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中场战事》观影报告:肉体竟不由自主地哭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文章转载自腾讯娱乐- -作者:耿飏-


作为李安导演的最新作品,以及他运用超前电影技术进行拍摄的实验性,。不过,本片此前已经在纽约电影节期间进行全球首映,北美媒体给予的评价,争议相当大。烂番茄新鲜度53%、专业影评聚合网站Metacritic的平均打分只有53分。





李安在北京首映礼接受媒体采访


是李安失手了?还是西方的媒体有失偏颇?

正因为基于这样的评价,影片到底成色如何?所谓4K/3D/120帧到底是什么效果?答案就子在6日早上的悠唐影院,能够让全中国所有有影响力的电影人、媒体人士起个大早,一睹为快。4K/3D/120帧到底什么样?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一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


哪怕你之前再了解这种技术格式的规格、细节、对其有着无尽的想象并且对其深信不疑,在真正亲眼看到的那个时候,你都会推翻自己过去的想法并且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和体验。


这完全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整个观影经历也是一种从体验变成个人经验的过程。而且一定要说明的一点是:4K/3D/120帧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能单独而论,缺一不可。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这三个技术概念单拿出来说,都并不新鲜(除了120帧比较唬人)。4K指的是画面分辨率达到4096×2160,也就是普通2K电影2048×1080分辨率的四倍。如今家用电视普及的1080P格式,是逐行扫描下达到1920×1080的分辨率。3D的含义自然不用再赘述了,毕竟中国观众看了比全世界观众都多得多的3D电影。


在亮度上,李安给本片制定下的放映标准是:观众观看到的亮度要达到28fl(亮度单位)。一般的3D电影亮度大概在2.5到4.5fl左右,最尖端的IMAX激光放映系统的3D放映亮度是14fl,杜比视界激光放映系统在放映3D电影的峰值亮度也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当然,这都不及李安的标准。

最让人难以想象的,就是120帧这个概念。简单说,相比于电影24帧/秒的画面,这部电影变成了120帧/秒,这样会让运动的物体看起来无比流畅真实。


这是全片最难拍的长镜头中的一帧


在家用电视的领域,比如 “倍速驱动”功能就是一种类似的技术,通过在运动画面中增加额外帧数的画面,让画面更加流畅。


坦白说,用文字解释真正看到这种格式画面的感受,是非常苍白的。(不然大家看小说原著不就好了?)


用语言描述起来: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是还在睡梦中的比利·林恩被手机铃声吵醒,躺着的他翻了个身,伸手去拿手机。


那一刻,你就知道,4K/3D/120帧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了——太真实了,甚至比自己肉眼所见的真实世界中的场景都更加真实。看上去可能觉得银幕上演员的动作比现实中的动作会有一些加速(高帧速拍摄实际上就是一种高速摄影)

在这种格式下的任何运动场景的画面,都显得极其真实,太真实了,以至于让你开始怀疑。


高帧率拍摄下人物的运动速率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视觉体验有所不同,这种差别非常细微,不过,足以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一定的“抗拒反应”。如果你用家用播放设备播放《美国队长3》这样的特效大片时,就会有类似体验。因为电影的24帧被电视变成了60帧,就会让观者产生出“肥皂剧效果”,也就是“看起来像在看电视。”120帧,让这种感觉有所减弱,但是仍然容易让人抗拒。

至于大多数人所说的:“我感觉自己要被演员的视线看穿了”、“太清楚了像是能看清演员的皮肤”、“男主角的蓝眼睛让人心碎”……这些都是真的,都是对的。


打个比方说,就像你要和一个从来没有尝试过鹅肝或者金枪鱼鱼腩的朋友,解说那种独特的口感和体验时,那种词不达意的感觉以及想拉上他直接到餐馆大快朵颐的那股冲动。


这也是为什么说,最高版本的《中场战事》是一次体验。在我们过去的观影经历中累积的经验,这回可能都不管用了。甚至导演李安也是。


影片剧照


形式还是内容?李安借内容表达形式

《中场战事》毫无疑问是一次实验,甚至是赌博。在我们通常的观影经验中,一部电影,一部好的电影,通常意味着它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一个令人印象深刻角色。在首轮观影之后,大多数评论集中于影片的主题、故事等传统电影评论上的关键词和话题也无可厚非。


不过,《中场战事》所要实现的远远不止于电影所要承担的一些功能。

李安在关于本片的采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可以视作是解读本片的一个关键原因:“我原来(技术的规格)是60帧、2K,那个我比较有把握,我决定要拍《中场战事》的时候已经决定是这个方向。一直到开拍前的三个礼拜,我才第一次看到120帧,一点点试拍的实验……可是它的化学变化好像变了,变成另外一个东西,非常奇怪,琢磨不定。其实是互相影响。”


客观来说,从文学性和现实意义上,《中场战事》的原著小说都并非出类拔萃的作品。不过,这个作品中包含的元素却非常丰富。电影中,有着日常生活的场景、有众多的人物、有情绪激烈的对手戏、有战争场面、有运动比赛的展现、有爱情桥段、有中场秀绚烂的舞台效果、甚至还有士兵们互扔橄榄球以及关于宴会美食的画面。


在一部电影中能够包含如此多如此不同类型的元素的故事,并且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呈现在银幕上,还有比《中场战事》更好的选择吗?


“《中场战事》倒不是,这个要怎么拍,技术上怎么让它运转,是相当困难的,我没有碰过这么难的。因为以前再怎么困难,你有个底的,这个好像是没底的,很可能突然这个东西就没有了。心里会着慌的,不踏实,不着底,长期处于那样一种状况其实是最痛苦的一件事。”这样看来,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李安有着这样的心理状态了。


博纳影院悠唐店2号厅


全新的技术规格带来的是传统电影语言和电影文法的改变,甚至在《比利·林恩》的观影过程中,你会反思自己眼前的电影到底应该如何定义?《中场战事》画面上的真实性和细节的丰富程度,完全不是过去哪怕胶片IMAX格式的纪录电影《穿越洛基山脉》能比拟的。那是一部IMAX“看家之宝”的纪录电影,影片分辨率之高足以让你分辨画面上每一棵树木甚至树叶。

在《中场战事》中,一个体育场全景的镜头,你看得清体育场每个观众的表情和长相,每一个。那是一种扑面而来式的体验,你会被画面上数不清的细节吸引,不知所措。


极高的画面清晰度让一些电影常用的手法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主观镜头。之前,《赫芬顿邮报》《名利场》供稿的评论家Mike Ryan认为 120帧对演技的要求精度太高,即使是当代最伟大的体验派演员、三届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都未必能让你满意。


他说得很有道理,在极其真实的语境下,“演技”会显得格格不入,让情感只是流于表面。电影中喜剧界老戏骨史蒂夫·马丁饰演的达拉斯牛仔队老板,从始至终都可以让你看出他是在“表演”。


另一方面,这让本片的男主角,一位毫无表演经验的演员乔·阿尔文在片中的发挥更加令人动容,非常可信。


在某些时刻,比如男女主角对话时候使用常规的过肩正反打镜头这样的方式,让你重新意识到自己身处影院之中。在更多的时候,你都被画面上的真实所深深吸引,“走神”不是你的错,这是新技术的一种必然体验。


作为一次非常大胆的实验,《中场战事》也相对保险。首先,影片成本为4800万美元,李安的上一部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本高达1.2亿美元,《制造伍德斯托克》花费都要3000万美元。另一方面,影片也有范·迪塞尔和KK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加盟,在情节设计上也平铺直叙,并且在最后用情感作为影片的落脚点。



主创在北京首映礼


《比利·林恩》告诉了我们什么?电影要变了,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事实上,在新世纪对于电影艺术和科技都有巨大推动的电影作品,比如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和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都曾经因为“形式大于内容”而遭到一定的批评。这就像那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没有看过3D IMAX版本的《阿凡达》,等于没有看过《阿凡达》。”


4K/3D/120帧的《中场战事》也是这样的一次体验。就像《奇异博士》中古一法师对奇异博士说的那句台词:“我无法预知你的未来,我只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正如《中场战事》中包含的丰富元素一样,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展望4K/3D/120帧技术的未来可能。在临场感和真实程度上,4K/3D/120帧完全超出了目前VR技术所能够提供的效果,至少在消费品级别上,少有能与之匹敌的场景。不用说电影里橄榄球“飞出”镜头的画面,在体育直播领域,4K直播已经是主流,4K/3D/120帧的技术对于体育爱好者来说更加令人兴奋。


今年Netflix已经推出了4K分辨率的演唱会纪录电影《JT + The Tennessee Kids》在多伦多电影节上进行了放映。《中场战事》中中场表演桥段的震撼程度,让这项技术在音乐舞台领域上的可能性得到了实现。


还有观众在看完《中场战事》后只记得了电影里4K/3D/120帧画面下的美食“都能闻得着香味”,那么,如果这种技术用来拍《舌尖上的中国》呢?

现在全球只有5家影院能够播放最高规格的《中场战事》,如果未来,4K/3D/120帧成为主流了呢?


“由奢入俭难”,李安已经透露他的下一部作品《马尼拉之战》将要用4K/3D/120帧进行拍摄。可想而知,这样的实验过后,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李安与儿子李淳在北京首映礼现场



附腾讯娱乐编辑部短评


大宝剑:


作为技术盲,并没有觉得120会怎样,除了开场10来分钟被清晰度,景深等分散注意力,后面很快就回来了。抛开技术仍然是一部很好以及很好看的电影。电影不停在揉搓撕扯美国的国民性,还非常克制的点到了上,立意准且深。故事的叙事也非常棒,剪辑很赞,不觉得它会让人犯困。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放国歌时比利流泪的戏,但这场戏也太不像李安,有点太杨德昌了。有点怀疑这部电影李安受年轻人也即他儿子的影响较深,那样的刻薄在李安以前的作品中不多见,它更像是年轻人才有的愤激。


影片剧照


张小干:


相比《少年派》,李安这次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估摸着是为了4K120帧的新技术让路。但是这并不阻碍对《比利林恩》的反复咀嚼,画面细节是如此清晰生动,让银幕中人呼吸可闻。这样观影的恐怖之处在于,画面给你造成的冲击,不,更准确的说是浸染,令你的情绪流露变成了纯粹的生理反应。你还来不及做出思考,就已经泪流满面。肉体在哭,却与大脑无关。


王其:


120帧清晰到身临其境,快速滑过的镜头如行云流水一般,中场表演的展现真的像在看一场高清的TV SHOW。看的时候你会慢慢忘记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真实的感受比利的生活。他摇摆的选择,他内心的挣扎,和最后对自我命运的信仰。而这种“沉浸式”观影体验确实多多少少削弱了电影感。 技术是无以伦比,无人可及,但剧情比起李安之前的电影差了点味道。同时闪回的处理略有简单粗暴,叙述也显得温吞、中庸了很多。尽管如此,还是会二刷,毕竟安叔开启了一个新的电影里程碑,值得再去电影院玩味一把。


狠狠红:


男主角真是有一双很会哭的蓝眼睛,让人想到塞林格小说里的一些男孩,永远活在巨大的成长的委屈中。李安的120帧就是为了让这双蓝眼睛永远活在电影里吧。喜不喜欢这部电影,大约就取决于这双眼睛对你的杀伤力。反正我是被他的蓝眼睛和红嘴唇,弄得很心碎,很想给他一个成长的安慰。


中场表演


三替:


观影过程没有任何不适,震惊体验也没想象中那么大。120帧、4k叠加在一起,带来的是真正的3d视觉效果,你会发现人物真的是三维的了,有远有近。男主角也是很可爱的,皮肤薄薄的,嘴唇红红的,蓝眼睛满含泪水。少年派里的神又客串回来了,也不知道男主怎么就确认并接受了自己生下来就要当兵的命运,也许是东方神和共同的召唤吧!就觉得吧,都上升到了,李安导演怎么还能把这片拍得这么俗呢,也是奇怪了……


一帆:


我觉得这片最让我想跪的地方在于,大部分导演真的是像李安说的,3D或者新技术在他们手里,最多是fancy版的好莱坞黄金年代复刻,但是这部是有意识地把120帧作为一个叙事手段在用。尤其是在蒙太奇转场的时候,几场戏精彩到我想跪下。超高清带来的强共情效果可能会是真正打破第四道墙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的浸入度要远高于VR。举个栗子,在影片里,主角是被观赏的对象,但是120帧能让观众同时成为观赏这个行为的主体,在这一刻,观众被迫和里面的美国民众发生了立场上的联系,然而剧情告诉观众这样的观赏是对主角的伤害,于是这种批判的力度更震撼。剧情方面见仁见智,小说本身一般,李安也没有在剧情的深刻性上下功夫的野心。但是我的看法和大家批判的说李安什么都讲了一点什么都没讲透不同,我觉得李安其实是在一个特别短的故事里容纳了非常丰富的关于战争的议题,里面有《西线无战事》、《静静的顿河》,甚至有《隆隆的炮声》和《K军》的影子,但是显然,李安没有试图去重复这些议题重复过的故事,而是把这些作为一个梗,一个角度,他做的就是摆出关于战争的若干个视角,任由观众评判这种事。(毕竟已经逼PTSD患者重上战场了这个本身就不是什么前现代的英雄史诗or后现代的殖民反思),但是这种做法的效果就是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观影隔阂。所以观众们才会有他没有讲透的误解。不过这种做法真的跟120帧的效果不兼容,观众一会被要求在情感上强制浸入一会又被要求在理智上强制抽离,太痛苦了。



中场表演


我觉得大部分人觉得李安肤浅了,是因为他们对所谓“深刻”的认识只停留在《驴得水》那种简单粗暴的控诉层面。事实上,对于战争,尤其是美国主流对于战争的书写和叙事其实是以越战前后分为特别明显的两个方面的,越战前,包括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对于战争几乎都是有“残酷和胜利”为主题,主角一定是英雄,要么是乱世中求生的斯嘉丽,要么是英勇作战的战斗英雄,但是越战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叙事开始反思战争的本质,,关于战争的叙事开始转入对人性的摧残、或者对战争国家的伤害,尤其是在后殖民时代,外来“侵入者”这个角色一个两难的境地,其实在比利林恩里也有体现,美国大兵盖学校,但是当地人并不领情。然而李安无意做这样的一个“揭露者”,他几乎是用上帝视角去呈现出了一个普通士兵在战争中被“异化”的现实。在结局,明显有PTSD症状的士兵依然自愿回到战场,他们是当下美国社会的局外人,在战场上才能找到归属感。而这样明显的“异化”完全不属于上面提到的任何一个叙事套路。所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啊,这样就没了?”


fanfan:


Lynn的三条回忆线(伊拉克,中途归家,绿茵场)引出片子的3个关键词:因果、担当、利益。李安抛出几个命题,却在答案上欲说还休,反战,非也,民主,非也,贫富,非也。也许就是片中人物的语言,每个人中对战争的想象不尽相同。总之,辩证和内心,战争与责任,金钱与道德编织在一起,汇成伊战美兵这个美国特殊的群体的现状。俗人看特效,高人看内核,导演扔了一块石头到水潭,听听响而已。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