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智库解析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OK智库关注我哟

我们将定期推送精彩文章/活动等优质内容!



  智库首席专家杨志刚引言:近年来智库曾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环球旅游考察,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智库认为,旅游业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中国对国际旅游市场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


  智库提示,在内需启动、消费升级以及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内旅游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行业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从去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智库莫跃明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在前景向好的大环境下,中国旅游产业将呈现七大发展趋势:


一.旅游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7.4%,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互联网”,全产业链渗透




  去年9月,“旅游+互联网”大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会上,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联盟发布了《促进“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常州共识》。大会还提出,未来5年,中国“旅游+互联网”有望创造“3个1万亿红利”:我国旅游业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未来5年将创造1万亿元的需求红利;我国在线旅游交易未来5年将创造1万亿元的市场红利;“旅游+互联网”未来5年所催生的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将创造1万亿元的增值红利。


  国家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出台,正在破解旅游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配置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土地、资金、体制、机制、组织、技术、人力资源、品牌等。



  同时,引导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农业、教育、医疗、金融业互相促进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产品供给,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热门“小情怀”项目使精品乡村游和非标准住宿走俏。



  因此,未来十年,旅游资本要注重“情怀”打造,旅游产品供给将在新业态、新体验、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强化。不论项目投资的大小,都应更加重视情怀投入。


五.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建设,建景点、景区、饭店和宾馆,这是一种“景点旅游”的发展模式。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明显加强,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旅游的发展需要,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


  所谓“全域旅游”,简单说就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最终实现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当前国际、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六.全球化趋势明显



  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要想成为旅游强国,还需要提升本国的供给能力,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515战略”,推进旅游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实现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决定性时期。



  未来十年,将有更多的国际品牌加快中国布局,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将加快,中国旅游产业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为此,中国旅游企业要主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中间的一环,从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资源掌控,争夺国际分工话语权。


七.旅游双创大有可为



  一项调查显示,从全球范围看,69%的游客将在2016年计划新的旅程,各个年龄层的游客都在寻求新的旅游体验。未来十年,随着旅游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国民将对新型的旅游方式产生兴趣,比如游轮、房车、背包旅行、探险旅行等。这类新型的旅游需求也将在未来十年内催生旅游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双创”必将激发旅游市场新的活力。


八.未来的旅行与科技有关



  科技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人们在惯常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异地的旅行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什么的似乎都已经过时了,现在不带上IP、VR,似乎都不好意思谈旅游的趋势。不可否认,知识产权、虚拟现实,还有太空技术,必然会影响旅游消费和市场创新。但是,无论网上说得如何热闹,总是要回到现实中,总要到了目的地亲身感知才好。



  未来的旅行当然与市场主体的商业创新有关,可是市场主体却从来不是旅游与旅行,甚至也不是旅游供给的全部。无论是旅游目的地的资源体系、旅游客源地的服务体系,还是旅行中转交通体系,从来都不只是私营部门或者说商业机构供给的。事实上,绝大部分可以用来发展旅游的资源都源于自然馈赠、历史馈赠,而在大众化和散客化的旅行时代,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更是愈发显得重要。因此,对未来旅行的思考,特别需要宏观的时空观。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也别忙于细分和定位,大众旅游的初级阶段就像人生的青少年时代,孕育着无限创新的可能,等到众神归位,看似有了理想的秩序,有了高端、定制和个性旅行,实则可能是以丧失创新为代价的。


九.年轻人正在改变旅游的世界




  可是未来的旅行者和业者不仅有年轻人,还有中年人、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不仅有面向散客市场的休闲、度假和商务旅行产品,还有面向团队市场的观光旅游产品;不仅有掌握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专业能力的先锋群体,还有坚守传统、致敬经典的“工匠精神”。总之,在不否认未来属于年轻人的同时,更要看到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又处于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分析现状、还是研判趋势,都绝不可以轻易下那些看上去似乎很带劲儿的简单结论,更不可以指望开几次会议、做几场报告、发几个文件就可以把旅行产业和旅游事业导向可持续的未来。



  智库戴斌从消费主体、市场主体和行政主体在旅游发展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出发,聊聊旅行的未来。只是简单地破个题,真要系统展开,那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二十年计划的事情了。


  未来的旅行只与国民权利、生活品质和个人的幸福感有关。到目前为止,旅游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已经得到全面而深入的阐释,无论是入境旅游的创汇、国内旅游的GDP,还有税收、就业和消除贫困等指标,无不指向“效用”和“功能”。可是,旅游仅仅是“工具”吗?哪怕是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为“工具”意义上的旅游做了多么有力的背书,我们都无法回避“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句经典追问。由此出发,对未来旅行的思考需要回到权利或者说“人”本身上来。



  后大众旅游的旅行,仅应与民众生活品质和个人幸福感有关。国民与旅游的关系,从一无所知到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再到旅游活动的广泛参与者,有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为什么会有爆发式的增长,是因为过去压抑的太久了;为什么会有排浪式的消费,是因为旅游还是一个国家主导,追求外显效应的集体性需求;为什么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结构偏重于景点和购物,是因为非常态生活的动机居于旅行动机的主导地位。到了后大众旅游时代,旅行者将会听从内心的召唤,从生活品质提升和幸福感提升的角度去体验目的地的生活场景。


十.未来的旅行指向市场主体的自由竞争



  相对于消费需求的无限性,可以形成有效供给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资源在不同产业、不同业态、不同空间和时间内得到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体系里,以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能力为支撑的商业机构又是最有效率的市场主体。回到旅游和旅行的现实中来,随着旅游休闲需求日渐成为国民大众不可逆转的日常生活选项,旅游消费主体已经完全成型。经过入境旅游时期的“政府主导、适度超前”和国民旅游时期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得到了空间提升,应该说旅游行政主体的建构、改革与创新力度明显加速了。相对而言,旅游市场主体的建设最多处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状态。尽管包括万达集团在内的旅游二十强企业的总营业额去年已经接近8000亿人民币,尽管旅游住宿和旅行服务的创业创新方兴未艾,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相当多的垄断性资源和资产存量还控制在政府背景的企业手中,不能不看到“士农工商,商为末流”的观念还在如影随形地影响着市场主体,特别是社会资本主导的市场。



  等到中产阶层真正成为旅游消费主体的中坚力量,等到旅游行政主体真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供给者和环境优化者,等到旅游市场主体真正成为竞争导向的商业机构,我们才可以说,未来的旅行是有效率的,国民的旅行福祉是有保障的。


  未来的旅行指向社会资源的开放和目的地生活空间的主客共享。哪怕更多的旅游市场主体,也不可能是供给的全部,或者说也不可能实现全部的旅游供给。当旅游和旅行无时无刻地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游客无所不在地融入城乡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旅游资源和非旅游资源、旅游市场主体和非旅游市场主体的边界开始消失了,或者说开放了。所有为了人的旅行和异地生活服务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当然也包括商业资源都可以纳入到旅游的范畴来思考,反之,所有今天讨论的旅游以及为旅游服务的问题,都可以生活的名义扩展为社会广泛参与的显话题。相信会有那么一天,旅游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们,却很少会频繁地开会讨论它们。



  今天的中国正在迎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一方面是中产阶层以上的市民乘坐飞机、邮轮、高铁或者自驾车,尽享世界各地的自由行和异地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居民、贫困人口、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甚至还没有享受过一次观光旅游。如果说旅游是国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的话,那么,保障这部分人群的旅游权利就是政府从现在开始谋划和稳步有序实施的重要议题。至于那些有意愿、也有时间和经济条件的人群的旅行需求,无论是多么高端,自有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去满足。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的“十三五”时期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旅游政策利好诸多,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方式及途径多元,机遇颇多。但同时,非旅资本的涌入以及现有旅业资本的雄厚,亦将加剧行业竞争,新一轮优胜劣汰将继续上演。而当百花争鸣、群雄割据后,多足鼎立的旅游“大时代”终将在未来十年到来。


智库招贤纳士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在北京长安街复兴路48号大楼,创建了一个专业级的百人演播室,作为OK智库跨界论坛的影视录制主场。因论坛数量规模剧增,为提高论坛质量水平,。在此,我们希望您以本文为剧本,创办智库美丽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论坛和相关主题的研讨会,我们智库期待您的加盟。

招聘热线:15010196927、010-68219997转8045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