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基弗,什么也不要说——“基弗在中国“画展围观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月17日,在重重雾霾中来到中央美院美术馆,和友人一起“围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画展。几幅画看下来,我向友人分享了自己的一个观点:“画家都是哲学家。”


我的编辑课上,不止一次地提到这样一个新闻标题——《价值上亿 可为什么你家的白墙不是艺术?》。这是2014年《京华时报》在报道美国极简主义画家罗伯特·雷曼的《无题》时制作的一个标题。文内提到,苏富比拍卖行对这幅几乎是一片空白的“白墙”估值高达1.2亿元人民币。


这就是问题所在。我说:也许一位大师将家里的马桶搬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就是艺术,而暴发户用土豪金打造一个马桶仍然是马桶。为什么呢?区别在于其背后是否有对世界的深邃观察和文化价值。

如果你留心的话,你会发现远到纽约的大都会、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近到北京的798,都有一些大师级的作品你让你“欣赏不动”。你甚至会有“一天就
可以炮制几幅这样作品”的冲动。
但是你恰恰忘了,这些看似另类和莫名其妙的作品,其中都有着一个内在的逻辑——哲学与跨界。


就拿基弗的作品来说,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 H·H·阿纳森对其曾有一个评价:他是 “出生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


基弗不仅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材料学家”。对炼金术的精深研究,使他作品中用铅制作的书籍、翅膀都有着独特的艺术内涵。也有评论家将基弗的绘画界定为“在画面中制造了一种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第三种空间”。


“演戏是演别人,唱歌是唱自己。”画家借空间、材料、符号和想象来诉诸形象,实际上是表现他的内心。正像英国画家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 George)将自己“闷闷不乐”传达给社会一样,基弗也将自己对战争、苦难和欧洲历史文化的反思通过复杂的材料和符号传达给世界。这次展出的一幅少女作品,头部被沉重的金属条状物所代替,呈现的意义就颇为耐人寻味,这与被新表现主义者视为浅薄的美国波普艺术大相径庭。


要理解基弗的画,还必须对他惯用的、北欧神话、诗歌、。《旧约》有言:“世界彻底毁灭,也就是新的创造。”基弗的画虽然有对表现主义的颠覆,但更多地表现出对后现代主义基本理念的沿袭和对表现主义绘画传统的扬弃。“野兽派”那种绚丽和浓彩在他的画中并不多见,表现主义那种情绪化地表达个人内心的画风,在基弗这里被更为深刻的文化传承和艺术批判所代替。灰暗的材料、荒芜的田野、倒置的裙装.......他的画把人们从废墟的所指引向了对战争的控诉和想象。


透视是画家的一种基本功,但基弗往往反其意而用之。譬如,他根据欧洲神话所画的牛,不仅“简单粗暴”地将牛的肚子刨开,让胃里的草料“霸气侧漏”,而且还在牛的身体上开上几个洞,为的是让你“透视”出它的“内在背景”。这种反常得令人匪夷所思的艺术手段,远非可以用鲁迅一句“吃得是草、挤的是牛奶”可以比附。后现代主义拼贴、,于此可见一斑。


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马库斯·吕佩尔兹认为:“艺术是对世界的再现,而艺术家则要对世界做出有关艺术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只需要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而无需进一步再进行阐释。”因此,对于大师及其“御用评论家”们来说,之于作品的意义似乎无需多言,因为作品一旦面世,解码的权利就交给了观众。见仁见智,完全是此时此刻此地的观众说了算。认同这一点,就能破除基弗作品“自己看不懂、观众看不懂”的魔咒。(@王君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