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园林深处的陈从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养花识草 |


     叠石理水 |


           起亭造屋 |





园 林 深 处 的 陈 从 周

■ 张震



民国是一个奇怪的时间段,一方面战乱动荡,普遍文化水平低,上世纪二十年曾做过一个调查,偏远一点的县平均能达到当时高小水平的不超过20个人;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大批载入史册的文化大家,早期有辜鸿铭、康有为、梁启超,中期有胡适、钱穆、陈寅格,后期有林语堂、宗白华、梁思成,他们这些人就像近代的一条文脉,一直影响到今天。



陈从周应该算是这条文脉上后期的一个人物,他出生于1918年,他人生三分之一多的岁月是在民国度过,具体讲是生活在民国文化的活跃地带江浙沪,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学人,在养花识草,叠石理水,起亭造屋方面卓有成就。

陈从周画作

陈从周早年追随张大千学习国画,从1946年至张大千离开大陆,一直保持着频繁的接触,深受张大千学术思想的影响。在此期间,他又跟随一代词宗夏承焘教授学习诗词,在夏的指导下,背诵和创作过大量诗词,为他后来充满诗词美的园林学术散文奠定了的基础。


夏承焘

陈从周之所以能写出独特高标,风雅洒脱的园林散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深受徐志摩才子散文的影响,他本人与徐志摩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从周二哥的老婆是徐志摩的堂妹,陈从周的大姨子是徐志摩姑母的女儿,而陈从周与妻子结婚证上介绍人的名字又是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据陈从周自己回忆:他只是童年时在自家花厅里见过徐志摩一面,却一生都印象深刻。他说:读初一时课文就有徐志摩的,他读之深爱之极,心被引入云端,徐志摩的灵性也感染着他,成了他一生最敬爱的人。

徐志摩

张幼仪曾对陈从周说:你比他的儿孙对他都好。并把徐志摩的许多遗物,包括徐张当年的离婚证,徐志摩惨死时发给她的电报送给了他。陆小曼对陈从周也是亲近信任,临死时前把她编的《徐志摩全集》样本,梁启超写给徐志摩的对联,以及自己一副有着胡适、杨杏佛题跋山水手卷赠给他,而陈从周却把《徐志摩全集》样本送到北京图书馆,把梁的对联和陆的手卷捐给浙江博物馆。多年后,当陈从周再次见到,不禁黯然泪下:他日相会于地下,亦可笑脸相迎也。
陈从周是个善良厚道的人,梁思成病故时,他正在干校劳动,想打个唁电,工宣队不让,他衷求:梁是我老师,师如父,我打完这唁电,日后我父亲病故不打了还不行吗?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都削尖脑袋争当万元户,而他却提出:“我画图不要钱,一文不取,敞开供应”。因此,熟悉人都叫他“万卷户”。

陈从周画作

陈从周一生奉献于中国园林艺术,挽救过无数个遭受破坏国内著名景观。他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的园林艺术宗师,也是著名的书画家散文家,他敏诗善文,擅画能歌,他的画苍劲老辣,雄秀兼备,曾做为国礼赠送德国前总统卡斯滕斯。他的散文清雅秀丽,格高思致,曾在国内外多家著名的媒体开设专栏,创造了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语境。



陈从周的园林散文是中国散文中一支清新高雅的花萼,从容灵动,清秀耐读,他的散文永远像赏画一样带着读者赏园,立意在先,文遁意出,娓娓讲述中国园林的佳境和绝妙。江苏文艺出版社精心编辑出版的《品园》,就是一本能代表陈从周园林散文最高水平的大师级专著,全书五十六篇,篇篇可谓学养之作,大家之笔。钱仲联说他文章是雅音落落,叶圣陶说他散文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冯其庸更是高赞:如晚明小品,清丽而有深味,又如诗词,文中皆有诗情画意。
+




《品园》·句摘





1.


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

2.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陈从周画作




3.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4.


山必古,水必疏,草木华滋,好鸟时鸣,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古时造园,一亭一榭,几曲回廊,皆据实际需要出发,不多筑,不虚构,如作诗行文,无废词赘句。学问之道,息息相通。 



陈从周书法




5.


园林景观中,静寓动中,动由静出,其变化之多,造景之妙,层出不穷,所谓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若静坐亭中,行云流水,鸟飞花落,皆动也。舟游人行,而山石树木,则又静者也。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故以静观动,以动观静则景出。……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6.


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山无泉而若有,水无石而意存,自然高下,山水仿佛其中。




7.


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亦在于“神气”之旺。今规划风景,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

8.


能品园,方能造园,眼高手随之而高,未有不辨乎味能为著食谱者。故造园一端,主其事者,学养之功,必超乎实际工作者。

9.


造园之学,主其事者须自出己见,以坚定之立意,出宛转之构思,成者誉之,败者贬之。无我之园,即无生命之园。






长按识别一键加关注

投稿邮箱:wenyizhiguang@163.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