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书评影评】民国边角:听那一声叹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评《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


文/菠萝没有蜜

讲述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须得一份融入的情怀;

而讲述一群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须得几分时代的厚重;

讲述一群人与一座城市在一段历史中的故事,则既须染了那段历史的脉络和血肉,也须把握每一个个体的特征和身份,须得各自分明而又统筹在握。这本《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可算是做到了。

作者吉光说,她是搞博物馆工作的,她的书不属于原创类,而应属于人文史料类的。我通读完全书后则觉得,埋头于一段历史,整理出那么多人物的故事,还要写出他们各自的优秀与不同,这比之原创作品,更需要多一份的耐心和辛苦。


书籍封面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历史边角中的小人物,在公共视野里是看不到的。

是的,书中所提到的民国时期的很多人,我们大约都很少听到,也很少看到他们的名字。画家梵高的同门学友胡博·华士,北平师范大学的校长李蒸,燕京大学的女教师包贵思,北京大学文学系的教授杨晦,荀慧生的御用编剧陈墨香等等……这些人——于我们而言都是陌生而遥远的。

如果不是因着这样一本书的缘故,他们的生平和故事,他们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所经历的爱恨情仇、种种过往便不会被再次拿起,并再次有了新的发现和价值。

由此书,我们便知道,那时一些还有人生价值追求的人的生存是这样被描述的:齐如山的画报有家里的面粉厂养着,陈墨香则靠稿费吃饭……30年代的文学,一方面是左联为首的各种救国号角,一方面是以鸳鸯蝴蝶派为首的都市言情故事,而其他各种文字就夹在这两种文字之间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这段话的描述也是符合历史的。在混乱而浩荡的时代,各种文艺思潮下,那些在文化、教育、艺术、建筑等领域颇有成就的人却仍然执着于自己的专业,仍然于乱糟糟的世事中努力跋涉前行,他们区别于一般百姓,因为他们是曾被历史记录过的,并不是被当做时代背景的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

然而,这种记录又并不显眼,并不为后人所孰知,爱了老舍先生一辈子的民国才女赵清阁,还有刘乃和对陈垣先生的终生爱慕,这样的故事读来也是唏嘘的。她们都是那个时代优秀的女子,却甘愿为心中挚爱忍受苦闷孤独的一生,这让我们同时想起那时候更多的女性,林徽因、陆小曼,在那时,女性平等思想并未得到彻底解放,这些女子是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违拗了自己的时代,然而,她们的时代却也宠爱她们,于是,她们得到的更多是赞美,而不是诋毁。


当我们深处在一个时代的时候,每一个敢于超越时代去行事的人都是斗士,是勇士,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每一个敢于坚守自我、不为风云变换所动的人也都是值得尊重的。

变或者不变,动或者不动,在于个人的选择。



当个人的选择与社会前进的方向一致的时候,就可以借力行舟;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选择下海经商的人都赚了钱。

而当个人选择与时代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时候,就会成为阻碍者或被牺牲者,但不必担心,历史总会如实记录下这一切,并给予你该有的尊重,就像南宋末年,元朝最终取代了腐朽的南宋,文天祥的殊死抵抗必然失败,但他仍然被作为“民族英雄”写入史册。

科学、客观地看待一段历史,就需要正确地认识历史中的人和事物,始终保持清晰、冷静的头脑,方可以听取历史深处、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所发出的一声声叹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磨骨阅读
mgyd220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