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朱家溍:关于电影《林则徐》中的皇帝召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电影《林则徐》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历史故事片,我觉得剧本结构、表演艺术、摄制技术等等方面,都是应当肯定的。这里我只想根据我所知道的清代的一些制度和风俗习惯等,来谈一下其中的个别画面。 

先谈道光召见林则徐这一段的处理。 

林则徐在北京和道光谈话时,电影画面是一座很宽阔的大殿,皇帝高坐在宝座台上的大龙椅上,看着奏折和跪在台下的林则徐谈话。这一段是照着太和殿的实况做的布景。我觉得这段情节发生在这一种地点是不合适的。 

电影里所表现的是:林则徐上折子条陈禁烟事以后,道光特地召见他,所以这一段一切都应该按照“召见”的形式来安排。


根据《国朝宫史》卷五所说:召见的地点应该选乾清宫西暖阁,或养心殿西暖阁,或弘德殿(也是个小房间)。


根据清朝一些大官僚们的日记、笔记等,有很多记载召见时的情况。,在宫内的时候,总在乾清宫西暖阁及养心殿东西暖阁两处居多。


根据前人的记载,结合听到的一些被召见的人口说的情况,召见情况大概是这样的:被召见的人,来到值房以后,奏事处太监就会告诉他,是排在第几起被召见。假使召见时在乾清宫西暖阁,这时皇帝盘腿坐在靠南窗的木炕上面,被召见的人进门行礼毕,再往前走几步,跪在一个垫子上距离皇帝很近,然后谈话。


谈毕,跪安退出(凡召见都属于密淡性质,随侍太监等都不许留在室内,只有皇帝和被召见的人对谈。也有同时一起召见几个人的,这是由于这几个人都参加这件事。另外就是同治、光绪在童年时期,太后召见外省来京的督抚,防备彼此有说不明或听不清的情况,有时派一个御前大臣带领召见,见《曾国藩日记》)。


假使皇帝在养心殿暖阁或弘德殿召见,也都是随便坐在室内木炕上或椅子上的。即使在园子里召见时(圆明园或西苑)也是一样。


总而言之,召见大臣时,总是在接近住宅式的环境里,而不是在大殿上。 

为电影画面设想,如果考虑召见的地点因为接近住宅式环境而不足以显示皇帝的气派,那可以选择乾清宫的明殿,先拍摄正面宝座台上的雕龙金漆屏风和大龙椅(空椅无人),然后镜头摇入西暖阁,拍摄坐在炕上的皇帝,这样也有了电影所要求的效果,又符合历史情况。 

在这一段电影中,有个画外音:“湖广总督林大人上殿哪!”这句台词和语调一听便知道是来自戏曲《大登殿》中马达、江海的“万岁有旨,代战公主上殿哪”。


这句台词出现在历史故事片中也是不大合适的。前面已说过,被召见的在值房中已经知道自己是第几起,无须再通过这种手续,假使有时确实需要传唤,一定是到值房去传,传的方式如果用太监自己的口吻来说,就是“起,下来了”。如果用传旨的口吻说,就是“叫林则徐”。为了使电影观众容易明白银幕上出现的是林则徐,那么这个画外音,可以采用“叫林则徐”。 

还有一个突出的表情,也是不符台历史情况的。当林则徐跪在地下,听到道光说到决定禁烟的话,有一个仰起脸来、睁大眼睛看着上面的特写镜头。这个表情是为了表示林则徐的感情激动,但这种动作在当时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无论书面上的记载或曾经有过亲身经验的人,都一致地说:清代君臣体制最严,除了皇帝因为读书而和师傅一起在书房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眼光相对的时候之外,不论引见或召见,都是跪在地下,目光下垂,虽然对谈商量事情,也不许四目相对,如果仰视就算是失仪,就有可能得到传旨申斥或交部议处等等的处分。


所以,这个动作现在看来是很合情理,在当时却是不可能的事情。 


柏姑娘和柏枝们

在这里,打开文史的另一扇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