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行车记录仪拍摄的视频也能火?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曾祥敏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嘉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博士后

      核心价值观、区域、微表达构成了区域公益微视频的三个核心要,三者交集构成了区域公益微视频的独特性。公益微视频的诉求点已不仅仅局限于宣传公益活动和好人好事,而是逐渐辐射到帮弱扶贫、亲情友情、环境保护、社区互助等多领域,对公益微视频的理解范畴也越来越开阔。而聚焦于特定区域的公益微视频也在蓬勃发展,成为区域借助微视频和互联网迅速扩大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细微之处见真情:“公益”与“微”的价值结合

1.公益宣传的频繁式传播


       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人,但是部分公共利益在个人生活中体现不明显,反应周期长,常与短期的个人利益相抵触,这让公益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常被人们忽视。因此,公益需要在传播渠道中被反复强调、提醒和深化,并逐渐渗透在民众的生活中。在碎片化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时间被各种视频内容所挤占,包括微视频。微视频的时长没有严格界定,一般根据故事内容、播出平台等要求,将上限设定为25分钟。微视频的时长较短,保证了观众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完整地观看;短小精悍的内容结构适宜在社交媒体传播;便于获得的观看模式降低了用户的收看成本;多元的发布渠道提升了传播到达率,“提高了沟通与分享能力”。

2.化抽象为具象的公益感知


  公益的核心思想大多已经化为价值观融入教育体系中。大众在长期的学习浸润过程中,对于公益的理念熟知,但因为概念化的符号而忽略了真正的价值内涵。要激发公众的公益行为,微视频制作需要控制对教育式话语的使用,注重以情动人、以故事感人、化抽象为具象,这才是微视频善于承担的功能。微视频对于公益的表达类似于“春秋”笔法,长于“微言大义”,长于将题材大而化之的分解,含蓄有力,在明道、明理、教化育人上面方可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3.传播成本降低,成为区域公益的传播契机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给予了公益传播一次大规模生产的机会。微视频从制作到传播,成本低于长片拍摄,便于更多的人(甚至是当地民众)进入制作中。微视频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便捷渠道进行传播,大大降低了制作、传播的成本。比如,俄罗斯一位车主将行车记录仪拍摄到的路途中的画面剪辑到一起,形成了一段微视频。在时长5分半的视频中,不乏风雪交加的天气里车主停车帮助老人过马路;许多车在繁忙的路口停驻,只为等待一只狗穿行;。该视频发布之后不仅在俄罗斯国内传播,在全世界都形成了不小的“温暖效应”。整个视频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却可以获得国际传播中对于区域形象的认可。

区域公益带有地域性特征,较低的拍摄成本让地方或个人有能力承担,便于区域题材的挖掘和表现。微视频传播基于的互联网,可以拓宽区域公益故事的传播范围,让区域公益可以被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区域内容为公益的整体传播带来了新鲜血液。公益题材因为其教化意义难免同质重复,长此以往会在观众心中形成刻板印象,产生麻木甚至抵触情绪,而突破刻板印象的关键就是利用区域性的个性化内容作为支撑。微视频环境保护、民风建设、社会秩序等众多内容的多元化创作也带来了公益题材视角的多样性。

4.题材的区域性与价值的共通性

        区域公益微视频往往着眼于该区域的发展重点,在题材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特性。但题材的特殊性不等于极端性和孤立性,无论在选题还是在表达上,微视频都要寻找到社会共通的价值趋向和审美意趣,如对温暖、关爱、幸福、发展、坚持、道德向善等人类共同的社会正能量的弘扬。南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微视频《一个都不能少》,把南阳人民为了南水北调工程所作出的奉献与牺牲聚焦到一位独臂老人日复一日的执拗与坚守上,把大爱化为个体生命的坚持,就非常具有人类的普遍情怀和人间大爱精神。

微言大义——公益微视频的叙事策略

    短片是微视频的雏形。在网络尚未兴起的时候,短片的创作风格呈现两极化分野:一种是按照电影创作手法,但是时间缩短;另一种是实验风格作品。微视频在诞生初期与短片的思路一样,多沿用传统叙事手法。但是随着对网络传播特性的理解和认识的增强,微视频自身的特性更加显现,它不再限于对传统视频的简单模仿。与公益相结合的微视频,有其自身独特的叙事策略。

1.区域公益微视频的两种类别

       “微视频”被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制作策略。第一种是从故事设计层面,以“微视频”为出发点构成故事,总体时长较短。如南阳市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扮演着中线渠首的重要角色,为了让全国人民知晓南阳人民所作出的牺牲与奉献、明晰水源的来之不易,创作团队与南阳市合作制作了微视频系列短片。这些短片在制作之前就已经明确要通过短小的篇幅讲故事,以适应互联网传播环境。这些系列短片后来在各大视频网站推出,形成立体的传播层次。第二种是从母故事中脱离而出的微视频,将传统时长的长故事通过剪辑,构建出“微视频”版本。对母故事的片段化截取构成形式化的微视频,而故事生产过程中并没有以微视频为制作理念。《走进和田》是一部全景式记录和田发展与变迁的4集纪录片,但其中护林员孤独守护绿洲的故事被单独摘取出来放在网络上传播,成为有关和田公益的微视频题材。

2.见微知著的宏观拆解

    区域性公益行为一般会被赋予较为宏大的命题,但微视频并不擅长展现过于庞大的题材,因此就需要在前期对命题进行拆解、选择与提炼,抽丝剥茧,切中要害,抓到具体的小主题;需要深入大众生活做全面调研,寻找切合主题的题材。题材选择应具有故事思维,要选择某一主体承担某一事件,该事件可以唤起观众的情感以形成关于公益主体的共鸣,通过小主题反映大精神、大层面的思想,比如南水北调系列微视频对南水北调这一宏大命题就进行了精细和审慎的选择与提炼。

3.基础诉求——故事的清晰表达

     由于时长较短,微视频需要用直观、简单的逻辑呈现故事脉络。制作者需要按照逻辑关系明确主要情节点,将故事“说清楚”。事件的足够信息量可以维持观众在短时间内保持观看兴趣,再通过预叙等表现手段强化戏剧冲击力。如:央视的公益微视频《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就抓住无数人物的两个核心点—受到挑战时的彷徨和再来一次时的坚持终获新生,很好地完成了价值传递。微视频篇幅短小,但也应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起承转合与篇幅的对应,更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对于事件的起因、发展、铺垫、转折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予以捕捉;使用故事的讲述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集中发力,产生集中并突出的效果。

少而精、多而浅——公益微视频的故事建构策略

       微视频的“微”字限制了故事的时间元素,时长缩短意味着故事内容减少,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仍然是必须的。微视频是碎片化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视听形态,在相对简短而独立的环境中,观众更倾向于爆发式的信息呈现,而非铺陈式的娓娓道来,为此,微视频两极故事的建构策略可以归纳为:少而精、多而浅。在较短的时间内讲好一个故事、表达一个主体;主体的单一性和短平快的制作风格,符合新媒体时代用户的收视习惯与需求。

少而精要求一个叙事线索独立明确,主题集中;此外,主角、事件、空间至少有一个保证集中。

                                 

       央视的《真诚沟》系列是公益微视频的品牌栏目,其中,《爱的重量》一期凝练出自行车这一物件作为连接多年父子情深的贯穿线索,讲述了两代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互相扶持的深厚感情,节目选取一个悬念系扣,形成了这个微故事的叙事张力。多而浅是指对某些元素大量表现,但在表现过程中要突出每一个元素与主题的关联度,而不需要对这一元素进行全方位深挖,这种话语策略被称之为“浅表达”。微视频颠覆了传统叙事原则,情节在每一个事件中都相对独立,事件之间多为平行的弱联系而非因果、递进等强联系。如《暖流》一片采用的是北京女孩到达南阳的外部观察视角,展现出她在南阳捕捉到的众多感人事件,以“奉献”为故事共性,每一个事件只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多样化的故事叠加展现出一幅公益精神的图景,彰显了一种更为宏观的奉献精神。

1.时隐时现——多种信息形式的呈现

    微视频的叙事注重短小精悍,节奏明快,“藏”和“露”的辩证关系尤其明显。“藏”和“露”主要服务于叙事的洗练、悬念与包袱设置,让小故事产生最大的叙事张力。因此,什么信息要重点突出、什么时候戛然而止都要经过精心设置。在形态上,还要注重声音(解说词、对话、独白、旁白)、字幕、画面等各种信息的时隐时现、交替补充、共同丰富、完成叙事。这样行文走板才能使微视频的叙事张弛有度、紧凑有致。

2.主体的重点选择

     在微视频的制作过程中,要对主体进行挑选并有重点的表现。如果故事主体是群体性的,可选择一个代表或将群体作一个整体形象来表现。除了有重点地选择人物外,还要有重点地选择人物的某一特性,即便是以主体为本的微视频,也要通过具体事件承载人物形象,因为事件是人物的个性佐证。《真诚沟通》是每期一分钟左右的微视频系列节目,其中一期是介绍做棒棒的郑定祥。制作者选择表现郑定祥人穷志不穷的品质,这一品质被拆解成两点:人穷与志不穷。郑定祥叙述了自己因爱人生病耗尽家产,所以必须卖苦力做棒棒以及走50里路才能挣到3元钱的故事,这两个简短的情节勾勒出“人穷”的窘态。之后,短片又讲述了他一次和货主走散但并没有把货物卖掉赚取外快,而是用14天的时间找回货主并把货物归还,体现了“志不穷”的性格。三个简短的故事选择恰当,逻辑对比呼应了“人穷志不穷”的主体形象,使故事的可看性增强,人物塑造令人印象深刻。

3.聚焦与放大——公益理念的强势输出

    微视频因篇幅短小,不具备铺陈叙事的条件,而碎片化的观赏习性又使制作者无法预测用户的信息接受环境。因此,为了获得以一当十的效果,制作者通常会使用强势性的观点输出,“放大”画面的叙事功能,极致化地使用影像手段和叙事符号,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保护国际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大自然在说话》,就让一位著名演员扮演大自然中的一个角色,代表大自然发声。短片脚本一改环保类题材温情、自然的定位,将大自然塑造成严厉甚至有几分残酷的角色,核心概念是“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却需要大自然”。强硬的观点伴随着演员的声音,让观众在一分钟的篇幅内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的观点,形成对大自然的敬畏感。

4.一寸短一分情——情感记忆点的集中化表达

    在较短的时间内,观众和视频中的人或事很难建立起深切的情感,但这并不代表微视频不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果事件本身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如地震、洪水等,或事件和人物由于错位而形成巨大的反差,如台湾一群60岁以上老人骑摩托车环岛一周的“不老骑士团”,那么故事本身的情感张力足以令人感动。在公益性微视频中,有一些常被使用的情感点可被借鉴,如坚持、坚韧、牺牲精神等。《真诚沟通》选择拍摄库布其治沙工人张喜旺,看中的是他身上的愚公精神。当然,在情感表现中要运用事实说话,基于事件和主体,切忌过度煽情。

“影视强音依托中国影视业界、学界专家等高端行业资源,介绍《中国电视》杂志优秀刊文,关注中国影视领域政策方向、业内动态、专家评论等。

突出品位性、权威性、服务性的“三性”基调,拒绝庸俗、媚俗、低俗的“三俗”话题,致力于提供业内需要的最权威信息!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

“影视强音”微信公众平台投稿邮箱:Tvlishihui@vip.sina.com 

微店名:中国电视

快速进入选购!

杂志订阅、图书购买可长按二维码或扫一扫进入“中国电视”微店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