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学生学得舒心比教师教得舒心更重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本文选自《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魏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随着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的深化,我逐渐从另类变成主流,甚至被表扬了,于是,到外面参加活动的次数减少了。应该说,我其实并没有变,而是十一学校变了,变得越来越像学校了。


要多考虑学生怎么学得舒心

学校本来就不应该是考试工厂,而应该是寻求真理的地方,是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得到自然释放的地方,是师生在松弛的状态下与真我相遇的地方。


来北京之前,由于受到《读写月报 • 新教育》主编李玉龙等朋友的课程观的影响,我早就尝试着推翻教师的课堂霸权。每一次组织公开课活动,都是大家声讨课堂霸权的派对,甚至大家对朋友也是毫不留情。


所以,当北京十一学校拉开改革大幕,提出“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时,我感觉来对了地方。过去,我们大多数时候考虑教师怎么讲得舒服,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得舒心。


2012年11月,我在国际金融博物馆实践了一把推翻教师课堂霸权的课——应《看历史》杂志邀请,参加一个历史嘉年华的公益活动,那天公开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


在一些历史学者面前讲历史课,这是平生第一次,我“收敛”了许多。由于是对话式课堂,扮演“学生”的观众和学者们发言机会多,且质量高,我忍不住露出教师的嘴脸大大表扬了他们一番,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好玩!


课后点评嘉宾是历史老师袁腾飞和澳洲华人作家雪珥。估计是看朋友的面子,袁腾飞嘴下留情,说了些好话,雪珥则非常专业地从贸易的角度剖析了鸦片战争的真实起因,证据工作做得很扎实,十分受教。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干好教育这一行,绝对不能只在教育圈中混,绝对不能只读教育方面的书,恰恰相反,应该尽可能多地和教育圈外的人交往,尽可能多地读教育以外的书籍。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大多数明白人不在教育圈,要听到明白人讲明白话,我们经常需要把耳朵竖起来,伸到教育圈外。

 

中国学生好比是大棚蔬菜

读再多的有字之书也不能代替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同理,听再多高明的看法也不能代替自己亲自去体验一把,百闻不如一见嘛。


以前就读过一些有关西方教育的书籍和文章,也听人讲过西方教育的趣闻,但是,真正客观、全面地审视西方教育,则是在来北京后亲自去美国部分公立和私立学校转了一圈后才开始的。


2010年,我们一行人到美国顶尖的私立学校和普通公立学校听课座谈,前后待了15天。


这次美国之行,一方面印证了我对美国学校的一些正面看法,譬如,课堂以学生为主,课堂氛围自由、民主,学生可选课程较多,好学校的课程难度超过中国,拔尖学生的教育非常个性化。


举个例子,达拉斯市一所私立学校的生物教室里居然有停尸间,其拔尖学生的生物课是按照大学标准来开设的。


与中国的教育相比,美国学生好比是原生态蔬菜,中国学生则是大棚蔬菜,尤其拔尖学生之间教育的差异巨大,美国对拔尖学生的培养力度远超中国。


另一方面,我对美国公立学校也产生了以前不曾有过的一些看法。


在公立学校,很少有学生跟我们打招呼,而在私立学校则相反;在公立学校,学生穿着十分嘻哈,甚至有男、女生公开勾肩搭背,而在私立学校,学生穿着整洁大方的校服,活泼而不喧闹,女学生有淑女范儿,男学生有绅士范儿。


除此以外,由于美国州权很大,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这种情况往好的地方说是因地制宜,往不好的地方说就是参差不齐。再加上美国教师有两个强大的工会——全美国际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合会。


工会本来是为保障教师的权益应运而生的,后来却渐渐坐大,凡涉及教师权益的问题,如教师福利、晋升、科研、道德标准以及处分等,政府部门都要与之商讨并获得其同意。


这两个组织上通联邦政府,下联州政府,左右着全国的教育政策。美国的中小学教师有了这两把强大的保护伞,很容易就能获得终身教职,形成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所以缺少积极性。


最终,公立教育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工会绑架政府,政府保护教师,教师绑架学生,学生只有混日子。


有数据说美国平均每一个上课日就失去7000名学生,每年加起来一共有120万学生辍学,其中绝大部分是公立学校的学生,大约只有70%的高一学生最后能毕业。


几百万十五六岁的辍学者成天在街头游荡,辍学者集中的区域也成为社会问题集中发生的区域。




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的公立学校系统有一定的优势。为适应应试的体制,中国的公立学校有统一的课程和考试标准,中学毕业后具备起码的阅读和计算能力的中国学生比例可能会超过美国,至少中国学生人人会背九九乘法表而美国学生则很多都不会。


虽然我个人十分反感应试教育,但客观地看,也许应试教育在当下能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让教育的公平性有所保障,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适应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需要,为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的合格劳动力,即中低端人才,这是应试教育能够提供的。应试教育固然不能直接提供具有相关技术的熟练工人,但能够提供具有相应学习能力的潜在熟练工人。对制造业而言,中国的应试教育有以下优点:


其一,全国一个标准。这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对培养中低端人才来说,却是一个合适的教育体制,这使得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毕业生具备底线之上的听、说、读、写、算的能力,为他们成为熟练的工人和优秀技术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之所以成为备受外资青睐的国家,既有基础设施发达、政策优惠的原因,也有廉价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因素。如果仅仅就廉价而言,印度的劳动力比中国更廉价,工资仅相当于中国的一半,但外资更喜欢中国,原因之一就是印度工人的素质相对较低,印度的文盲占到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而在今天的中国工人中要找出一个文盲,难度很大。


其二,应试教育在扼杀人的创造性的同时培养了人的忍耐力和服从精神。这两个优点,恰好是制造业所喜欢的“人才”特点。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

教育的目的不能由社会来给定,而应该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因为学生才是教育活动中的存在主体,只有学生自己对教育满意了,那才是合理的教育。


在工业化时代的中国,能够服务于学生未来生存的教育未必是优质的教育,但可能是合理的教育,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可能培养不出大师和领军人物,但的确能培养出达到一定文化标准的工人和技术员。毕竟,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


为什么这么讲呢?


教育是人类的狡黠之处,凭借教育人类才能战胜其他物种而成为世界的主宰。当狮子攻击牛群时,牛们常常狂奔乱逃,而当狮子攻击更弱小的人类时,人类却在经历短暂的慌张后,,狮子从猎手变成了猎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牛们不懂得合作和奉献能够给整个族群带来更大生存机会的道理,更不懂得族群生存的机会大了,个体生存的机会也相应增大的道理,而人类在经过了多次痛苦的经历后,通过教育把这些道理传授给了后代,不仅如此,还把使用工具的技能传给了后代。


人类一代又一代累积的智慧通过教育让后代得以分享,这是人类越来越强大的根本原因。可以这样说,教育是人类的“大杀器”,它比锋利的爪牙和坚韧的皮肤更管用。




难道动物世界不存在教育吗?广义的教育当然存在,譬如,母狮带着幼狮潜伏狩猎,这是一种我们今天叫作体验式的教育,具有直接、深刻、实用的特点,但在进化史中,身教只是一种原始低级的教育形态,言传的意义要比身教伟大得多。


人类发展出言传即语言教育的那一刻,是整个自然界的大事,是其他物种悲剧的开始。


有了语言做教育的工具,人类可以离开狩猎场,随时模拟出狩猎环境,可以频繁地进行狩猎教育。此时,即便模拟环境不如真实环境逼真,但由于训练频率大大超过其他物种,训练的内容远远超出技能范畴,还包括了勇气、责任、判断力等,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教育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人类变成了终极猎手。


所以,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需要,或者说,教育必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发展。


BLOVE SKY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