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新闻写作】新闻写作也要讲究节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变笔,指善于变化和善于变换的笔法。“文如看山不喜平”。任何文章,都是讲求变化的,呆板的、一成不变的作品,是讨人嫌的。但新闻作品中的变笔,除了要求变化和变换之外,还有个频率上的特点—它在较短的篇幅中,常常笔法多次变换,变化的“频率高”是其他文体难以相比的。


  而笔法迅速变换本身就是一种笔法。下边的这段文字,就包含着粗写和细写的高速变换。凡粗写的句子,为蓝色。而细写句子为红色。


,今年六十八岁。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学幻想小说或侦探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象出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五十年代的美国海军部长丹·金波尔说:”那些对我们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的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巳经被1955年钱获准离开美国回国以来的事实所证实。”


。粗—细—粗,在这里迅速变换。


  为什么要这样变来变去?原因很简单,这是新闻作品的需要。新闻作品要求短,要求突出最新鲜、最有普遍兴趣的内容,如果完全按照事物情节的自然发展去写,把许多细节都写进去,那就必然冗长,文章的节奏缓慢,赶不上读者心理的节拍。因此,就需要用概括的粗笔把一些事一带而过,或者作总体的介绍。变笔,除了写法上的粗细变换之外,也包含着描绘事物在空间和时间的跨度上的迅速变换。


  一位记者写了一篇“老龄问题”的报道。开头,他写了一段我国周口店猿人的生活情况,有几百字,主要说明那时—从人类开始时,就有了老年人。然后,再下一段,他才讲,从二十世纪初,世界才开始把老年人做为一个社会问题来加以研究。从原始人写老年人,似乎别具一格,但这样的开头,使人读来感到离题太远,一时摸不到头脑。


  这篇报道,到了编辑手里,把原来开头的这两段合成了这样的一句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老年人,那么为什么只是到了本世纪初人们才把‘老龄问题’当作社会问题来加以研究呢?”这样的一句话,不仅包括了原来两段的意思,而且把要说的问题,一下子就突出出来了,给人以往下阅读的兴趣。从写作技巧上说,这里用的就是变笔,把时间跨度—几十万年的跨度,容纳在一句话里面了。而它在句子结构上的蒙太奇,则是。老年人’—`老龄问题`之间的衔接。


  变笔,也还有空间跨度上的变笔。请读这样的文字:


  “北京的人口实在太拥挤了。市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一万二千人,在世界各国首都中,仅次于东京的一万四千人,居第二位。来到北京的人,都痛感‘挤’字之苦。”记者亲见一位陷于大栅拦人流之中而不能自主的农民无可奈何地喊道:“这哪是买东西,简直是受罪!”


  此外,这是笔者所写的新闻述评《请把目光投向卫星》里的一个段落。它是把三个镜头组接在一起的:远景,仿佛处在太空中的观察,看看地球表面上各国首都人口密度情况—中景,进了北京城,挤啊—特写,大栅栏人流中的一位农民。三个层次的景况,迅速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便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效果。


作者:艾丰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


长按以下二维码或搜索vxiezuo,关注“一起学写作”

一起畅游文字星球吧~

投稿邮箱:xwentougao@emtx.net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