考“传统文化的课应该要怎么上”。

我不是很清楚我们各位老师的背景,但我想语文老师可能会比较多一点,甚至还有理科的老师,因为热爱传统文化,也来从事传统文化的教育,这都不奇怪,也都非常好理解。既然还是课,我还是想说一下这个课应该怎么上。

比如说还得要有教学目标,还得要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们老师还是要非常认真的去读书,不光是要独立使用、开发教材,更要去打开自己的阅读视野,宏阔地去读书,横向的、纵向的,可能都需要我们开阔视野去读书,要厚实自己的人文功底、文字功底。

今天三堂课,都很好地显示了三位老师国学的修养,以及对教学深入的钻研,和非常富有经验的一种设计,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我们台湾的老师,对我们大陆的老师上课可能有一种感觉,就是说这个大陆老师上课真是太厉害了,尤其是这个教学设计,每一环设计得都非常用心,一环扣一环,步步逼近,层层递进,从开头的导语到最后的结束,都是几近完美的,尤其是当要说到“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那个下课的铃声就非常准时地响了(笑)。今天再一次证实了我们两位老师(李强老师、 罗寰宇老师)这种教学的艺术,或者说是教学的成功经验,老师对教学的开发设计,都做得非常好。

我们林老师的课,是另外一种风格,他是一种百家讲坛式的授课,我觉得这种授课的方式也是需要的,尤其是给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也会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一些新的活力,这是我非常欣赏的。 甚至我刚好也认识百家讲坛的一些老师,我特别想推荐林老师去百家讲坛。要是有机会的话,我也要把林老师请到我们朝阳区,去给我们老师、学生讲讲孟子,我也去当林老师的学生,认真学习,深入学习。

但是我还是要提一些看法,就集中地说一点吧。总体感觉是,我们老师在有些地方,特别注重自己的教学设计,每一环每一环都套得很紧,这样的话对学生的控制也就非常严,课就上得非常的紧巴,就不是那么轻松,那么自然,那么舒展,有一点牢牢的控制学生的味道。

我觉得我们十一学校的学生,应该是非常特殊的学生,你看他们的发言,你看他们的作为,包括他们的这种坐姿,没有一个人说我要站起来回答问题,都是很舒坦的,很自然的这种,很像一个青年学生,很像一个“人”的那种姿势,我特别欣赏。为什么?我在国外的很多地方走,看到国外的学生,比我们的学生自由得多,上课脱袜子的,穿鞋的不穿鞋的,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有在教室里面洗手的,去搓肥皂的,什么样的学生都有,然后跑到老师的面前去,“老师,我给你一支笔吧。”就这样,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很自由,课堂好像也没有我们老师所说的“师道尊严”。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课堂能不能做得更轻松一些,更自然一些,更舒展一些,让我们的学生觉得,他在这个课上能够学得更自由一些。这样的话,有可能在某些环节的讨论上,做得更深入一些。

我举两个例子。 比如说李强老师的课里面,讨论后面一个环节,我觉得做得非常好,很充分。 讨论大丈夫,以及延展出一些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哪些人物配得上是大丈夫,有浩然之气,这个环节我觉得亮点挺多的。但是前面这个环节,就是讨论“浩然之气”这个环节,我觉得老师牢牢的控制着某些讲义,或者说是讲义上的某些内容,因此这个部分的讨论,我个人感觉还不是那么的具体、深入,或者说学生在这一块的讨论,那个“获得感”还不是那么强。

孟子的“浩然之气”,从这个小段来看,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浩然之气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两个短语,第一个是“至大至刚”,刚才林世奇老师特别提到了。李老师也提到了,但是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去讨论,到底这个“至大至刚”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老师完全可以补充一些材料,来帮助学生去感受它。还有,这个浩然之气的“至大至刚”,进一步的说明,就是“塞于天地之间”。“塞于天地之间”,里边既有“至大”的意思,也有“至刚”的意思,那么怎么样可以“塞于天地之间”呢?完全可以跟后边的“大丈夫”之气相联系上。比如公孙衍和张仪所尊崇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看上去好像也挺威风的,但那不是“浩然之气”,那是“霸气”,这是孟子所鄙弃的,这样就可以形成对比。

要是把这三个材料进一步的联系起来看,让我们的学生去体会“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那么,接下来还有第二个层次,就是浩然之气的内涵。也有三点,一个是“配义与道”,一个是“集义所生”,还有一个是“必有事焉”。那么随着下来的是什么呢,我觉得也有三点,就是养浩然之气的方法。但是孟子不是从正面来说的,而是从反面来说的,用了三个“勿”,“勿正,心勿忘,勿助长”,这个也蛮有意思的,为什么呢? 紧接着在这个后边,有一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揠苗助长”,孟子在强调“养”浩然之气要自然而然。 这也就是在第二则材料里面强调的一个词,就是“顺”;你不能去预期,你预期就会有功利的色彩在里面,在孟子看来这个“养”,里面不能有丝毫的功利的东西,“勿正”,“正”就是预期,就是期待,有期待就可能有功利目的。自自然然的,自然而然的,就把它养成了。刚才林老师在他的这节课里所特别补充的有一个内容,就是“养心寡欲”,这其实是讲同一个问题。

我觉得就因为太在乎自己的教学设计,因此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来做讨论时,就会打折扣。 我不知道我讲的对不对,我就把我的一点看法或者感悟讲出来,这是关于李老师(李强)的。

关于罗老师(罗寰宇)的,我觉得也是在后面的环节比较精采,就是讲到“与民同乐”。孟子的民本思想讲得很充份,给出的材料也非常的扎实,很有力量。这个里面很有意思的是,这个文本本身也可以分成两层。 第一层讲什么呢? 第一层讲的是儒家的礼乐思想,就是从“王之好乐甚”这儿开始的。“王之好乐甚”两次出现,说明孟子在强调儒家的礼乐思想,然后后面再去模糊今乐与古乐、“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这两个概念,孟子不想在这儿做道德伦理的判断,而是盯着你到底“是不是与民同乐”。

后面这个层次,我刚才已经说了,我个人认为是讲得非常清楚的,但是在前边这一个环节,我个人觉得也是讨论还不够充分的展开,因此这个讨论也不是特别的深入。比如说礼乐思想,为什么“与民同乐”那么重要?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一问,问一个逻辑的问题,就能把他推导过来问。就是问“为什么与民同乐就能达到礼乐之治?”“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功能,有这么大的作用?

其实罗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她已经注意到从《礼记·乐记》中寻找答案,这个材料确实跟《礼记·乐记》有关系。但是我觉得非常遗憾的是,罗老师只注意到用这个材料去说明“古之乐”与“今之乐”,或者“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的区别,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还不是十分明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看在《礼记·乐记》中,我觉得就足以说明这个“乐”的功能,价值到底在哪儿? 比如《乐记》中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你看,说得多清楚啊!又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一个发自内心,一个来自外在,对人心和社会都有规束。还有“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一下子,就把这个“与民同乐”联系起来了。因此,我觉得如果罗老师在讲述孟子的“礼乐思想”时,如果能够在这一段文字上,跟儒家相关的经典联系起来一起互读,联系性地读,可能效果就非常好,这就叫“以经解经”,这也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教育方法。我觉得还可以把关于儒家的礼乐文化,讨论得更深入一些。时间关系,就说到这儿,有说得不对的,请多批评指正。(本文系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林世奇博士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在此深表谢忱!)


2017年1月2日整理蓬雀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