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卜正民:为何编写《哈佛史》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卜正民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是六卷本《哈佛史》丛书的主编,并撰写了其中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今天推送的是卜正民教授特别为《哈佛史》中文版所写的中文版总序。

________________

《哈佛史》中文版总序

文/ 卜正民

译/ 田奥

选自《哈佛史》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幸运地发现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也出席了同一会议。在朱老师这一代人中,他可谓极富才学,或许性情也最火暴。对我而言,他还是一位慷慨的良师益友,在我需要之时往往不吝提出明智的建议。我想通过回忆自己与朱老师在北京月坛公园的一次谈话来为读者介绍这一套书。当时我俩正散着步,我突然向他袒露心声,说自己曾数度迷茫—90年代初的我正处于迷茫之中—既然我不是人,那当一名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虽然能够像朱老师那样阅读第一手文献,但还是极度渴求拥有他那般理解中文文献的本能。到底怎样我才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呢?

朱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回答我的问题:“你想象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朱老师或许对同事们的研究局限多有责备,但对那些愿意付出真正的努力来了解的外国人,则往往慷慨相助。他相信,我们的确能够带来些什么,而且我们拥有一种人无法依靠自身开辟出的观察视角,、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影响,而这些经验是人所没有的。听他说着,我不禁想起了明朝时的一句俗语:人用两只眼睛观察世界,欧洲人只用一只眼,其他地方的人则都是瞎子。我相信,朱老师是觉得他这一代的学者只睁开了一只眼,而外国历史学者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第二只眼睛。


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

作为一个二十来岁才开始研究的学者,我自然是站在房间外面来观察的。然而重要的是,。彼时正是西方史学经历大转折的时期,历史不再是伟人和强权间相互影响所取得的成就,而转变为普通人在其所处社会的约束与机遇中经历的生活。对于一个在此时拥抱明代社会和经济史的外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讽刺,因为彼时我最想求教的历史学者并非来自西方,而是一个人—傅衣凌。傅衣凌对与我同辈的历史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展示给了我们具体的研究路径,让我们知道如何用明代史料写出各个阶层民众经历的历史,而不是统治家族支配的历史。70年代末,我有幸在北京见过傅老师一面,至今我仍后悔没能向他学习更多,像我从朱老师那里学到的一样。

当哈佛大学出版社邀请我主编一套帝国时期的历史时,我找到了与我同辈的三位历史学者,他们多多少少形塑了我在社会关系和物质文化方面的兴趣。我们并非用同一种语调或同一种国家视角(三人中一位是德国人,两位是美国人,我是加拿大人)来论述问题,但我们差不多是同一代人,踩在同一片知识的土地上。我并未做多少导引,主要是请他们引用自己和其他人近期研究的一些成果,这样他们的描述才能够与时俱进,跟上现在的知识脚步。我可不想我们只是在重复老套的故事。另外,我请他们仔细考虑在他们所写的那个时代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并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写作。我希望他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他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他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他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使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卜正民

我所写的元明卷与其他几卷有一个显著不同,这种不同是在整个系列的编纂后期才逐渐显露出来的,所以该特征在其他几卷中并没有出现。正如我提到的,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这么做最开始是为了满足我对自身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环境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而这些成果正不断涌现。然而,我逐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元明四个世纪的历史中,。气候虽不能回答历史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我发现要回答元明时期的许多历史问题就不得不把两个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整个世界的寒冷和干燥程度—考虑进来。元明卷并非完全在论述自中世纪暖期到小冰河时代的环境历史,但它的确是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考虑的框架内对历史进行阐释的。

现在,我邀请你们走进这个历史的房间,而四位学者正站在外头观察它。我希望你会同意,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些你会错过但值得留心的东西。我还希望我们发现的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励读者用自身的内部观察视角来检视的过去与未来。

哈佛史

(精装版 全六卷)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已上架

“哈佛史”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自2009年出版第一卷以来,至今全六卷已经出版完毕,并被数十所世界知名高校指定为通史课程教材。丛书编写者分别为卜正民、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等四位知名汉学家,四位编写者倾十年之功,颠覆传统史叙述模式,结合半个世纪以来最新的西方汉学研究成果,打造出一套面向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通史。

本丛书是一套完整的古代通史著作,系统地讲述了古代从秦至清的诸代王朝历史,、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编排图文并茂,文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它叙述的起点自公元前221年,直至20世纪初期,涵盖古代2000多年兴衰历程,分为六个帝国时代——早期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世界性帝国大唐、儒家时代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下的元明帝国和成就斐然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两千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

/ 01 /


: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秦与汉》是“哈佛史”丛书的第一卷。如同古希腊和古罗马之于西方,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作者陆威仪将秦、汉两个早期帝国置于全球史、史的整体视野中进行考察,深入探讨了这一古典时代的五个主要特征。全书分十个专题,各专题又以时间演进为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秦汉二朝的概貌与演变,不仅覆盖广度令人惊叹,而且笔法精细,见解精到,。

/ 02 /


《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史”丛书的第二卷。作者陆威仪认为,,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并将其视为帝制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时期。地理的重新定义,新的社会精英的出现,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和新的军事组织的出现,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撑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无一不在证明:在汉代与唐朝之间被忽略的这几个世纪——南北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永久的印记。

/ 03 /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哈佛史”丛书的第三卷。一直以来,唐朝堪称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作者陆威仪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时的这一充满活力的时期,选择西方读者对于历史较为关注的时期,站在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重点从商业(海陆贸易)、宗教和文化(文学、绘画、陶瓷等)等面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息的盛极一时的帝国景象。

/ 04 /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史”丛书的第四卷。从10 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在880—960 年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随着士族的衰亡和士大夫阶级的出现,旧的治国之道被遗落。士大夫阶级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科举考试,决心承担起重塑传统的责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

/ 05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凸显出这一时代的两大特征:,进而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与此同时,他还探讨了古代专制、社会复杂性和商业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近年来元明史研究领域令人耳目一新的上佳之作。

/ 06 /

: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大清》是“哈佛史”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购买链接

编辑 | 蟹小谢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