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孩子学英语越早越好? 并不是!|语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小编的话:早教机构、语言培训班又向你推销产品了?这次,他们说:要把握好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早点学,否则孩子日后学习太吃力。这有依据吗?语言教育专家告诉你:别把忽悠太当真。




宝宝8个月了,想早点儿学英语


有个网友问我:

我家宝宝 8 个月了,想早点让他开始学英语,请问什么时候开始学比较好?

看到这个问题,我笑了;这位家长是很个有计划的人。我家孩子 8 个月的时候,我在忙些啥啊,不就是喂奶,换尿片,祈祷今晚能睡个整觉?

所以我是这么回答这个妈妈的: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怎么学英语,要看孩子的学习目的和家庭的具体情况。

  • 是为了以后出国留学移民?

  • 还是为了 18 年后上中国一流大学,12 年后上本市一流中学?

  • 抑或是因为英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世界交流语言,希望孩子今后能自如地和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沟通?

我们可以根据目的来决定具体的方法和路线。

可这个家长的问题里有个「早」字(「早点学英语」),颇值得回味。是不是透露出来的一个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个信息,就是认为外语学习越早越好?或者显示出当下中国教育的「特点」,因为优质资源有限,所以要早,要早早占领先机?

如果是前者,我觉得是在问语言学习有没有「关键期」(critical period)?也就是,是否早点开始学习外语,效果会比较好;不然「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真的是这样吗?

语言「关键期」是什么意思?

关键期假想」(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曾经在「母语习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的领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语言学家 Lennerberg 在 1967年 提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期从 5 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结束;也就是「大脑侧化」(cerebral lateralization)完成之前。

有两个著名的个案,当年这个流派的大牛常常拿出来讲。第一个是个叫「吉妮」(Genie)的美国女孩。她 1958 年出生,很快她的父亲就认为她「有问题」,就把她关起来,与外界隔绝,殴打并虐待她。1970 年 11 月 4 日,她被洛杉矶当局发现了,把她解救了出来,当时 13 岁的她已没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走起路来也平常人不一样。她被解救之后,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疗和研究,可是她的语言能力一直没有恢复。

吉妮的故事还经常用来与电影《野孩子》(L’Enfant sauvage)中所讲述的 Victor of Aveyron 的故事相提并论。Victor of Aveyron (c. 1788 – 1828) 是一个在法国发现的野孩子,不知所出,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估计他大概是 12 岁,处于青春期。在多次被收留和逃跑之后,他最终被一个叫让·马克·加斯帕尔·伊塔尔(Jean Marc Gaspard Itard)的医生收养,并起名为 Victor。伊塔尔医生花了五年的时间来教育 Victor,可是最后没有成功,Victor 除了会说几个简单的词语外,不能同人类用语言交流。(伊塔尔医生这段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后来的「蒙式教育」理念)。

除了这样个案外,当时的动物实验和对残障人士的研究也似乎都指向同一个理由——大脑生理的变化。学者们认为在青春期结束的时候,「大脑侧化」(cerebral lateralization)完成。一旦大脑侧化完成,语言能力就停滞了。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一生都无法发展语言能力。所以,如果按照这个理论,语言学习应该在青春期结束前就开始。

「关键期」决定一切?凭什么!

但是,后来研究「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那群人对这个「关键期假设」并不太买账。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

语言能力不仅仅一种生理行为,也是一种植根于社会的文化行为

1978年,哈佛出版社整理出版了维果斯基的 Mind  in Society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维果斯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他通过观察正常孩子在平常游戏中使用的语言和工具发现:儿童的认知过程不只是与大脑功能有关,更是个人生理特征与社会社群互动的成果。儿童不但依靠自己的(生理)能力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也通过与他们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收获能力。

比如,在和长辈的会话和游戏中,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注意到新的语言,模仿新的发音……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技能。

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或与世隔绝的深山里,他们与他们周遭人群的互动提供了大量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维果斯基离开冷冰冰的实验室,关注真实情景中的认知过程,他的观察和推论把认知科学推向新高度。简而言之,孩子的成长不只是靠 DNA、靠大脑的某个区域、靠智商,也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社会互动(对话、游戏、交流、体验)。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心理学研究和语言研究。

如果把二语习得看成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那年龄就不是唯一的因素,「关键期假设」显得单薄了。

特别是 2003 年 Block 发表的 The Social Turn in SLA 后,二语习得被广泛地视为是一种由社会和文化介导的行为。随之而来的实证研究显示,影响二语习得其他重要的元素还包括:学习动机、理念、态度、个人经历……等等。这些因素以及年龄跟二语习得都相关,但不是因果关系。

我们的世界正变得多样化,以前那种单一的、直线的、非黑即白的二元理论正淡出语言学界。 

2016 年 5 月我去听了一个 Exeter 大学 M. Smich 老师的讲座。她最近的大脑扫描 EEG 研究显示:二语儿童比成年人对语言错误(比如德语中的变格)更敏感。但是,这种敏感度也是同母语和二语之间的距离有关。对比母语中有阴阳变格的儿童和母语中没有这个语言特征的儿童,她的研究发现:前者对二语中的此类错误有反应明显,而后者却没有,他们的反应跟成年学习者没什么两样。

那这个研究显示外语学习至少有 2 个变量:

  • 学习的年龄;

  • 一语和二语的「距离」(相似度)。

孰轻孰重,有待更多研究;或者,还有其他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变量?

即使是一部分仍然认同「语言关键期」的二语习得的研究者,也同意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的「关键期」都不是在一个时间点上。从现今的文献上看,年龄对发音的影响最大,但也和语言的种类有关(例子:意大利人学英语/英国人学意大利语,参考文献见文末)。而所谓「词汇和语法习得的关键期」则不明显,或大大延后,甚至没有区别。

其实,较之幼童,成人学习二语的优势也不少,比如更清晰的内在动机、更强大的分析能力、更多从母语学习中得到的策略……什么时候学习外语都不晚。

孩子学英语,究竟何时开始好?

所以,问我问题的那个家长,看到这里,应该一颗心可以完全放下了吧。还有很多时间来考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要学英语;还有有很多的时间来考量什么样的方法更合适自己的孩子。

所以,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吧。直白点,就看你自己的资源孩子的兴趣能力

如果你有很多学习英语的资源(有钱、有闲、有才),孩子什么时候表现出兴趣就开始学呗。

听「专家」的,不如听自己孩子的——也就是仔细地观察自己孩子的学习特点,从而确定学习方案。孩子有兴趣,就多学点,早点开始。不要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困住了

比如,「不要太早教孩子认字母」、「太早开始文字阅读,会限制孩子的想像力」、「不恰当的双语启蒙可以毁了你孩子的一生」……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是完美和全面的,看一个理论研究的有效性大概要等 20-30 年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瑞典科学院那群老头子几年前才把诺奖颁给了屠呦呦老奶奶)。与其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哪天把二语习得领域里出版的重点文献收集来做个「超级回顾」(meta-review),不如观察自己的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兴趣可能稍现即逝,抓住了「兴趣」的翅膀,学习起来就会轻松一些。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有兴趣,事情就好办了(就怕领导没爱好啊)。但只有兴趣,也是不够;如何把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机是下一个挑战了。

但是,如果孩子没有早早显示出学习外语的兴趣,或者现在学得磕磕绊绊,感觉好像推着一辆没有加油的车,也不要太焦虑。学习语言的机会在很多时候都可以再来。不喜欢这个语言,以后有机会学个别的。有个叫「三毛」的英国青年 19 岁开始学中文,学得结结巴巴的。几年不见,他在北京的出租车上背起四字成语,令我感慨。从「考试得高分」到「我真的要学好中文」,后者这般的学习动机才更持久,更有效。

想要孩子英语强?你得听听这 4 点

降低期望

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一下子太高。语言能力是个螺旋上升的能力,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不会说好 1-2-3-4 同步发展的。更不要因为一两次的考试或比赛的不如人意,就「激动」了。淡定些,看长远,看全局;语言学习或外语学习,相比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小部分。

增强信心

多多鼓励,多多夸奖,多多让孩子体会到「我能做得好」。这种信心在孩子学习中非常重要。

搭配兴趣

寻找和发现孩子兴趣和外语学习重合之处。比如,孩子喜欢天文,那可以找些简单的,跟天文学有关的词汇,讲讲天文学家的故事。现在资源这么丰富,用心找一找,总能找到合适的。

重视互动

如今,在二语习得界,「互动」(interaction)是关键词。从 Gass and Mackey 的「互动与学习」的模型图(见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习发生在互动交际的过程中,语义的协商(negotiation)、反馈(feedback),纠正错误的复述(recasts)重合发生,激活学习者的注意,从而内化语言知识并进而升级自己的语言能力。而不是简单直线的「输入-触动大脑的某个部分-输出」的模式。

如果,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很多互动,不管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还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又有恰到好处的反馈,那么学习的效果会好一些。❖

参考资料: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ttps://www.jstor.org/stable/1128751?seq=1#page_scan_tab_contents

Flege, James Emil; Mackay, Ian R. A.; Piske, Thorsten (2002).  Assessing bilingual dominanc.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3 (4): 567–598. doi:10.1017/S0142716402004046. 

—-爱贝睿第 306 次智慧分享—-

投稿请发至:e@anrenmind.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