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外人李安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01年,我读高中,在家吃午饭的时候,看一眼电视里转播的奥斯卡颁奖礼。

那一年《毒品网络》是大热门,左一个提名右一个提名,如今这部片子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我喜欢的茱莉亚罗伯茨凭《永不妥协》得了最佳女主角。

《卧虎藏龙》得了最佳外语片,李安上台领奖,那是我印象里第二次在电视上看到他。

第一次是2000年,《卧虎藏龙》还在拍,记者去探班,当时应该是已经在北京了。周润发、杨紫琼,包括当时还很年轻的章子怡,都已经很有热度了。李安不是那则娱乐新闻的主角,记者捎带手拍到他,他话不多,表情很严肃。

我去电影院看《卧虎藏龙》,跟以往的武侠片套路完全不一样,摸不着头脑。

那时太小了,根本没看懂。

当时没有想到,《卧虎藏龙》这部电影会有这么长的后劲。

2014年因为徐皓峰的影评,又重新好好看了一遍,才明白点儿其中意味。

《卧虎藏龙》套路深,李安拍的是中国人的《理性与感性》,充满暗喻。

看过李慕白,什么“大师”“教父”都烟消云散了。


昨天晚上,我跟女儿翻看《十年一觉电影梦》,那里面有李安抱着大儿子阿猫的照片。小小的女孩奶声奶气的说,哇,这个李安好年轻。

十几年过去了。


《比利林恩》是一部关于“外人”的电影。在伊拉克,比利和他的战友们,是外人。回到美国歌舞升平的日常生活里,他们再次成了外人。

死去的班长说,我们都是要远离家乡的人,这是我们的命运。

我想这句话,是李安说自己的吧。

他在台湾长大,是“外省人”。离开台湾去美国、英国拍西片,是“外人”。拍《卧虎藏龙》,对着香港的武侠片制作班底,还是外人。

也就是这样的人,远离故土,不必站队,才能放手一搏。


李安拍的故事,其实都蛮小的。

但是李安的电影所要探索的问题,其实都是人生的终极问题。

很多电影都是叫好又叫座的,但是导演内心中想要探索的那个问题,导致了格局高下之分。

所以李安的电影后劲儿大,经得住时间琢磨。大人物的欢喜,是夜晚盛放的烟火。可小人物的悲剧性,是共通的人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能在北京播120帧,我真是觉得非常幸运。

进场看电影时,我妹知道这是我很喜欢的导演,要我坐中间的位子。我开玩笑说,坐哪里根本不要紧,钱花到位就行了。

是的,talk is cheap.

没想到这句谚语就在电影里出现了。


120帧确实太逼真了,曾经一度我以为自己就是比利林恩了。

看着眼前用金钱堆起来的歌舞升平,想起贫乏的伊拉克和逝去的导师,人间荒谬至此。

当你就是比利林恩的时候,你才知道,和工作人员打的那一架,让你彻底死了心,决定回伊拉克。

爱情故事,只是一个故事。你心爱的姑娘,大概是把自己当成了《魂断蓝桥》的女主角。而你不过是她的一个道具。她的肺腑之言,只是故事发展的要求而已。

我们都活在自己给自己写好的故事里。

打完那一架,比利终于把自己的故事写好了。


62岁的李安,是不是也已经把自己的故事写好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