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童蒙养正”在小学美育教育的实践研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班

作者:马玲玲(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
美育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历史批判的基础上,对小学美育教育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文结合我国“童蒙养正”传统教育思想和研究实践,分析其在小学阶段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反思当前的小学美育工作。

关键词:童蒙养正   美育   小学

美育是一种以美学理论为基础,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鉴赏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形成审美态度,学会审美生存,最终达到培养完整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特殊教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人们都普遍地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烂漫,像白纸一样可塑性非常强,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在这个时候进行美育教育,就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甚至影响其终身价值观的选择。


1
“童蒙养正”对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从古至今向来重视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又以“养正”教育为重中之重,即重视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蒙以养正”或“养正以蒙”,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童蒙养正教育思想。而这种“童蒙养正”的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日常美育活动中,使学生受益匪浅。当然,中国传统道德的教育,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含义,为其注入新时代的精神,挖掘、利用优秀的传统道德,去影响、教育学生。正所谓“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见“童蒙养正”在小学阶段美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童蒙养正”告诉我们,美育的“本”是指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灵教育、灵魂教育、道德教育等。而教育的“末”是指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等。对此我深表赞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当代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甚至是怎么“做好人”。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在生活中种种不尽人意的表现,与其童年时期的经历密不可分。由此更可以看出“童蒙养正”教育对人美育发展的重要性。


2
“童蒙养正”在小学美育教育的实践
“童蒙养正”在小学美育教育的应用原则

第一,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未成年期,其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不成熟,并且与成年人截然不同。因此,在设计利用“童蒙养正”提高学生美育教育的内容时,应该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方面,要在小学生“童蒙养正”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从小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层面抓起,选择恰当的“童蒙养正”教学内容,科学地、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的审美价值。

第二,符合美育教育规律的原则。

在“童蒙养正”教育过程中,美育目标的实现可以根据文化美、环境美和行动美等多种方法,但是最基本的美育教育活动,一般主要通过接受与创造实现美育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童蒙养正”教育时,应该考虑到美育教育规律。也就是要贴近小学生的审美需要,从而使小学生对“童蒙养正”产生认可,激发自身内在的审美需求,形成对“美”的正确理解和实践意愿。

第三,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原则。

当今小学生所处的时代和古人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学生的思想受网络影响较大,因此,这就需要教育者在选择“童蒙养正”教育内容时不仅要结合美育教育目标,而且要符合时代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变换教育内容。构建新时期以小学生“童蒙养正”为指归的美育教育。

“童蒙养正”在小学美育教育的应用

1.快乐教育的方法

《礼记·学记》中记载,“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因此需要教师抓住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特点进行美育教育。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暂时对深奥的礼法道理还很难理解,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并且把这种讲解融合在学生便于接受的方式,如历史故事、道德诗、歌咏等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性,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境界,从小养成儿童的美德。张之锋老师曾提出清明节假期延长这个想法,他提醒大家假期延长不是为了让大家聚在一起大吃大喝,而是提醒大家心中想着别人,明白中国礼法的深邃。这个节日在中国并不陌生,甚至当国家还没有把这个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时,大家就已经开始行动了。但是这个节日大家过得似乎有些单一或者说大家对清明节内涵的理解比较肤浅。围绕清明节这个主题,笔者将其作为美育教育的切入点,寓教于乐,开展适合本班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在所教班级内部做了一项关于清明节的简单调查,内容涉及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和与清明节相关的农事谚语。调查结果和预估情况比较符合。

调查结果如下:

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出孩子们对于清明节的内涵的了解是肤浅的。因此,在清明节前夕,我引导孩子们关注这个节日,通过制作手抄报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开展“谚语大比拼”活动,了解清明节的农事谚语,最后的亲子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清明节的习俗。不仅是我,我们北大附小的其他教师们都纷纷开展了和清明节有关的活动。有的老师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让学生亲手制作风筝并且在操场放飞,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清明节习俗的认识。更有体育老师在清明节前后安排四、五年级学生开展足球对抗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班级和课堂,教育和教学,是教师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养正”教育思想融入美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用思想去引领,用文化来滋养,形成文化场,无形中影响学生,靠互相的影响力唤起心灵美育的成长。

2. 行为世范的方法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自己的行为是端正的,是美的,才能使受教育者欣然接受美育教育。因此,教育者的“行为世范”就对受教育者的美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求学生监督我的行为。通过自“美”的行为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教师的行为中不知不觉的感受和践行美育教育。

3.持续一贯的方法

童蒙养正教育就是学生在“洒扫应对”中接受美育教育。持续性的美育教育是必然的。正如《吕氏蒙童训》中所说:“今日记一事,明日记一事,久则自然贯穿;今日辨一理,明日辨一理,久则自然浃洽;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久则自然坚固。”可见学生的美育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持续地、一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童蒙养正教育思想体系,一贯主张身体力行,认为“行”才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孔子讲究“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应“耻于言而过其行”。荀子认为道德教育要“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朱熹认为既要培养理念,又要躬行践履,“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穷究义理的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从这种视角出发,那如何让孩子行动起来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给予了我启发。张之锋老师认为童蒙养正教育就像程序中的代码一样,当它被程序员输入到电脑中,可能不会马上反馈,但是这种输入却是渗入核心的,当需要的时候就会呈现出设计者希望看到那一幕。于是联系我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在每节语文课开课的前5分钟开展“玲说礼法”活动。在活动中,我把利用“童蒙养正”提高学生美育教育分为“勤俭教育”、“礼让教育”、“诚信教育”等一系列多主题活动,虽然貌似每节课都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但是就如张老师所说这种“童蒙养正”美育教育需要慢慢渗透,让孩子在润物无声的审美感受中茁壮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班

张之锋老师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班课堂


 
敬德书院
敬德书院依托海淀丰厚自然人文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干部教师传统文化研修、课题研究与学术研讨等活动,设有“研修、学术、读经、会讲”四类课程。
公众号ID:hdjdsy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