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TA,聚光灯下的跨性别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新京报关注猛料最多的公号!


“性别是鲜活而变幻的,就像一条河流;让性别凝固、让河流静止的做法不会给任何人带去好处。”    

 ——凯特·伯恩斯坦《性别是条毛毛虫》


北京时间9月19日上午,第68届艾美奖颁奖典礼在洛杉矶举办。在美剧《透明人生》(Transparent)中扮演莫特的演员杰弗里·塔伯荣获喜剧类最佳男主角,这是一个跨性别者的角色,剧里的莫特自五岁起就意识到自己被困在男人身体里,可灵魂却是个女人。


在登台领奖的时候,杰弗里·塔伯在感谢了导演后,紧接着说道:“(对背景音乐)请把音乐停下来,我要对在场所有制片人、经纪人、电视网高层严肃地说一句:请给那些跨性别者演员一次机会。我也很乐意以后还有像我这样的男演员来扮演女性。”



杰弗里·塔伯


在艾美奖的聚光灯下,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谈论跨性别者的话题。2014年跨性别者演员拉维恩·考克斯凭借《女子监狱》获得艾美奖提名,她是史上第一位获得艾美奖提名的变性女星。



《女子监狱》的拉维恩·考克斯


在《女子监狱》中她本色出演了一位跨性别者美发师索菲亚。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为她量身打造的。结合自身的变性经历,考克斯把跨性别者需要面对的种种现实问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考克斯也是首位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跨性别者,她接受采访时透露,从小就认为自己长大后会变成女人,更一度因为遭人欺凌想,但现在已变得勇敢。“我想所有人都应该知道,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会觉得自己的性别身份与生理性别相吻合,他们不应该被欺凌,也不应该成为暴力的牺牲者。”


他们一度被“污名化”,甚至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也颇受不公平的待遇。BuzzFeed一个热门短视频采访了几位跨性别者对人称代词的看法,”WHY WE NEED TRANSGENDERPRONOUNS?”



先锋性别作家 凯特·伯恩斯坦

“它们(人称代词)表示出某种程度的尊重,谁不想受到尊重呢”,“弄错一个人的性别,使用错误的人称代词,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
喜剧演员 伊恩·哈维

“世界上的其他人群都能表达‘我是什么(人)’,他们可以表达自己认同的性别,所有人都相信他们,但是当我表达‘我是什么(人)’的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别人不会去相信我们。”
画家/动画师 凯特·布兰奎
“就算你不能理解TA们,TA们的性别依然是合理的存在。”



近年来不管是在荧幕角色的安排中,还是从事演艺事业的演职人员中,跨性别者这一原本的“噤声”群体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影片《丹麦女孩》聚焦世界上首位变性人伊纳尔·维基纳,讲述了他在妻子的鼓励下勇敢接受变性手术,成为了真正的女人的故事。片中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扮演了找寻内心真正自我的变性人这一角色,当角色体内的女性灵魂被唤醒时,维基纳在女性装扮下显得更为灵动和快乐,这样的转变打动了荧屏外的很多观众。



汤姆·霍珀


作为曾拍过《国王的演讲》的汤姆·霍珀导演在讲述一位变性者细腻的心理转变上虽然略显生涩,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导演对这一题材的大胆尝试,伴随着唯美画面展开的变性人的故事,让更多人意识到心理上的性别认知不应仅仅是刻板印象中的绝对划分,而应是鲜活的、遵从内心的选择。


片中扮演变性之前维基纳妻子的艾丽西亚·维坎德,凭借《丹麦女孩》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不少网友笑称,这是一部双女主的影片,妻子的扮演者只能作为最佳女配角,或许小雀斑提名最佳女主更为合适。


先锋性别作家伯恩斯坦说,“性别是鲜活而变幻的”。在我们开始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对自身性别的认知就不自觉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规训,知识结构和权力结构无不对性别本身所谓的标准化特质进行了规范与限制。


2015年有一部叫做《面具之内》的纪录片撕裂了很多人固化了的性别认知。片中调查了不同年龄、背景的男性,探究他们成长过程中因为社会对“男性气质”的诸多定义而受到的伤害。这部纪录片反思了家庭、社会、媒体等等力量交织在一起从而给男性戴上摘不下的面具,同时也让很多人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两性的性别特质给出一系列想当然的定义,其实是一种更为隐蔽但却无法挣脱的性别偏见。


在找到最贴合自己的性别身份后,跨性别者往往能拥有更多勇气和自信,对感知内心真实自我的敏感与细腻也常常体现在对艺术和美的体悟上,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站在光鲜亮丽的聚光灯下展现才华与自信的魅力,也希望借此鼓励更多像他们一样的跨性别者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许当下的他们能做的并不多,效果也不是那么显著,可是面对镜头,面对公众,他们依旧微笑着,坚定地为这一群体赢得更多正视与尊重。


也许商品经济下亚文化群体很容易被当作商品一样被消费,可是这一有些特殊的性别身份想要为更多人所了解,借助大众媒介不可否认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但是对跨性别者身份的消费不应该成为传播目的,打破性别认知的刻板印象或许更为重要。理解与认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荧幕形象的塑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们的渠道和方式,因为了解而理解,或许是这一个个鲜活角色和角色演绎者存在的意义。


文/实习生 李晨晖  编辑/一鸣


好文荐读: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