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达人】“80后”小伙儿以刀代笔 传承非遗雕漆技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日报京郊”可以订阅哦

 

达人

 

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瓦井村的北京姚漆匠雕漆艺术中心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金龙正在制作一件工序极其复杂的雕漆作品。

 

Δ姚金龙全神贯注地制作雕漆圆盘。

 

在姚金龙的工作台上,摆放着拉、起、铲、片、钩等上百把工具。姚金龙手持一把铲刀,用手指顶着刀头,在漆雕上行云流水般地游走,线条流畅、深浅适中。19年的功底,让他手到心到,信手拈来。

 

Δ姚金龙用来制作雕漆的部分工具。

 

36岁的姚金龙出生在瓦井村的一个农村家庭。因从小热爱美术的他,考入了北京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专门学习雕漆技艺。1999年,年仅18岁的姚金龙进入北京雕漆厂实习,从一名小学徒做起。雕漆作品是“无处无艺”,就连空白处也都要刻出严密规整的“锦地”,一个基本方锦,就需刻上4向32刀。那段日子虽然苦,却给他的雕漆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Δ雕刻前,先磨刀。

 

在一同进厂实习的38个人中,每次考核,无论是速度还是雕工,姚金龙都名列前茅。厂里安排他在车间轮岗,跟随多位名师学习雕漆的每一道工序。他也掌握了雕漆整个流程的技艺,成为了一名雕漆全能型人才。

 

Δ每一刀都要精雕细刻。一刀走偏,很难补救。

 

“2000年,北京雕漆厂解体。为了生存,我做过买卖,当过司机,换了不少工作,但心里始终放不下雕漆这门手艺。”知道昌平的雕漆艺人杜忠召集他时,姚金龙激动得一夜没睡好,半夜爬起来翻出珍藏许久的刻刀,重新练习起来。“很多人说技艺放下了就手生了,但我经历过这次沉淀,反而心态变得更加平稳,一心扑在了雕漆上。”那段日子里,姚金龙帮助雕漆大师完成作品,曾参与台湾中台禅寺目前世界最高的雕漆作品《剔红梅瓶》的创作,还协助殷秀云大师制作了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一幅6平方米的挂屏,他边做边学,雕漆技艺日渐精湛。

 

Δ姚金龙在为雕漆瓶做最后的修整。

 

姚金龙说,漆雕工作非常辛苦,对眼力、体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件雕漆艺术品一般要刷上厚度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1毫米厚的漆就要刷17遍,为了保证久经岁月不开裂,每一遍刷上去的漆都只能在室内自然阴干,不能烘干或晒干。天气好的时候,一天最多只能刷3遍漆,刷15毫米厚的漆需要近百天时间。在寒冷的冬天,由于漆雕工艺流程中,需多次进行水磨操作,他也只能光着双手在流动的水下边冲洗边用砂纸打磨,那种刺骨的寒冷他可谓深有体会。

 

Δ北京姚漆匠雕漆艺术中心展厅。

 

从制胎、退火、烧蓝、做里、入印光漆,到画图、雕刻、打磨、抛光,一块不大的雕漆圆盘,需要十余道工序,加之自然风干的时间,完成一件作品要花费近半年时间。“如此繁重的工序,很多人都没能坚持下来。与我同时期进厂的漆匠,大多早早地改行了,只有一两人坚持了下来。”姚金龙逐渐意识到雕漆技艺传承的重要性。2009年,他回到家乡,召集起6名漆匠,成立了北京姚漆匠雕漆艺术中心,给雕漆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Δ琳琅满目的雕漆挂件。

 

在姚金龙的雕漆艺术中心里,印房、工作室、展厅一应俱全。2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摆放着上百件雕漆瓶、盘、立体摆件和挂件。“我带着这些作品参加过龙门庙会、文化产业创意市集和民族文化展,还带着这门技艺走进了校园,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雕漆。”姚金龙说。

 

Δ姚金龙制作的雕漆作品。

 

在传承雕漆技艺的过程中,姚金龙结识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手艺人,很多人都苦于没有一个像样的地方用来展示和宣传。于是,他决定把大家集合起来,抱团发展。现在,这个小小的作坊,已经成了大家的“家”,他们工作在一起,探讨在一起,一起坚守着这份执着,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摄影:褚英硕  流程编辑:赵晨蕊

 

日报京郊

微信号:rbjingjiao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