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终于有新片说出,被房价逼疯的中国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房子会吃人。


Sir说的不是凶宅,是一种更可怕的东西——房价。


正在召开的,房价再次成为民生热议的话题。


随手一搜,新闻比比皆是。



巧合的是,前不久,也有一部关于“房子”的纪录片引爆香港。


但内地目前在豆瓣标记看过的,仅35人。



是时候安利它,因为它说的不是别人,它提到的种种现实,不是正在,就是将在我们身上一一应验。


这是一档TVB买房真人秀。


幕后编导岑应,以炮制高热度真人秀著称。


几年前的《盛女爱作战》《求爱大作战》《没女大翻身》均出自她手,大胆劲爆的嘉宾言论、极具争议的价值对撞,岑应的每次“放炮”,几乎都能百发百中切中民生痛点。



相比之下,堪称“买房大作战”的《有楼万事足》,已算画风平实,绝大多数个案能在我们身边找到对应。


但,这也正是它的恐怖之处。


开篇的旁白就“耸人听闻”:


香港楼价就一个字:癫。

楼价有多癫,人性就有多疯狂。



数目触目惊心。


据统计,寸土寸金的香港,部分低收入人士所住的㓥房,人均面积为50平方英尺(约合4.46平方米);而猪圈每头猪约有50-80平方英尺约合4.46-7.43平方米空间。人,还真不如一头猪住得宽敞。


这种头皮发麻的紧张感,已作用到几乎每个香港人身上。


来看看打头炮的Seasun(邓湤鉮)。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拜房女”,她的择偶门槛直白而粗暴——没房别白撞(撞骗)


她毫不掩饰对房子的渴望,甚至因此编造出一套理论——


有房子才有高潮,有高潮才容易受孕,女士在一个安稳环境中繁衍后代,很理所当然。


就像……人类的祖先猴子,公猴负责抢地盘,母猴则挑选条件好的公猴繁衍下一代。



对她而言,房子就是交配刚需。


而获得房子的方法,就是靠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Seasun这样可供“售卖”的资本,对更多普通人来说,买房,只能靠自己。


比如“50元哥”Chris。



50元(约42元人民币),是这位哥每天给自己生活费的最大额度,近十年来,哪怕通货膨胀,都没给自己涨过一分钱——


而你要知道,今天,一个工薪阶层在香港搭地铁上下班,来回车费都可能20元以上。


为此,50元哥给自己定下的戒律是,绝不外餐、绝不应酬、绝不付费娱乐。


他唯一的外出活动,就是回母校运动,运动完,还得借用公共浴室洗澡——这能给家里省不少水费。


手机至今仍是2G。


一山还有一山高,论“省钱”,90后小文员Macy更牛。



她被称“105%姐”,即,假如她每月工资是100块,她每月存入买房小金库的钱,就有105块。


怎么做到?


盘剥身边人。


Macy在家全靠啃老,吃喝拉撒,不给一分家用。


出外就是傍人,看电影下馆子,都刷男朋友卡。


这样每月工资一分不动,还能通过炒股理财,获得多5%的盈余。


对于“50元哥”和“105%姐”来说,房子就是尊严的刚需。


而获得房子的方法,就是靠


当然,也有人是这场浪潮中的胜利者。


比如“致富哥”Paul。


03年非典,香港楼市大跌,当时还打着一份普通工的“致富哥”看到机会,不顾身边所有反对声音,拿着全副身家40万杀入楼市。


之后不停利用杠杆,贷款买房,押房贷更多款,买更多房,再贷更多款……


从一套到十套。


如今“致富哥”过着每天睡到自然醒,没事出海垂钓的准富豪生活,身边朋友谈起,个个奉为“人间精品”。



显然,对Paul,房子就是致富的刚需。


而获得房子的方法,就是靠


不难看出,在今天,买房,已成为绝大多数香港人的终身大事,甚至说终身信仰,也不为过。


香港人甚至因此衍生出一个多义词,“上车”。


香港的楼价就像一趟列车……

开往遥远的终点站:数字极限。

有车票的人坐在舒适而安宁的列车上,

看着外面那些撞得头破血流、奔跑着努力赶上车的人。



他说的对又不对。


对的是,在车外奔跑的人撞得头破血流,不对的是,上车的人不一定就舒适而安宁。


如《有楼万事足》Sir刚举例的那四位。


除了拜金女Seasun还在“求”的异样眼光中苦等,其他三人,都已顺利拿下自己梦寐以求的房产。


原本打算省10年的“50元哥”只省了八年。


但这八年,也正是他最朝气蓬勃的八年,他却把自己活成一个出世的高僧,没朋友,没对象。


终于可以处女朋友了,对对方要求是,爱宅、爱走路、爱存优惠券……


你看,“省钱(穷)”的习惯已覆盖他生活所有角落。


“105%姐”也终于在工作三年后,存下她第一套房子的首付。


三年来,她从没补贴家里一分钱。


抚养她的单亲妈妈,被节目组问起时,眼神躲闪,强笑吐槽:“不是很开心。”


你说她工作也不给家用,这么自私



即使是“致富哥”,坐拥10套房产,(也许)财务自由,但此人言谈举止,已进化成一个纯粹而冷血的达尔文主义者。


不买楼就是笨蛋。

你不买房更好,要不我的房子租给谁?



犹如成功学般,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娴熟地收割别人的诗与远方,告诉你美好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买房。


在Sir看来,不论拜金姐、省钱哥、还是致富兄,本质上,都是一种人。


他们匍匐在一条名为房产的小道上,一路洒下悲壮的狗血,为房子遍体鳞伤,却又寄望于用更多、更大的房子,去修复它。


,在《香港逐渐消亡的“狮子山精神”》所说——


金融化的新自由主义,已经不是靠线性累积财富的狮子山精神来维持,而是“葡京精神(赌博精神)”。


有人形容这档节目是“每集介绍一个扑街”。


在Sir看来,这种说法既有讽刺、辱骂,同时,也不乏感同身受的自怜和自嘲。


这种自怜和自嘲,当然也包括我们。


这几天,《知乎》有条热帖,叫,《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



题主写道——


为了离公司近一些住在城里,十几平小次卧2300一个月,感觉压力太大。题主只是个普通码农,去年小硕毕业,到手一万出头……


另外原来工作单位的同事,好多一工作父母就拿出百万付了首付,我没有觉得不平等,只是觉得她们的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最后也就是在北京砸下一套二手房,真的有时会觉得这个国家是不是到了某种畸形的边缘状态了,真的值吗?


在下面留言回复的,不乏名校、名企出身,这些一般概念里的精英,同样为今天中国超一线城市的房价竭尽全力,甚至为此离开。


再次强调,Sir无意宣扬,也不相信“房子改变命运”的论调。


在Sir看来,一个人的刚需,更应该来自自我认定和自我实现,把命运绑在一套房子上,既看轻自己,更是一种玫瑰色的臆想


就好像恋人口中的,拥有你等于拥有全世界一样浪漫而不可靠。


于Sir身边的例子而言,不论有没有买房、买多大房,在30多岁的年龄,都有一样的挣扎与迷茫。


本身《有楼万事足》这个名字,就愚蠢而挑衅


但Sir仍愿意安利的原因是,它确实真切地打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痛点。


在Sir看来,书写的不是买房的众生相,而是房子如何把一代人精神世界一点点蚕食的时代曲。


当一套房子能决定你的婚嫁,决定你上一代的养老,决定你下一代的教育,恐怕很少有人能潇洒地跳出来说,都是狗屁。


再狠一点说,这就是个被房子诅咒的国度。


以至于为了一套房子,我们能理所当然地变卖我们的自由和理想。


全民买房的背后,映射的,恰恰是我们那被房子阉割后,旺盛而空虚的心火。


就好像杨德昌在《独立时代》说的:“钱是投资,情也是投资。比如说友情,友情就是一种长期投资,就像是集邮买股,就像是储蓄。亲情,亲情就是祖产。你知道文化事业像什么吗?所有这些高风险、高效率的投资,就像是爱情。”


是啊,如果一切都是投资。


那现在最安全、最高效的投资,不就是房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来毒舌电影APP,点击右上角“搜索”,输入“有楼万事足”。(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APP)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