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知味·国庆特刊】闫政:最好的礼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说起国庆,对人们最实惠的礼物是七天假期,走亲访友、疯狂消费、游山玩水,于是也就有了“黄金周”。而我的国庆,似乎只有“忙”。

        记得小学时,秋季开学不久有个长假,叫“农忙假”。那时的理解是,老师家的庄稼熟了,没时间讲课,我们回家也能多多少少干点活。放假前,老校长总是召集全校师生讲话,开场白年年不变:“金秋十月,八百里河套平原瓜果飘香。”然后教育我们要学“小蜜蜂,采蜜忙”,因为“劳动最光荣”。现在想来,这就是国庆假期,只是那时不知“国庆”为何物,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忙”。白天掰玉米、割葵花、起甜菜,晚上打葵花。那时农活全靠人工,月光下,全村“砰砰砰”棍子敲打葵花盘的声音此起彼伏。后来读到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脑海中却浮现出儿时的画面,那“砰砰砰”的声音仿佛一下穿越了时间与空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参加工作后,回家成了奢侈的事。平常假期,父母会打电话,说忙就别回来了,其实是怕我路途劳累和增加开支。唯独国庆,他们早早催促我回家割葵花。真的是让我帮忙干活吗?在这农业开始机械化、区域化的年代,河套平原成了“葵花之乡”,其他作物难觅踪影。葵花的品种也改良了,只有齐胸高,不像小时候,举起镰刀都探不到葵花头。只是割还得人工,但劳动强度并不大,不紧不慢半个月就能收完,晚上也能早些休息。催我回来,思念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想让我看看丰收的景象,也不要记挂父母,能够安心工作。


        干活时,父母会讲起我小时候玩伴的境况,可能是某次打电话随口一问,他们却特意去串门了解。对我不知何时说的话他们也记得清清楚楚,我毫无印象一脸惊讶。他们甚至知道我同事们的情况,肯定是我无意中说的。而对这个家我却知之甚少,新盖的凉房、羊圈怎么没听说起过?哥哥什么时候给父亲买了老年代步车?有一次,朋友问起父母的年纪,我心里计算:父亲属鸡,母亲属羊,原来都可以领农村的养老金了……带着愧疚,只能努力干活,腰腿胳膊的酸痛,就像是从心底发出似的。父母渐老,这样的“忙碌”国庆还能过几个呢?

        去年国庆节后回城,母亲拿出一沓钱,说给我打打家底,结婚不久没积蓄,日子别太紧巴。我没问是多少,更不会要,但不知怎么拒绝,只好加快脚步,把她甩到身后,眼眶却不由得湿润了。为了在家多待一待,我坐上了傍晚的火车,掏出母亲炒的瓜子,这是河套人最常吃的零食。细心观察,乡亲们最大的共同点,或许是都有“瓜子牙”。因为嗑瓜子多,门牙上磨出个凹槽。曾看过一部微电影,讲的是母亲晚上给将要离家的儿子炒瓜子的故事,被同学们广为转发,这是一代人的美好记忆。此时,葵花已经割完,黄河水将田野泡得明晃晃一片,夕阳慢慢地往阴山背后躲着,余晖洒向水面,正是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乡愁图。不过,故乡没有野鸭子(鹜),只有野兔惊慌失措地奔跑在田埂地畔,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也离家越来越远。


        有人说,现代化正在蚕食着田园牧歌,这种生活的消逝,其实更多源于乡村的老去。看看吧,村里还有几个年轻人呢?不只是我,离乡的孩子都会在国庆回家,因为农忙和父母年迈,也因为想看看曾经的诗意家园。面朝黄土背朝天,脸上却红光满面,表面的忙,怎能掩盖父母们内心的喜悦?合家欢乐是这个节日最好的礼物,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了,便是给国家最好的礼物了。

原文刊登于2016年10月1日北京晚报 知味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