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K12在线教育,真的切中了用户需求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目前,在线教育的发展,犹如脱弓之箭,一发不可收。BAT全面布局,创业公司爆发式的出现,都证明了这一切。其中K12领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然而,这一片看似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是整个行业对“教育”概念理解的守旧。各企业努力寻求突破,却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观念落后,导致市场切入点千篇一律,盲目跟风行为严重。




拼资本,博流量

融资、烧钱,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此获得更多的用户流量,依旧是目前K12在线教育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在线教育投融事件126起,投融总额高达16.78亿美元。其中K12领域44起,金额超过了8亿美元,远远领先其他领域。
 
企业以资本作为发展的基础,无可厚非。但资本的运用,应当是如何让更好的理念转变成更好的产品,从而吸引、留住更多的用户,进而转换为更多的资本。
 
而目前的资本运作,绝大部分用于各种补贴,博得更多的用户流量——补贴老师进入平台、补贴学生使用产品等。一旦资本耗尽,资金链断裂,导致补贴降低或者取消,用户将大幅流失,企业则面临极大的困境。
 
企业不能以简单粗暴的金钱模式来换取用户,在资本进入的初期,就应当将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相结合,赢得用户的认可,从主动留住用户,到与用户间产生互动,让用户愿意继续使用产品,甚至达到口碑营销的效果。

看似新玩法,实际旧观念

内容、平台、工具,是目前国内K12在线教育切入的三个方向,学生、老师以此产生交互,为企业带去盈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盈利难的状况。因此部分企业将三者融合,希望以综合运作的模式,寻找新的盈利突破口。
 
在上述发展的趋势下,有企业将“直播”,这一新潮元素融入其中,,网络上关于在线老师月入几万的新闻层出不穷。于是“K12+直播”的模式,成功打入市场。
 
但不论切入点是什么,融入何种新的元素,目前的K12在线教育,只不过是将“学科学习”披上互联网的外衣。随着80后以家长的身份步入社会,他们拥有的教育观念,对目前这种模式,必将产生冲击。
 
根据相关机构对2015年课外辅导市场的调查,在孩子参加的课外辅导班类型中,特长类学习以39.07%的占比居首,其次才是主科类学习占比36.32%。对于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目的,兴趣培养以51.42%的占比居首,而排名第二的提高基础只占24.41%。对于选择课外辅导机构所考虑的因素,教师经验以35.95%的占比居首,学习氛围以17.27%排名第二。
 
数据表明,年轻一代的家长对老一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已经不再认同。
 
首先,受自身教育、工作、生活等经历的影响,他们更注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以获得更多的技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后的时间,更多的家长是让孩子走出去,而不是死读书,更不是让孩子在线重复学习一遍课堂内学过的课程,这反而加重了学习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做无用功。
 
其次,在线学习,无法辨别老师资历的真假,无法直观判断一个老师的实力,也无法区分内容资源的好坏,更不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真正的学习及效果产出,需要一定的过程,让这些元素进行融合,因此目前,大部分家长不会为在线教育轻易投入过多的金钱和时间。同时,还会考虑小孩通过各类终端学习时,注意力是否会真正集中,不被其他事物所影响。
 
盲目跟风,不如另辟蹊径

K12在线教育,不应当单纯地以标准化产品去对待,不应当只是将学科学习,披上互联网的外衣,而是应当结合家长观念的转变,市场和用户的真正需求,另辟蹊径,寻找更好的突破口,尽早抢占先机。
 
K12阶段,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技能塑造以及家长对孩子综合素质的追求,是一块需要被关注却一直被遗忘、搁浅的领域。企业应当抛开学科学习,以孩子们的刚需为突破口,让他们获得更好的体验,更优质的教育,也许这才是K12在线教育的另一个出路。

来源:投稿   作者:小胖 习习网络


回复以下关键字阅读相关内容

未来课堂 | 编程教育 | 翻转课堂

k12 | 游戏化教学 | 国际学校 | 创客 | 北京十一学校

教育培训 | 在线教育 | 别人家学校 | 老师说

家教O2O | 互联网+教育 | 教育信息化 | MOOC | 人物志

教育科技 | 微课 | 茄葩客 | 反碎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