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职业的天花板在哪里:美国旅行思考 by DW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刚刚结束了蜜月旅行,回到了工作中。旅行包含了两部分行程:美国段和秘鲁段。相比于独特的南美旅程,我对美国段的旅行并没有抱什么期待,因为正如我同事所说的:“纽约不过是北京的海外版,难道你喜欢去北京旅游吗?”果然,我的确觉得纽约不怎么有趣,但是在美国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一些朋友,还是有很多启发。尤其是关于职业发展的讨论,着实令人深省。


我在美国遇到的大部分同学,尤其是男同学,都反复提到了工作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和“玻璃天花板”的存在。同学们的工作其实都很不错,大家已经记不清每个同学到底在哪家大银行上班,只能都用“某行”代替。然而目之所及,年长些的中国人在职业上的发展前景却不尽如人意,这也令大家颇为担忧。“玻璃天花板”的问题究竟在于什么呢?


我在从美国回来的飞机上遇到了一位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姐姐。她笑言自己在工作中正卡在玻璃天花板上。但是针对为什么会出现“玻璃天花板”,姐姐却并不认为歧视是主要原因。她指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点是文化差异。因为客户是白人、老板也是白人,他们很难对亚裔的水平和能力进行理解和区分,也在沟通上存在差异。某种意义上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说话的言外之意。因此公司还是更倾向于提拔他们熟悉的人群。但另一方面来说,她觉得我国人民过于执迷于技术的提高,从上学起就没有很好地培养技术之外的能力。而对高层领导而言,技术在工作中远没有管理和沟通能力重要,中年时华人在整体能力上反而处于了劣势,也就难以被提拔了。


我觉得姐姐的看法很有价值。其实我觉得在国外工作只是激化了“职业天花板”这一问题,在国内工作,难道就能一帆风顺吗?如果所有人都能顺利升迁,那何来“中年危机”这一说。事实上,除了文化问题,我觉得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则是基层员工和老板的工作内容差异。


我前一段时间向我做咨询的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咨询行业,基层员工的工作内容是完成咨询项目,包括分析问题、画PPT等。但对于咨询行业的合伙人而言,主要的工作是销售,俗称拉项目。合伙人和基层员工的工作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合伙人又是由优秀的员工晋升而来,这会不会导致一个人到了合伙人的位置才发现自己做不了合伙人的工作?朋友表示的确存在这种可能,但是每行每业都有这样的问题。


事实上,的确在大多数行业,老板和员工的工作都不一样。通过观察,我发现老板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外的老板,主要承担的是销售和宣传的工作,这既需要对产品的深刻理解,也需要很强的沟通技巧。另一种则是对内的老板,主要承担的是产品和管理的工作,这需要对行业大方向和战略有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团队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同时能组织和管理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当然很多时候,老板需要同时承担第一种和第二种工作,这样的要求就更高了。


不幸的是,上面两种老板的工作内容,似乎都和基层员工的工作差的比较远,至少我没有感受到一丝“写代码”的痕迹。因此技术人员往往在转变成管理人员的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挑战。我经常看到技术出身的领导处于特别焦虑而缺乏自我认同的状态中。就像一位技术大哥在绝望中的抱怨:“我以为我是来写代码的,结果现在我在给5个人写绩效评估的表格,他们还都不认同我的评价,我现在都在做什么?”


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发现之前的教育让我们都太注重技术的积累,大家都非常关心学会了什么,却没有那么关心做事的方式。这可能是因为技术之类的工作很像上学时的考试,只要学会了就是好的。而非技术的技能却感觉虚无缥缈,并不像是实在的本领。对于技术领域的工作人员来说,学着组织一个团队或是研究如何给客户写邮件,简直就像是奇技淫巧了。于是我不断听到工程师和其他技术行业的工作人员说:“我希望先提高技术,技术才是立身之本,暂时我还不想考虑技术之外的工作如管理岗位,我不想浪费我的时间和人沟通。”


对于这个问题,我发明了一套有效的理论,叫做:“为了实现技术上的更大提高,一个人必须承担管理工作。因为重大的技术项目都非常复杂,是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必须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在技术上实现更大的进步。难道一个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让火箭上天吗?”这段话十分有说服力,我甚至用这段话说服了我自己。后来凡是有朋友和我提出技术人员不想做管理工作的问题,我都把上面的理由重复一遍,大家普遍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接受了新的安排。


但现在我觉得,技术之外的能力本身就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能解决越来越宏伟的问题。既然问题越来越宏伟,那么参与的人员就会越来越多,决策也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优秀的大局观。单纯靠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我一直觉得工作前几年的进步相对简单,只要积极进取,学习能力足够,快速掌握工作技能,便能获得职业生涯早期的成功。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策略渐渐失效了,技术固然要继续深入,但如果不能在其他方面有所突破,碰到天花板也在所难免了。


回到“玻璃天花板”的问题,我觉得除了文化方面的适应问题,同学们经常遇到的还有职业路径的固化问题。我出国之后,惊讶地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在做编程和其他技术相关的工作,连我以为偏好文科的同学都去搞计算机了。我想了想,如果我也出国读书了,那么很有可能我现在也在做一个偏技术的工作,因为中国人的确还是在技术领域更容易获得承认,找工作也更容易。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于,和外国人沟通太难,而相比之下提高技术太轻松,于是大家都更愿意努力提高技术,而不愿意花时间培养沟通、社交和管理能力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到了中年之时,自然会领导力不足,也就卡在职业的天花板上了。


我曾近距离见过几位在海外获得了成功的华人,他们给我留下的普遍印象就是在社交和沟通上非常非常的努力。人们经常觉得技术需要学习,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靠天赋,有些人天生就会说话,就会和人交流,其实并非如此。我在大学时发现就连说话都是一种“大力出奇迹”的技能,只要练习说话的时间足够长,刚上学时说话磕磕巴巴的同学最终都能口若悬河。其实如果想清楚了障碍是什么,也许克服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