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资本寒冬下,O2O公司还值得加入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最近网络上关于寒冬裁员的文章不断,一时间仿佛又回到了2015年末那个创业公司接连倒闭、大小公司纷纷裁员的凛冬。而每谈至此,总难免让人想起曾在2014年风光一时,又在2015年惨死一片的O2O行业。

互联网的世界往往就是这样,风光有时,凄惨有时。那么,经历过大起大落,如今已不再被全民追捧的“过气网红”O2O,如今发展几何?未来是否有再次崛起的希望?现在是否还值得加入?

100offer试图结合招聘市场的人才流动给出答案。


寒冬之后,那些加入O2O的候选人现在怎样了?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几年O2O行业的发展历程:从2009年外卖O2O饿了么上线后,各类垂直细分领域的O2O公司不断呈爆发式涌现:家政O2O、社区O2O、送洗O2O、生鲜O2O、美业O2O、教育O2O...

下图中的这些企业都是O2O发展早期各领域的先锋代表:饿了么、云家政、e家洁、阿姨来了、e袋洗、滴滴打车、美团、58同城...他们中有些已成功挂牌新三板,如e家洁;有些已成功上市,如58同城;还有些仍在为上市前做最后的冲刺,如美团点评。


图片来自艾瑞咨询2016年O2O行业报告

然而短短四五年间,O2O只能靠大量烧钱获取用户却毫无收益可言的弊端就暴露无疑。被创业者们洗脑“O2O的春天终将来临”的投资者们最终等来的却是寒冬。

2015年,资本市场遇冷。曾经争相投资O2O项目,生怕别人比自己先跑到风口下起飞的投资者们终于恢复了理性。

根据腾讯科技在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以本地生活为代表的O2O行业在2015年共收获425起融资,占总数的10.8%。然而该领域下半年的融资案例却比上半年减少了33.3%,这和资本寒冬不无关系。

寒冬之下,那些原本就商业模式不清晰、一味砸钱买用户的O2O项目经不住暴风雪的洗礼,纷纷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份曾经疯传一时的“O2O企业”。

O2O企业(部分)

资本寒冬不仅对创业公司的生死存亡有直接影响,反映在招聘市场上就是企业方的招聘需求大量减少,而被迫离职的求职者却越来越多的不平衡现象。



上图是2015年100offer上的020企业发出的面邀总数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自2015年6月以来,O2O企业发送面邀的数量一路下滑,与资本的兴衰规律基本一致。

我们再来看同一时间段内,100offer平台上申请拍卖候选人的人数变化。


可以发现,申请拍卖的候选人数量从2015年5月起反而一路飙升,特别在O2O企业阵亡期的10-12月达到顶峰,证实了上述提到的招聘市场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现象。

而O2O在2015年4月-12月从爆发走向死亡的这段时间内,市场上的人才主要流向了哪种规模的公司呢?

从这段时间内通过100offer入职O2O的97名候选人的数据来看,加入C轮以上O2O公司的人数最多,占入职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而在这些D轮企业中,又有35%的人加入了滴滴打车、美团点评、时光网、58同城等各领域较知名的O2O企业。

有一种说法是,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说,永远不存在寒冬。正是在寒冬之下,那些真正经得住考验的优秀公司和项目才会在众多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求职者身上。

当招聘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时,企业在挑选人才时会更加挑剔,这时工作经历更加丰富、工作背景更加shining、综合素质高且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求职者更受企业青睐。

下图是资本寒冬阶段,不同工作年限的候选人在100offer上收到的人均面邀情况和面邀薪资,可以看出在寒冬影响下,工作10年以下候选人的人均面邀数基本持平,10年以上的资深候选人成为了最受企业欢迎的对象,无论在面邀数还是面邀薪资上,都远远超过了工作10年以下的候选人。


与此同时,O2O企业在过去两年中,给候选人开出的薪资水平也一直处于各领域公司中的领先水平:

既然O2O在过去一两年中如此受欢迎,那么那些在过去一年加入O2O企业的候选人,现在怎样了呢?

100offer发现了一个现象:在2015年4月-9月间加入O2O创业公司的候选人,很多都在今年3月以后开始了二次申请拍卖。

研究这些候选人的离职原因发现,大部分候选人都是"被动离职",具体原因多种多样:公司内部原领导调动、被换岗、职位被架空、进入非核心项目组被裁员等等,这和小型O2O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混乱、不完善息息相关。

比如某位在2015年10月加入某旅游O2O网站的候选人,当初进入了公司收购的一家小公司的非核心部门,今年2月公司调整项目时将整个部门裁掉,导致一大批员工被动离职。

另外一类申请二次拍卖的候选人选择了主动离职,原因多是公司融资遇到了困难,项目进入停滞期,商业模式不清晰,人员流动大,看不清发展前景等。

100offer上某位去年加入一家农商O2O企业的候选人说,目前公司的产品只要停止烧钱,用户量马上就会下滑。由于资金紧张,产品今年不得不转型农业saas。即使如此,今年年后,公司还是将除技术以外的部门都裁掉了,从原来的100多人,变成了现在的四五十人。

以上案例都从侧面证实了O2O企业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且这一问题至今仍未被大多数公司解决。资本充足时,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充满激情地与竞争对手展开烧钱大战,一旦资本进入寒冬,最本源的问题就暴露在了日光之下。

从2015年最艰难的资本寒冬期哪怕到现在,还有不少O2O创业公司在靠着最后一点资金苟延残存,这让当初因为看好O2O而加入的候选人多少有些无奈。

在100offer上,有一位准备从某婚庆O2O企业离职的候选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点击查看大图)

看完难免让人唏嘘,互联网既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也是一个残酷的竞技场。很多时候,不清晰的商业模式和一次错误的推广方式,可能都会让公司员工的所有努力成为徒劳。

这些不得已从O2O行业跳出来的候选人,在后来的求职意向上都很明确:想去有成熟产品和稳定业务的B轮以上企业。

然而残酷的是,这些从O2O创业公司离职出来的候选人,在今年人才拍卖市场上的受欢迎度已经大打折扣。

下图是某位在100offer上参加过三次拍卖的技术候选人的面邀情况。按时间顺序的方式排序可以看出,从去年的47封面邀到今年的9封面邀,落差明显。

相比之下,去年加入滴滴打车、美团点评、58同城等这些相对成熟些的D轮以上O2O企业的候选人,在工作的流动上要稳定很多,他们通过试用期的转正率也更高。

所以有时,资本寒冬也未必是坏事。它能在所有人都头脑发热时戳破泡沫,让我们冷静下来看清商业的本质。

对于候选人来说,一次错误的跳槽,带来的往往是自身身价的贬值。然而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中,我们都只是渺小的一员。谁也无法预测行业的未来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在职场上,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我判断能力,盲目跟风和人云亦云的结果,不是大家一起飞上了天,就是一起跌进深渊。


崭新格局,未来的O2O将走向何方?

O2O行业在2015年的命运可谓艰难多舛,它们的悲惨命运除了上文提到的大批量阵亡之外,还有行业内老大老二之间的抱团取暖,和BAT向其伸出的“隐形之手”。

短短几年时间内,O2O就像曾经风光一时的团购网站一样,逐渐从“千团大战”时代的百花齐放,进入了由行业巨头引导的霸主之争。如今,几乎每个O2O细分领域巨头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BAT爸爸罩着。

2015年6月,百度对糯米投入200亿为打造一个O2O闭环生态圈;阿里60亿增资口碑网、向饿了么投资12.5亿美元,布局O2O市场;去年11月,腾讯对新美大投入10亿美元的融资额也加入进生活服务电商市场的争夺战。

在这种三足鼎立的局势下,想要在BAT和行业巨头们涉及到的领域超越他们,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如今,巨头们仍在探索O2O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中小型创业公司们则在巨头的触角还未伸到的领域小心翼翼地存活着。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在这种巨头鼎立的情形下,它们自然也垄断了更多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如果说两年前还会有候选人在美团和某不知名外卖020行业之间做选择的话,今年应该很难出现这种情况了。只有在一些尚未出现巨头企业的O2O领域,各创业公司之间还有相互竞争的空间。

在100offer上目前已注册的953家020企业里,C轮以下的创业公司依旧占主流。但是在人才流动上,却是由行业巨头们主导。

在这种大环境下,相比2015年,O2O行业如今在候选人中的受欢迎程度如何?我们来看一组100offer平台上的数据。


上图是100offer上2015年1月至今,O2O行业入职人数的变化趋势和入职人数占比。

我们可以结合上图看出,2015年3月-9月,O2O无论在入职人数还是入职占比上都呈一路飙升的趋势。然而,10月以后,进入寒冬,加入O2O行业的候选人明显大幅下跌,到今年年后有小幅回升趋势。

从大起大落的2015年,到偃旗息鼓的2016年,曾经站在互联网风口浪尖之上的O2O,过去一年中在候选人心中的受欢迎程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下图是100offer平台上2015年不同领域公司发出面试邀请的接受情况。

可以看出,2015年O2O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众多领域里名列前茅,在接受度上却表现平平。

我们再来看看2016年的情况。



2016年,O2O企业发出的面邀总数出现大规模缩水,但开出面邀的接受率却大幅度提升。经过资本寒冬的过滤,存活下来的小型020公司大都勒紧腰带控制人力成本,大一点的O2O公司由于背后有BAT帮忙背书,候选人的接受率相对较高。

下图分别是北京某O2O巨头A和某融资到B轮的医疗020公司B在100offer上发出的面试邀请详情,可以看出两者都在寒冬之前有大规模的招聘需求,寒冬过后都大规模缩招,其中B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招聘需求。


A公司发出的面邀情况


B公司发出的面邀情况

与此同时,O2O巨头A也以41%的面邀接受率远远超过B公司的12%。

足见,O2O行业经过上半场腥风血雨的洗礼,已正式进入了巨头之争的下半场。

那么,未来几年内,O2O行业是否还有再次起飞的机会?现在还值得加入吗?

前半场的烧钱运动基本已经烧出了各个细分领域的霸主,下半场里,烧钱圈地这种野蛮粗暴的商业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更多要拼的是个性化的服务与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同样是送外卖,谁的产品能用算法等手段天天都给用户推荐符合他口味的菜品,并用最快的速度送到用户手上,谁就更容易收获用户量。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强大、新兴技术的支撑。所以100offer预见:未来几年,技术人才将是改变O2O行业的中坚力量。O2O的下半场竞争,烧的将是技术。

那么,O2O企业最缺乏什么类型的技术人才呢?

职类上看,iOS、安卓、UI设计、UE设计、架构师等岗位的人才必不可少。

综合素质上看,和传统互联网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不同,O2O行业更喜欢对该企业所在市场和行业有一定了解,并且有一定线下经验的技术人才——也就是业务、技术双驱动型的候选人。

他们在掌握扎实技术的同时,更要懂得所处行业的业务模式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比如对于一个餐饮类O2O产品来说,毛利高的菜品应该放在哪个位置才能收获更高的点击率,就是一个需要有相关经验的技术才能解决的问题。

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和用户体验这一点来看,地图、大数据的技术人才也将受O2O企业争抢,这些人才也将改变未来两到三年整个O2O行业的版图。

所以,候选人在选择O2O企业时,可以着重了解下这家公司对地图、大数据,甚至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视程度和技术实践。

因为地图和LBS技术要贯穿O2O服务流程的始终,它们是用户获取服务的绝对入口。BAT中一直重视技术的百度目前就在这一领域占据优势,如百度外卖在处理订单时,可以通过“外卖骑士”和订餐用户的LBS的信息规划出最佳行驶方案,从而将外卖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用户手中。

大数据方面,O2O巨头在过去几年的烧钱圈地运动中积攒的大量用户行为数据在下半场终于能够派上用场。目前大多数O2O企业的困难在于通过挖掘沉积下来的数据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餐饮类APP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的分析给用户推荐更符合他们口味的餐厅,省去了他们一日三餐不知道吃什么的烦恼。

可以预见的是,当流量在O2O行业的核心地位被颠覆后,数据收集沉淀、挖掘能力将会成为一家O2O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一名技术候选人的价值所在。

关于这一点,BAT们也早已开始了全面布局,阿里的网购消费数据、百度的地图数据、腾讯的用户社交数据,都将在新的竞争中派上用场,毕竟真实的数据是了解用户最便捷可靠的方式。

如今,O2O的上半场竞赛已经结束,精彩的下半场马上就要开始了。这一场将是巨头之间的较量,O2O在这一轮中能否重振威风,还要看它们能否找准风口。


100offer说:

享受过万人瞩目的追捧,经历过哀鸿遍野的寒冬,发展历程的大起大落让O2O这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兽日益走向成熟。

虽然人们曾一度对O2O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方式产生质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过去几年O2O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吃饭订外卖、出门滴滴打车、衣服上门送洗、旅游手机订票、说走就走...随着消费的逐渐升级和更多生活领域的不断被挖掘,未来社会,O2O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如今,在O2O企业霸主三足鼎立的格局之下,新一轮的厮杀即将上演。这一次,O2O企业是否还值得加入?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迎接未知的人,相信O2O一定会给你一段难忘的经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