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温铁军:中国的资源消耗速度有多惊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从 1949年中国开始进入经济建设的增长时期到现在50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了10倍,但是资源消耗量翻了40倍以上。


当你大量进口(资源)的时候,实际影响了国际价格,也影响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这就叫作改变国际经济秩序。


文/温铁军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后果之一,是资源紧缺所带来的资源泡沫和国际问题复杂化。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既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相对而言资源又非常紧缺,人均资源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得多。经过近几年的过度开发,从 1949年中国开始进入经济建设的增长时期到现在50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了 10倍,但是我们的资源消耗量翻了 40倍以上。


一个例子就是石油。过去我们是贫油国,到后来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使我们成为石油出口国。20世纪 70年代、80年代乃至 90年代初期我们还是石油出口国,从 90年代中期进出口平衡,90年代后期开始进口,到现在则是大规模进口,国内油田逐渐枯竭。前不久,美国的那位布朗来到中国的电视台对话的时候,他说不仅中国这样,整个 A模式就是西方主导的工业化、现代化模式,已经出现的不仅是金融层面上的资本泡沫,而且出现了资源环境的泡沫。所以他把中国现在的经济纳入国际分析,说全世界都在透支资源环境。他说,如果说1989年前后,就是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关系是 100%,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就是120%。经济每增长100%,导致 120%的资源消耗,。


金融资本泡沫是怎样产生的?本来应该是生产产品,需要多少商品交换就对应发行多少货币。但现在就全世界范围看,已经是 99%以上的美元货币根本与商品交换无关,。,早晚一定要崩掉,这对人类、对现在的市场经济都是一场灾难。


我们且不说那些金融危机,,根本不能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而我们一旦扩大进口,客观来说就是求之于人,这样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造成了一种不可持续的国际国内的严重问题。


先讲 2003年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大家看得很清楚,2003年中国为了 9.1%的GDP,消耗了全世界 10%的能源、30%的矿产、40%的水泥。我们人口近年来占世界人口的 17%,这当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相当强烈的反应。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机构——美国哈佛大学的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主任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我提醒大家记住。他说:20世纪日本和德国崛起,曾经因为改变国际秩序而引发过两次世界大战;而 21世纪中国的崛起,也必将因为改变国际秩序,而对人类、对国际社会构成重大挑战。他倒没有说再发生世界大战。


相对地,我们提出和平崛起,但如果大家注意看到我们的刊物,在《改革内参》上,有过两三篇文章在讨论,我们说的和平崛起,国际社会根本就不会相信。


为什么?因为如果沿着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发展,从来就没有和平崛起的先例。而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的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放在河里的那块石头,是什么?坚船利炮。发达国家在资源短缺、缺乏市场的情况之下,往往靠坚船利炮打出去。300年的殖民地战争,占领了世界上四块大陆,北美、南美、大洋洲、非洲,大量向外转移贫困人口,然后从这四块大陆掠夺资源,支撑发达国家所谓工业经济和自由贸易。这段历史越来越少地被我们国内的知识分子记起,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经常被谈及。


我是国内知识分子中去发展中国家比较多的人,最近这几年主要的精力是在搞发展中国家跟中国的比较研究。如果换个角度看欧洲,如果欧洲没有通过 300年殖民战争大量移出人口,今天欧洲的人口会是多少?现在欧盟,把整个东欧、西欧人口加在一起共 5个多亿。但是把欧洲在海外的人口计算回来,已是 10个多亿。如果把在海外的混血人口再计算进来,有多少?恐怕人口总量比中国多。那在这个小小的半岛型大陆上,你能够相信个人利益最大化?相信谁块头大、谁膀大腰圆,就该多吃多拿?


说白了,无论你想还是不想,当然中国想和平,咱不想战争,可客观上没条件了,世界上不会再有四块大陆让你去殖民化。稍微往外走点人,就说你们是“人蛇”。世界各国现在大都采取了严厉的制度审查中国签证,哪怕是过境。你们看凤凰卫视随总理去欧洲访问的时候,她说,现在只要你是中国人,各国差不多都是拿放大镜查你。


目前的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化地解释。当你大量进口的时候,实际影响了国际价格,也影响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这就叫作改变国际经济秩序。这对周边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难道不是挑战吗?当然是。因此,一方面在国内我们看到原材料短缺,看到“圈地运动”的兴起,看到投机经济的泛滥,。但并不完全是因为国内。原材料不够用要进口,大量进口就会带动国际问题复杂化。


在座的各位,要么是年轻人,要么是自己有孩子的人,请想想,再过 20年,当中国人口接近 16亿的时候,按照现在耕地下降的速度,那时还剩多少?我们现在已经有 1/3以上的省份,人均耕地低于一亩;而人均面积高于一亩的省份大部分是干旱地区,有土的地方没水,有水的地方没土。我们的经济地理就是这样一个客观约束。


摘自《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演讲录(上)》。



温铁军

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著有《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解构现代化》《我们到底要什么》《认识与实践的对话》《解读苏南》《八次危机》等多本专著。

更多故事和作者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