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儒学研修营 | 儒家的信仰和超越精神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董卫国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教师。师从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史》、《齐鲁学刊》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很多人不知中国人是否有信仰?他们认为只有宗教式的信仰才是信仰,所以说中国人无信仰。

当今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信仰,古代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和西方的信仰意义不同,儒学作为信仰不是宗教式、人神式信仰。

---什么是信仰?  

---信仰一定是到最后为永恒的寄托;可以给生活提供一种价值感,对道理的践行获得一种意义上的支撑;能够引导出规范生活的价值观。

---儒学是哲学还是宗教?

---宗教还是哲学都是外来名词,儒学就是儒学,有哲理的东西,也有文化的东西。信,以诚为信,有诸己而为信,内心不断明白,不断清晰,越学越觉之高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信仰不是一个既定的目标,而是永远在路上。通过一步步的践行,发现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儒家是为己之学。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学,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自己成长本身。针对生命成长本身内在的要求。越能更好的为己,恰恰越能更好的为人。为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而为人则是支配他人,影响他人。


《论语》开篇第一字:学。《论语》中的“教”很少,更多的是孔子与弟子以商量的语气交流,通过这样使自己的生命状态不断提升。人与人的差异可以很大,而动物之间的差异不大。人不是现成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直在变化的,不像杯子就是杯子,不会变化。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成为为一个人。选择去做圣贤,生命格局会很不一样。

天道,天命,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是很真实的。儒家不是。命,命令;名运。上古时代这两个是一个意思,它是万物的主宰。

·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畏,敬畏。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服从上天的指令,自己的命运就有正面价值。

·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露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不这么做内心不安,绝不是出于利益的考量,而是来自内心的使命感,必须要这样做,这是内心的力量在支撑。

·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顺命则成,逆命偶有侥幸。信仰,使人超越生死。孔子不愿谈生死,但是不代表没有超越这个层面。

◆  ◆  ◆  ◆  ◆  


天道:对必然性的一种感受。天有神秘性,但天不是人和神。生命不是一种“可能性”的问题,而是对生命的道理有绝对的自新。“乐天知命,故而不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生活中真正的祷告不是流于形式,人最好的祈祷是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通过形式取得神灵的谅解。如果坏事做尽,大难临头去祈祷,要是再去保佑你的话,那么佛菩萨也是污吏了。了悟人生的道理,就知道如何面对生死。“朝闻道,夕死可矣。”将儒学作为一种信仰,可以将生活越过越明白。信仰给人们提供了生活规划,在生活中去践行。信仰在现实的载体,就是礼乐。

西方信仰以教堂为教化场地,而中国人的家庭就是教堂。儒学是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当儒学称为研究的一个资料,这是儒学的一个耻辱。社会教化需要一个文化载体,并落实在生活当中。这种教化和宗教不同。戊戌变法时期的儒学体制化的失败,原因之一是与儒学传理精神不符。

礼乐形式直观的体现,比如婚礼,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丧葬礼同样如此。“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将生命看成一个休养的历程。慎终是丧礼,归远是祭祀礼。每种礼都是一种教育。冠礼是成人教育,婚礼是婚姻教育。

·“人未有能自致者必也亲丧乎。”---曾子

丧葬礼是使人以一种方式与世界诀别。

节日需要仪式来保持其特殊性。春节祭祖,使自己感受到在生命的序列中的归属感。古代大家族一家可以出很多精英,具有良好的家风,家中有很好的教育。在包拯的家祠中,贪赃枉法者不可进家祠。儒学可以作为一个信仰,当今社会需要培养。



随堂交流suitangjiaoliu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一个人,精神的东西要多一些。不应该担心自己能否找到工作,应该担心自己是否能成才。如果能够成才成得,自然都会有安排。家庭社会责任是必须要尽的,尽了家庭责任之余,

做自己想做的事。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和得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功名利禄这些东西,不一定求之得之。人生有八苦,其一便是求之不得。


体制教学与民间教学的两条路:

不会高举“为国学复兴而努力”的旗帜来做这些事情,不再愿意为某一个旗号而做什么。只是觉得圣贤们做的好,只是为己之学。体制和民间二者不应断裂,应当互有沟通,将文化贯彻到社会每一个层面。这种贯彻需要有学理和实践。没有生活体验而只有学理研究是不实际的,只有体验而无学理研究是无意义的。


关于情结:

学习某种东西是需要有一种情结,比如“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人不愿意信佛,因为他心里感觉很快乐;而贾宝玉家道衰落,深感世事无常,就愿意去信佛。佛学有一种苦业意识,儒学是一种忧患意识。生活中没心没肺心灵清净,没有烦恼,但是没有情结则难以承担大事。家国天下,立身行道之学还需自己体悟。有忠心之忧才有忠心之志。


文案整理:孙晓梁

编辑:孙晓梁

摄影:陈昭颖

审核:陈亚兰


南书院

幸福人生交流◆弟子规夏令营◆师资培训班

医启蒙◆诚明课堂社团联合会◆义工研习班

群书治要研修◆少儿国学班

电话:0510-86189607

jnshuyuan@163.com(活动报名邮箱)

jnsyzyz@163.com(志愿者邮箱)

官方QQ:305464072

官方QQ群:281984379

官方微信号:JYJNSY2012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