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待遇、保障、地位“三低”,养老专业学了也没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北京今年毕业的养老人才不足200人!最近,一则报道引发广泛关注。与快速生长的养老市场和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养老人才的紧缺令人生忧。而在人才短缺的背后,是养老人才的培养难、养老机构的招人难以及养老行业的留人难等问题。



工作强度大,一个学生要同时负责四五个老人

见到王巍的时候,他正在老年未来生活馆里忙活。这是学校与养老企业合办的一个实践基地,里面陈列着上百种养老辅具和相关设备。

 

王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2014年考进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之所以当初选择就读养老专业,是因为王巍对“养老产业”的前景很看好,他说,能把所学知识服务于老人很值得。

 

在实践基地的实习,只是专业的课程之一。在该校养老专业,课程主要有“三大块”:文化课(语数外等)、专业课(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实训课(去企业参观实习)。在老年未来生活馆,王巍和同学周梓珩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接待老人、答复咨询、产品介绍等。

 

据了解,该校养老专业共三年学习时间。第一年学习本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第二年学生可以在课外,视情况自愿参加暑期见习,第三年则主要是毕业实习等事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王巍和周梓珩都已去过好几次社区和养老院实践。他们做志愿者,给老人免费测血压,介绍一些养老护理知识,组织老人参观老年未来生活馆等等。“在社区里做志愿活动,当你看到老人为你的付出鼓掌时,你就很有自豪感。”

 

此外,近年来国家对养老事业的政策重视、养老市场的未来发展大趋势等,都让王巍和周梓珩为就业感到乐观。当然,烦恼也是有的。两位同学都表示当前养老人才的待遇偏低。“普遍薪资比较低,刚毕业后平均工资也就三四千元一个月,有的还不到。”此外,由于人才紧缺等原因,工作强度往往比较大,作息不规律。有时候平均一个学生要同时负责四五个老人的服务工作,“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因此,“社会应该给我们更多的支持。老龄化的趋势改变不了,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服务老人。”

 

不论王巍还是周梓珩,都坦言找工作没有太大问题。在他们看来,一方面,目前养老市场的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找工作不用发愁。另一方面,学校每年也会提前帮着联系和推荐就业单位,对于有过一定实习经验的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就更小了。

 

对于毕业以后的职业规划,王巍表示自己“肯定是在养老圈里待着,造产品、护理老人都可以,不然就白学了。”相比之下,周梓珩则有一些担忧,“现阶段还有家里人帮着支持一点,以后自己成家结婚,生孩子,买房买车,还要养老人……靠养老行业的这点儿待遇,肯定承受不了。”

家人至今不支持,盼社会地位改变


苏菲今年6月也将从养老专业毕业。目前,她正在朝阳区某大型养老机构实习。三年学习时间过去,她表示不后悔选择这个专业,并且觉得“这是一份高尚的职业”。

 

“很多人对养老专业的认知就是给老人端屎端尿,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学的东西可多了。”在苏菲看来,社会上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养老专业是陌生的,甚至先入为主,带着偏见看养老专业。苏菲列举了自己学习过的相关课程和知识,包括老年心理慰藉、常见病的预防、护理专业技能、急救知识、活动策划……

 

从去年11月开始,苏菲就在某养老机构的失智楼层服务,属于最一线的工作。每一天,她都要和其他同学一起带着失智老人做活动,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协助他们的日常生活等等。由于工作强度比较大,一天下来往往很累,但用她的话来说,是“累并快乐着。”

 

关于劳动强度,苏菲坦言自己刚来的那段时间,确实有点受不了,加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有时候老人烦躁起来,自己有些不知所措。不过,经过一个月的适应后,她就得心应手了。如今,苏菲即将毕业,她打算留在养老服务行业,全心投身养老服务工作,但同时也为选择什么具体的发展方向而发愁。苏菲心里有一个“小目标”——早日转正做到管理岗。“我要一条路先走到黑再说,最起码走到管理岗位,也算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嘛。”

 

苏菲口中的“交代”,其实不只是给自己的,同时也是给家人的。三年前,刚填报养老专业志愿时,家人比较反对她的决定,觉得养老服务工作辛苦,待遇也不好,没有什么前途。直到今天,虽然苏菲实习转正后会有“五险一金”、包吃包住等保障,但她的家人还是不太支持和理解。“所以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是有前途的。”

 

苏菲认为自己不被理解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养老人才的社会地位太低,甚至有人一听到本专业的名字,就觉得很低端,瞧不上。“如果养老人才的地位高了,他们(家长)怎会不愿意子女去报考呢?”苏菲说,自己也认识一些人,毕业就直接退出了养老行业,“说到底还是养老行业不够吸引年轻人。”

声音:工作前三年,人才至少流失一半多


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王小龙:

  

 养老行业的核心问题是人。人的问题不解决,养老问题就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前,社会对科班养老人才的关注度,整个行业给他们的发展空间和荣誉感十分缺乏,所以他们留不住。

 

    具体来说,养老人才通常面临几个问题:收入低,工作环境差,成长空间有限,社会认可度低。其中,收入低是养老行业的整体现象。一方面,养老行业服务的客户群体,由于“未富先老”等原因,消费能力普遍不足,大部分老人没有钱,家庭也舍不得在这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另一方面,虽然国家也在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但真能落地的真金白银的东西还是比较有限。行业收入少,行业人才的待遇就少。对年轻人,尤其是从科班出身的年轻人的吸引力就非常弱。

 

此外,养老人才的工作比较苦累,养老护理行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服务的老人大部分都是失能半失能状态,劳动强度比较大,往往每天上班时间8到10个小时。工作时间非常紧张,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服务对象就可能有危险。比如吞咽噎食的风险,摔伤的风险,失智症老人的异常变化等等。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成长路径。主要表现在没有像医护人员那样的职业上升途径。发展得顺利,最多是在养老院当个主管或者院长,但那毕竟很有限。这样一来,他们就可能慢慢对行业丧失信心,被别的行业吸引。

 

    现实是,看起来就业风风火火,很多机构抢着要养老人才,但我有过调研,实际上,过个两三年,一个班的毕业生就已转行流失了百分之六七十。这还是比较保守的数字。没有钱,没有希望,没有荣誉感,就招不来也留不住年轻的养老人才。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停办专业,不再招生的现象。

 

    要吸引并留住养老人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

 

    经济待遇上,应该给予养老人才以保障。国家或者地方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应该给养老人才发放相应补贴或津贴。比如,干满多少年,就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同时,建议给予养老人才保险补贴。目前,人才成本占到养老院成本支出的第一位,而且在不断上涨,但养老企业的利润却很少。现实中,员工要求的“五险一金”,大部分养老机构是交不起的。国家能不能帮助养老企业把这个费用给负担了呢?

 

生存发展空间上,要让养老人才感受到尊重。据我所知,刚毕业一两年的科班养老人才,平均月薪在三千元到五千元之间,还不一定有年终奖。即便给年终奖,能给多少钱,也很难说。因此,在想办法给他们提待遇的基础上,更要给年轻人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上升通道。比如,能不能建立像医护人员那样的职业上升渠道?

 

当然,也可以通过颁发荣誉,给他们更好的社会尊重。例如,可否把一些工作做得好的养老人才,、当中,或者颁发某些奖励等等。让他们真正在这个行业里有尊严,有荣誉感,认同感,存在感。现实中,由于社会地位很低,很多年轻养老人才的父母和朋友都劝他们离开养老行业,这是很悲哀的。

(图片由北晚新视觉网提供)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