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改造 | 石库门的最后记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整个夏天都在忙这个小房子,15平米低采光低预算。全弄堂的底楼居民几乎都过着大门敞开,24小时室内开灯的日子。施工的50天,几乎是在全弄堂阿姨爷叔的众目睽睽下进行,每天都有邻居过来问“十万个为什么”。收尾阶段,一天一个样,邻居的兴奋度也越来越高......这个赞,那个看勿懂,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噢,还能变成这样啊……”甚至还有人问我,你是电视里那个《梦想改造家》吗?哈哈,我是《梦想改造家》......的粉丝。

一档有情怀的电视节目,能让感动从节目中延续到生活里,它告诉我们设计对于改变生活的重要性,它让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心中燃起希望,它激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大设计师参与公益的热情,它也鼓励了象我这样的小设计师将所学所用尽我所能地帮助到最最普通的大众。

隔壁阿姨激动地说:“原来我们的破房子可以装得这么好,你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她说这话时的认真眼神深深感动了我。


石库门是上海民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中西合璧的门头及建筑外观很西洋,但又保留了天井、客堂、雕花等很中式的元素。大多数石库门在建造初始时是独门独户,和现在的联排别墅一个意思,居住者多为高级职员及工商业者。然而,作为一个拥有弄堂童年记忆的七零后,我们这代人所亲见的石库门已经是一幢房子里面挤住了几户人家的拥趸状态——东厢房阿婆、西厢房爷叔、二楼前间伯伯、亭子间阿姨,听上去亲似一家,其实是本互不相干的。 

北京路上有条气派的弄堂,建于1931年,曾经拥有七十多幢英式外观的红砖两层石库门。经过历史的变迁,每一幢房子都被拆分,大多分配给了“住房困难户”,我的小阿姨和姨父分得底楼一间小小的15平米昏暗小屋,这可是当年工人阶级的巨大福利。

房子太小,姨父就自己动手搭了阁楼,先搭了半边,后来孩子长大,空间需求越来越多,就把另外半边挑空部分也搭了起来;再后来,请物业排了污水管,终于用上了抽水马桶,告别了解个手都要穿戴整齐穿过北京路到对面弄堂里的公用厕所去解决的时代;最后,请煤气公司把煤气管从十米开外的共用厨房接到了自己家门口,装上了燃气热水器,意味着——能在家里洗澡了!那个年代,对居住的要求就只是功能性的,每一次变动都觉得是翻天覆地的巨变,是的,人们的生存空间被释放、隐私和尊严得到保证,是多么重要啊!至于动线啊,风格啊,色彩啊,用材啊,软装搭配啊,都来不及考虑,因此房子虽能住,但缺乏舒适度和美感。

大约是世纪交替的那些年,传来了动迁的消息,七十多幢石库门拆得只剩下沿北京路的第一排,其余的统统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几幢风格难言的公寓,多少迁走的居民回来看到这情景都是一声叹息。

小阿姨的房子就在第一排,没有轮到动迁,幸运的是,前面的房子整体南移了很多,原先她们的房子虽然朝南,但是没有一丝阳光,两米开外便是前面房子的后门,现在前面空出来了,弄堂变宽很多。但是对面相熟的邻居都迁走了,每天下班回来烧晚饭时噶三胡的热闹场面再也不见了,小阿姨觉得没劲,生活空落落的。石库门的共用厨房是阿姨妈妈们的才艺竞技场,小阿姨是厨房偶像,因为她烧得一手好菜!她自创烹饪法,隔壁阿姨们都是她的粉丝,每次小阿姨烧个新菜,她们都啧啧称赞,很认真请教做法,第二天必效仿试做。小阿姨要是干煎个带鱼,会从弄底香到弄口,从厨房出来端进房间的十几米路总是要被试吃群众吃掉小半盆。“那时的邻里关系真的是好呀!”小阿姨说这话时眼里依然闪烁着光芒。

小阿姨一家三口在这15平米小空间里挤了多年,随着相熟的邻居纷纷搬走,她自己也终于梦想成真住进了浦东的大房子,于是这小屋就闲置下来,先后出租过几次,每次都是“一塌糊涂”,也难怪,房子本身就已经旧旧的,住的人又怎会把它当家一样爱护?

 

 今年暑假,小阿姨和姨父商量着把北京路的房子弄弄干净,想租个好人家。我跟他们说,光弄干净是不够的,空间要重新布局才好,但是,当他们听到我说阁楼要重搭,要有挑空,要错落有致,楼梯要放缓角度……头就大了。最后,我只得妥协——在阁楼和楼梯不动的大原则下,做其他改动。

这房子的拆旧很象考古,工人师傅把原先的墙皮都铲掉,那些当年用稻草烂泥和石灰砌起来的砖墙全部露出来,老砖有的还有刻字,应该不是什么文物,据说是当时砖厂生产时刻的商标和批次。看着这些老砖,仿佛掉进了时光隧道,我突然就很有把它们统统露出来的冲动,但想想要说服小阿姨和姨父这对中年夫妇,貌似有点难度。没想到他们都蛮时髦的,说,好呀,老青砖是石库门的代表性物件,你看怎么好看就怎么来,只要解决阁楼的安全性问题,还有底楼潮湿的问题,其他的都听你的。我实在太激动了呀,于是就按照我对石库门的理解和对现代人生活舒适性的要求来设计这套房子。 

首先是加固阁楼。原本的阁楼是姨父分两次用木料搭建的,有两公分的高低差,主樑的入墙深度不到三公分,樑与樑之间的间距太大楼板太薄,危险程度五颗星。在樑、楼板和楼梯都不动的情况下,我只能增加钢结构支撑,相当于在底楼重新搭个钢结构框架,把整个阁楼撑住。另外,我把卫生间的墙体移动到西面第二根樑下面,用墙体支撑楼梯洞口最缺乏依靠的那根樑。

然后做了地面加强防水,我选用了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用火烧的方式(热熔施工法)铺满整个地面,并上翻至墙面20公分,把所有墙角都整体包裹,有效防止底楼潮湿渗水的问题,也比一般的防水材料更保温一些。因为预算有限,没有再铺设挤塑板和地暖,稍微有点遗憾。

这两大心病解决之后,我开始了重新规划空间的动作。房型特别简单,是个4米*3.7米的长方形。原来的格局就是画了个田字格,左下格是进门,有个水槽,以前小阿姨把这里作为小厨房;左上格是卫生间;右边两格是客厅和餐厅(2米*3.7米)很狭窄。我的思路是把空间都打通,除了马桶和淋浴需要私密,在满足卫生间最小进深的地方砌了一堵墙之外,其他都敞开,把卫生间里的台盆功能放到客厅里来,成为共用空间;新增功能齐全的厨房,包括洗衣机统统移到朝南的窗口;进门的地方作玄关,增加大容量的鞋柜。这样一来,看上去这个空间就不堵得慌了,每一个功能区都合并了共用空间,达到利用率最大化。

基本布局完成后,我的重点落在了把光线引进屋子以及扩大视觉效果上。这条弄堂底楼居民几户家家户户都大门敞开,室内24小时开灯。我做了几件事情,成功把阳光引入室内,并让屋子看起来显得大很多。第一件是把破旧不堪的阳光板雨棚换成全透明的软玻璃,软玻璃很便宜,又有弹性不容易变脆,冲洗清洁也方便,下雨时也不会有讨厌的滴答声。第二件事情是换了木门,原本实木门非常厚重,完全不透光,我换成了透明玻璃铝合金格子门,里面拉纱帘解决隐私问题,外面装人体感应灯和报警装置解决防盗问题,屋子亮度一下子提高50%以上。第三件事情是把顶和墙体刷成白色,提高屋内光线的反射率。第四件事情是在进门玄关处用大面积的镜子门,把大门外的光和景都反射引入到屋内。第五件事情是客厅选用了时髦的灰色地板砖,并采用45度斜铺的方法,使得客厅看上去温暖而宽敞。这样一来,白天是完全不需要开灯的,甚至太阳光可以直撒进客厅,这是质的改变。

客厅上到阁楼的楼梯因为洞口的关系没办法变缓坡度,刷了个很跳的颜色更美观之外,还为了增强安全性,设计了扶手——自制的水管扶手搭配黑板漆电视墙以及楼梯处的老青砖墙面,有一种酷酷的穿越感。

墙上两幅绿色几何图形的装饰画其实是“视力保健图”,复古而戏谑地存在于这个新旧交替的空间,实用而且充满趣味。

 

阁楼的墙面和顶面都用了最原始的处理方式,保留了一整面墙的青砖和整个水泥毛坯顶面,并把原先用石膏板加厚的老木樑“挖出来”还原本色,在木樑上挂上纱帘,用软隔断的方式分割卧室和书房。有好多邻居上来参观看不懂,说,这算弄好啦?不粉刷吗?姨父跟她们开玩笑,弄好了呀,这样省钞票呀。

阁楼的布局宗旨是舒适好用,并且尽量少增加阁楼的负荷,所以我坚决阻止了再铺一层复合地板的想法。原先的楼板比较薄,但都是老松木的,重新打磨一下,上一层木油,非常有质感,即经济环保又不增重。我建议小阿姨扔掉所有家具大件,包括床和五斗柜,只留下床头柜和小茶几。床垫直接摆地上,拆下的老木门刷成古铜色做成了床头板,省钱的同时也保留一些原来房子的记忆。在楼梯洞口齐平的地方做了大衣柜固定在墙体上,没有完全受力于阁楼楼板,并用酒红色纱帘代替柜体门,减轻重量之外也让卧室保持柔性温和。

我还保留了原始的水泥门框和门槛石,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的金属构件,可惜的是瓦工在铺设厨房墙砖收边的时候没有在意,把水泥糊到了原本暗红色的门框上,最后,我只得把门框刷白,无法完全保留只能保留个形态。

厨房的窗子我是一开始就关照好工人的——必须完全保留,包括斑驳的油漆和金属件留下的洞眼,复古绿是驳样做旧都学不象的,这可是满满的历史感啊!众多邻居表示不解,说,这么旧的东西干嘛不弄掉?小阿姨和姨父说,这能让我们想得起来房子原来的样子,我听了,有点感动。

 

厨房采用一字型布局,隐藏式抽拉油烟机既美观又实用。老门板改造的木台面,纹理超自然,岁月感感人。

洗衣机上方有一块抽拉板,可以作为烫衣板,也可以是烹饪操作台,还可以做餐桌。旋转式吧台可以是厨房操作时台面的补充,可以是进门的隔断,可以是两人对饮的吧台,也可以是早餐桌。当它旋转90度转到大门处,又可以和大门外的户外桌椅形成连通,三两好友喝个小酒聊个小天,不能更惬意。餐桌、吧台、户外桌子都采用了统一的高度,这样只需要配两个吧凳,就能满足日常各种不同的需要了。


 隆重介绍一下户外桌椅。原先,户外的墙上是一个木框子,里面是燃气热水器,旁边有个多年前砖砌的小棚子,里面装满舍不得扔的垃圾。

我就在原先的基础上,把木框子设计成顶天立地的样子,外面用彩色老地板装饰,分成四个柜体空间,上层大的空间安置热水器,中间有个小空间置物,下层两格空间,分别设计了隐藏式桌椅,平时看上去就象个木饰面墙,翻开折叠桌腿,就成了愉快的户外空间,可以喝酒聊天,也可以孵太阳、剥毛豆、织绒线,还原弄堂生活。至于砖砌的小棚子,我把它顶部降低,改成花坛,里面粉刷一新,可以放置扫帚簸箕等生活必需品。


就这样,原先晦暗的15平米小屋变成了有格调的宜居空间,我建议小阿姨不要到现场看装修过程,等到最后让她看成品,她看了连声说:“哦哟,想勿到想勿到,可以弄了噶嗲。嗲得来,我想自己住,舍不得出租了呢!”过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租给了一个来自北方的白领女孩,就因为她的一句“我真喜欢这么有腔调的房子。”


这些年,成片成片消失的石库门里弄,带走了我们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和我们这辈人的童年记忆,也带走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印记。我们已经失去了大中里、东斯文里、慎余里、余庆里、积善里、公和里……不胜枚举!我们终有一日,再也看不到弄堂里升起的袅袅炊烟、再也听不到张家姆妈李家阿婆的亲切称呼、再也闻不到老上海最最烟火气的市井味道。但这条弄堂口的门头用大写加粗的黑体字工整严肃地告诉我们——即使拆得只剩一排,但,我还在! 


我的力量很微薄,但是我尽力地想通过改造这个小房子来表达我对石库门的敬意和爱意,也希望原住民能有所借鉴,不要把环境的逼仄灰暗带进他们的人生,更希望住进这屋子的新上海人能对上海这座城产生好感——我爱上海,希望你也是。


写于2016.9.18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