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伟大的包容——《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血战钢锯岭》可以说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所谓美国的主旋律并不是政府主导的,而是美国社会的共识。共识是什么呢?那就是“允许异端的存在”。这样的共识,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形式明确表达——“国会不得确立国教,不允许限制公民的。”

  《血战钢锯岭》最令我震撼的一幕,并非钢锯岭上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是多斯被送上军事法庭,拒绝退役,为自己辩护那一幕。电影里面,导演通过多斯的父亲,传递了国会维护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决心,并说出了“我知道这里(军事法庭)的法律,我也知道法律是基于我们的宪法的。如果我们的宪法不保护我们的权利,我不知道我们还为什么作战。”,这样意味深长的话。

是否把宪法当真,是否要真正保护每一个公民信仰的自由,这是一个“是非”问题;而一个士兵(包括医务兵)不带武器上战场,是否会拖团队的后腿,这是一个“利弊”、“得失”的问题。《血战钢锯岭》通过再现一个真实的故事,表现了联邦党人在建国之初的在联邦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的路径选择——在关乎公民个人权利的根本性问题上,只论是非,不论得失。如果联邦政府不能履行宪法赋予公民个人的自由,那么联邦也不复存在之意义,公民可以选择回到个人自治的自然状态,一个人一个国家,一杆枪一支军队。

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最根本的就是美国立国的精神,个人自由高于一切。即最根本的是非观是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是非观,而非被迫接受一种社会强加于自己的思想,如日本的武士道。即使个人的是非观显得极端怪异,。试想象一下,一位日本武士如果坚持和平主义非暴力原则,恐怕他根本无法在日本社会立足。而美国的先驱者,乃是欧洲大陆一大帮坚持所谓“异端”宗教思想,不服从于罗马教会的新教徒。这样一群当时看来“一根筋”的人,居然建立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正是因为这样一群颠沛流离,逃奔新大陆,寻求自由的人,在有机会建立联邦国家的时候,他们牢牢地记住了他们在来到这片大陆的原因。英国人被赶走之后,就是否建立联邦国家,形成两派,即“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并非敌对,而是政见不同,反联邦党人,,应该维持各州自治的状态,不成立国家机器,公民持有武器,随时组成民兵捍卫家园。联邦党人其实也认同捍卫个人自由的理念,只是他们认为如果这些热爱自由的个人不能联合组成一个国家,将无法抵御世界上其他非自由体制国家的侵袭。最后,联邦党人所拟定的宪法,就吸收了很多反联邦党人的思想,对政府的高度警惕,对个人自由特别是的绝对保护等等,。

就电影而言,影片用了很多笔墨去表明多斯只是一个普通人,而非能够跟上帝通灵,或者是经常圣灵充满的异士,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忠于自己“星期六教派”信仰的年轻人。导演梅尔·吉布森对宗教力量的表现也极为克制,并没有拍成宗教宣传,尽管有很多中国观众的理解,这是一部宣传信仰力量伟大的电影,其实这正是中国观众对美国文化和宗教信仰缺乏了解所产生的浅薄误读。

一个能够包容异端思想的国家,才是值得公民去为之奋斗牺牲的。这才是《血战钢锯岭》的主题。军事法庭那一幕,片尾老年多斯独白那一幕,是戏中最关键的两部分。美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容得下多斯这样的“一根筋”的人,并且给予了他坚持自己信仰的权利。而最终,就是一大批“一根筋”的人铸就了美国的伟大。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也有一大批“一根筋”的公民。,在当地政府看来,这些都是“一根筋”的人,都是破坏和谐社会的“异端”分子,甚至有所谓专家说,者就是精神病患者。诺大一个中国,却容不下这样一批人。在我们海吃海喝过新年的时候,他们很多人因为害怕当地政府报复,不敢回家过年,在京生活极为窘迫,过年也只能去菜市场捡剩菜吃。

在我看来,这些人正是中国社会的宝贵财富,正是他们牛虻似得提醒着国人被中庸之道毁掉的正义感、是非观。不单政府,就连一般市民,也并不同情这批人,甚至害怕他们,嘲笑他们。这就是先人们在文化选择上的路径错误留给后代承受的巨大代价。每个人都只讲得失不讲是非,每个人都嘲笑自己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的那种人。有权势者杀人可以杀成菩萨,只要将被害者定义为异端、敌人。无权势者坚持正义,会被嘲笑为不懂的明哲保身,不会计算得失,不懂中庸之道。

《血战钢锯岭》看完,我确实觉得美国的伟大才是上帝的神迹。而中国要实现所谓伟大复兴,不能看GDP,也不能看航母,,我坐在南方的书桌前面,敲打这些文字,我想到北方天气很冷,我想到埃玛•娜莎罗其为自由女神而写的诗歌:

“……

    那些疲乏了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那熙熙攘攘的被遗弃了的可怜的人们。

    把这些无家可归的饱受颠沛的人们一起交给我。

    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起自由的灯火!”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