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给周忻的地产“黄埔军校梦”公开提提意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时间比钱贵


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爱心,不要看他对小动物的态度,要看对老人的态度。


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人脉,不要看他在朋友圈给谁点赞留言了,要看他的早餐客人名单。


评价一个人是否真心拥抱互联网,不要看他的口语中有多少IP词汇,而要从他过去几个月的阅读书单里找线索,或者,看看他的办公室究竟是封闭的,还是可以透视的?


那么现在,我问问你,你觉得评价一个高级培训班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每个人答案都不太一样,但是这些答案里应该有最大的公约数。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否则,按照这么快速更新的知识速度、模式速度,一年下来,掉队的人群恐怕惨不忍睹。


每个人都本能拒绝相信自己会被落在了掉队者行列中,那种感觉一定痛不欲生。但是,感觉不好,并不代表它不会发生。


因为赚钱效应太明显,房地产业一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行业,反射弧很长,一个互联网段子,本来快到失效期,到了贵圈,已然滞后30分钟了,大家还能继续哈哈大笑,而且,并不觉得奇怪。


所以,这真的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行业。当然,换句话说,这也真的是一个危机感不太强烈的行业。


在这样一个特征的行业里,你要是危机感不主动,不刻意寻找充电桩,下一个被慢慢排除在外的人就是你。别不信,这种概率与肤色、性别、年龄、身份、职务高低,完全没有关系。


本人地产报道十年有余,历经实习生、记者、高级记者到主编,再至自媒体人,这期间,无数次为身边青年同事的才华创意所震撼,看到他们的软肋与不足也有时会自我安慰,但每每此时,内心泛起不是侥幸,而是掉队感的内心警报。


这么多年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是,每当自己码字状态最好的时刻,总与两件事情高度相关:大量阅读与面对面聊天。那段时间聊天与阅读多了,令人很奇怪的是,它并不锻炼口才,却能很迅速地在写字上兑现给你。


这种亲身经验,影响到我对知识充电与标准的理解。阅读经验告诉我,一定要庞杂,不能挑食,阅读领域越宽泛越好,你永远无法预测,你读的每一本书、听到的每一个观点,究竟会如何回报给你。


所以,与其在焦虑与不安中去等待一个功利的回报,不如去享受随时来临的、意外的回馈。


那么,在一个模式与内容不断被形势催赶的地产时代里,我们应该从哪里继续学习?


坦率来说,地产研修班太多了。视野所及,就有很多类型的地产研修班:


王石在剑桥针对企业家搞了一个为期一月的深潜营;冯仑也很快将推出一个赴美高级研修课程;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是老资格的常青树,其费用也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各个地产协会、组织也有类似的专业方向课程培训;易居沃顿高级研修班;其他民间各种小规模培训组织。


谈几点感想:


一,一个有竞争力的地产研修班必须得有一颗“黄埔军校”之心,否则干嘛去你那里读书。相应的,每一个学生都得有成为“黄埔一期生”、“黄埔二期生”的荣誉感与参与感。同时,学习应该被两种力量所驱动:危机感与成就感。所以,上面这两点就对地产研修班的持续性、同学之间的社群交际活跃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地产领域,易居沃顿已经初步对外展现了地产“黄埔军校”的气象。目前,已经是第五期招生,知名度越来越大,生源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地产开发领域,地产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学员生源都在增加。不仅如此,前四届学员与新学员的联谊,也组织的有声有色。私下的联谊中,大家彼此以同学互称,各自的职务身份反而被淡化了。这种交流氛围,可以说是一个研修班最为难得的财富。


但是,最大的挑战也往往来自于成功经验。如何保持这种热度,如何往这种已成常态的交际中,注入新内容,让它更刺激,能够克服掉审美疲劳与“七年之痒”,是易居沃顿必须考虑的下一个重大课题。


二,打胜仗既要靠帅才,更要靠将才。现在,地产老板们都不缺战略,一个比一个宏图大略,可是唯独缺懂战略、敢执行的职业经理人。相比于300亿元规模的地产时代,千亿时代的地产行业,在决定一个房企的存在感上,职业经理人的素质与眼界的重要性成倍数提升。


因此,职业经理人群体才应该是当下各种地产研修班的主力客群。易居沃顿在这一点上标签很明显,它主打的学员就来自各个地产管理层。按照周忻的理解,易居沃顿是想成为地产职业经理人的学习进修第一品牌。这一点大大区别于其他研修班的“来的都是客”逻辑,从而保证了它的纯粹性。


,过去十年,房地产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房地产营销划等号,地产营销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但是,这个现象正在改变,营销仍然极其重要,依旧扮演着地产价值“兑现者”的出口角色,但它在整个房地产开发链条上的重要性占比在下降,而房地产的“产品技术含金量”、“金融含金量”与“服务含金量”在大幅度提升,这个趋势也体现在了地产培训中。


在易居沃顿,我就亲眼看到,越来越多的非营销方向的地产职业经理人在加入再学习的庞大群体中,这些学员大多来自于物业、金融、细分市场等职业方向,与整个行业的转型不谋而合。


四,生源更多元化,自然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好现象。说这个观点,我并不是歧视地产营销的重要性,我是为这个这个行业的“过度营销化”感到悲哀。


过去十余年,房地产在大众印象中的第一认知就是,房子卖的很贵,开发商挣的很多。这已经成为地产行业在外界的主流标签,人们不愿去多想,我们这个行业在产品力、商业模式多样化、服务水准、金融化程度方面,都在持续、缓慢地提高。


如果营销力仍然一如既往是地产行业的显学,地产营销人仍然是地产职务中薪资最高的群体,那么,这个行业进步之缓慢,外在形象之LOW,实在令人忍无可忍。因为,地产行业是一个十万亿级别的行业,它是国民经济皇冠上的明珠,它是有内容的,不应该被营销与房价脸谱化,我们需要更多非营销口的地产形象代言人。


从这个角度上说,周忻与丁祖昱担当校长角色的易居沃顿,任重而道远。


五,当你买单来上课,你究竟图什么?大致不会超出这几个关键词范畴:知识,人脉,资历,思想启蒙与生意机会。


周忻可能是地产界最会做人脉生意的老板,但是可贵在于,他并不独享这份红利。他通过搭建易居沃顿这个平台,其实是给地产界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人脉与圈层平台,只要你愿意加入,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大胆提问,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你很有可能成为这个大的人脉圈层平台的其中一个明星节点。


在这一点上,每一个有志向的地产研修班都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在于,谁做的最为彻底,谁的能量传递最为无私、有效?


六,学员很重要,授课的老师更重要。每一个地产大IP,都能动员很多外部资源加入到自己的地产课堂中,这是学员的福气,也是王石、冯仑、周忻们的义务。


在这一点上,只谈不足,不谈成绩。三年前,本人曾经作为第一届学员参与了易居与沃顿商学院的学习,最近也旁听了两天易居沃顿在北京段的课程,个人对易居沃顿提一个建议:


如今南派地产商以恒大、碧桂园为代表,其高执行力、高标准化的开发方式,是目前传统地产开发的最明星的代表,也是最富有争议的样本,但是它们的案例在易居沃顿的课堂上有所缺乏。如果能够把它们背后的密码放到易居沃顿的课堂上来公开剖析,一定可以发挥明星样本四两拨千斤的学习效果。


上述企业掌门人都位于周忻朋友圈半径的核心,邀约授课应该不难。


七,案例教学,有昨天与当下的传统样本,也应该有明天的新锐样本。哪怕这个样本是一个死去的、失败的样本。有很多时候,剖析失败,才能够令人获益更多。在这方面,易居沃顿的课题设置,还是可圈可点的,其眼界、跨界与境界,历经多年学期,其精髓保持不变,甚至在话题的跨界高度上,还屡屡有突破。


最近一期北京段学习中,大悦城的轻资产案例与左晖的大数据演讲,都令人耳目一新。本人作为地产从业者,非常欢迎一点:整个地产界对知识的崇拜倾向,能够更多向当下与未来的新业务、新偶像、新玩法大大倾斜。倘能如此,这必定是所有地产业者之福气。


八,每一个地产培训班的品牌都应该有强烈的标签感。很难得的是,在丁祖昱担纲主演的易居沃顿,它保持了一个非常鲜明的气质:跑步与学习。


也许有一天,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标准就变成了:他是否爱学习,又爱跑步?


嗯。欢迎加入易居沃顿校友会。我是一勺言,希望在哪里都可以碰到你。



PS

一勺言的粉丝趴开放啦

进入一勺言首页

点击下拉菜单 粉丝趴 即可进入

也可直接点击阅读原文

等你来玩!


一勺言旗下公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