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七月与安生》:浪来浪去,究竟翻不过这片人海!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与原著里的结局并不相同,电影版《七月与安生》的结局是七月产后由于大出血去世了,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27岁,像一朵鲜花刚刚绽放却迅速枯萎,甚至都没有见到真正的阳光。


而安生则独自一人养育着七月的孩子,她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叛逆的少女,天不怕地不怕,渴求着生命的未知与世界的边界。




她卸下了浓妆,拉直了爆炸头,花里胡哨的奇装异服被常规稳重的职业装所取代。平和安稳地活成了七月的样子。

 


13岁的安生说,一辈子太长,活到27岁就够了。


在电影里,27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简直就像冥冥之中的一个咒语,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分割开来。


27岁之前,我们是七月;27岁之后,我们却渐渐变成了安生。


但奇怪的是,电影中却将两种结局互换了——想要变成安生的七月离世,而安生今后的人生却活成了七月的模样。

 


七月,安分守己,懂事乖巧,成绩优异。是一个好学生,乖女儿。大学毕业后就在家乡的银行工作,生活稳定。从未经历过大风大浪。性格也是温柔和顺。


安生,父亲去世,母亲也很少关心她。这样特殊的家庭造就她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经历丰富,生活坎坷。是个坏孩子,野孩子。早早地出来闯荡世界。


七月与安生,她们俩不论是家庭情况,还是性格特征,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两个人。似乎怎么也无法成为朋友。


可这两位姑娘却从13岁开始,就变成了知己。




她们无话不谈,亲密无间——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洗澡、一起看胸、一起分享秘密……共同享受着懵懂的青春生活。



这两种完全对立起来的人生,其实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只是并非同时存在。


在北京苏家明的出租屋,七月和安生第一次为了一个男人而大打出手。这是从前的她们从未发生过的。


在影片里,七月说:我才是最会装的那个,从小我就知道怎么装好孩子,知道怎么讨大人欢喜。


可是,她们骗不了自己,无论这个男人让她们之间有了多少隔阂,她们早已将血肉与灵魂给了对方。


而反观我们自己。在我们小的时候,就是在懂事,听话,做个好孩子,好学生的教育环境中渐渐长大。


我们无法反抗,因为长久以来的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从未问过我们究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而应试教育更告诉我们:成绩是学生的命根。


于是,我们只能是乖巧老实,埋头读书的模样,不敢有任何反抗,生怕成为大人不喜欢的孩子,即便一肚子坏水也无处倾洒;我们也只能拼命地学习,因为大人们都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区别孩子的好坏。



七月带给了安生温和稳定;安生带给了七月自由和渴望。


于是就这样,在七月27岁那年,她大胆地让苏家明在婚礼前逃婚,不顾一切,不留余地地给了自己一个离家的理由。


然后,她就跟随着安生曾经流浪的背影,试图活成安生的本来模样,同时也试图寻找一个答案。



可这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了讨大人的欢心,为了一份别人口中的幸福,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懦弱。


我们拼命压抑着内心深处的安生,不流浪、不自由、不追求,老老实实,安安稳稳地生活。




好好学习,然后考个好大学,然后再找个好工作,最后再找个合适的人结婚生子。所有的选择都只是合适,却不是喜欢。


可悲的是,这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也是世界的真相。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但我们真的能瞒得住自己吗?当然有过闯荡世界的梦想,当然有过对平淡生活的反抗,当然有过社会现实的不满……


然后,继续安稳如常地沿着生活轨迹走下去,连个转弯的机会都没有。


最终七月还是没能活成安生,她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27岁。


而安生却活成了七月,上班赚钱,读书写字,照顾孩子,安稳平和……



安生说,25岁之前叫流浪,25岁之后叫浪。


可是浪来浪去,究竟翻不过这片人海。




作者:珊觅


原创. 书影评. 散文. 摄影. 小说

百无一用   春鸟秋虫 


有趣的人都已经关注我们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