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传统戏曲能否重现辉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近年来,多地不断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为什么积淀如此深厚、红火了几百年的传统戏曲现在火不起来?因为老旧,才受冷落?通过创新改革,经典剧种有没有可能重现昔日辉煌?日前,本刊邀请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香港卫视副台长白燕升,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一起探讨了这一话题。

  《绿海副刊》:多数年轻人不看戏曲了,一些剧种只能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能不能说,传统戏曲已经式微?这种式微,是剧种本身的问题,还是外部环境影响导致的?

  白燕升:对传统戏曲的发展我不是乐天派,但也并不悲观。今天它之所以沦落到被边缘化的境地,内外原因都有。近代以来中国人接触了太多西洋文化,传统文化这一课缺失,出现了很多“时代病”,譬如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过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但一到西方节日就会想出很多招,兴奋得一塌糊涂。现在不止戏曲遇冷,带中字头的艺术有什么是火的?但是,我们不要因为戏曲在多元时代受冷落而怀疑它的营养和魅力,一定要相信,它是几百年前就非常成熟的艺术样式,是一定能滋润人心的。当然,遇冷也有自身原因,比如作品创新不足、人才断档等问题。

  刘彦君:传统戏曲是农耕文明社会的文化产物,它的节奏和表现内容和现在的时代确实有距离。这是当下它不太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与长期以来政府“供养”式管理有关系。1949年后所有剧团国有化,变成供给制,戏曲人不再需要努力创新,不再需要市场供养,最精华的演员成为人民艺术家,都不再上舞台了,戏曲怎么发展呢?

  《绿海副刊》:,上世纪末我国曾有394个剧种在演出,到2004年只剩260个剧种。应该如何看待剧种的消亡?

  白燕升:剧种不断消失,也是多元文化并存时代的一个缺憾。我们当然有责任呼吁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挽救这些濒临剧种,因为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方水土的文化标识和文化DNA,应该被保留,被发扬光大。十年前我第一次看到陕西华阴老腔表演,那些农民艺人唱着像摇滚一样的声腔,倾情投入,就像在田间地头如入无人之境那样的状态,我当场就被感动了。后来我毫不犹豫地邀请他们来央视表演,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华阴老腔的魅力,随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东方卫视甚至流行歌手跨界演出也请他们加入,这样他们被人们记住了,熟悉了,喜欢了。所以对于那些濒临灭亡的优秀剧种,我们有责任去发现,去弘扬,让它保留下来。

  刘彦君:一个剧种要生存下来,得创造新东西。要开掘出能够穿越时空,长久停驻在人们心灵精神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积淀着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是使戏曲得以走过数百年在今天依然能存活的重要原因,如果把它提炼出来,加以现代形式包装处理,这个剧种完全可以重新走到社会文化舞台的中间来。

  昨天我听说了一个数据,去年我国电影总产值是400亿元,戏曲只有1亿元,而且这1亿元还是在政府买单情况下达到的。可以说,如果离开了政府这根拐杖,传统戏曲很可能难以生存。

  《绿海副刊》: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从支持剧本创作等多方面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发展。《政策》对复兴传统戏曲作用有多大?一些地方让戏曲进课堂、以购买服务方式推动当地剧种发展,这种做法如何?

  白燕升: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比如让戏曲走进校园,这肯定是方向,我特别赞成。从国家层面出台这样的政策,那就是意识到了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树立美育教育的开始。我也多次走进过校园和孩子们交流过,他们从刚开始的迷茫,看热闹,心不在焉,到渐渐地入神,慢慢身体前倾,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爱。美的东西,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爱与不爱,它都在那儿。现在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

  刘彦君:政府出台这样的政策,用意是好的,想用购买服务等各种形式来扶持戏曲发展。动机好,但是效果不好。其他国家对于传统舞台表演艺术也都是资助,但不是资助戏曲本身的创作,而是资助市场和票房,比如绑定座位,一个座位200元,政府资助150元,个人掏50元。观众进场越多,你获得的回报就越高。这种奖励扶持办法比较正确,不知怎么在我们国家很难行得通。

  传统戏曲振兴不是没有可能,但一定要有准确和清醒的认识,要把政府和剧团剥离,把政府扶持和市场绑在一起,大力培育市场,这是戏曲发展获得光明前景的唯一出路。现在有些政策“自己跟自己打架”,一方面提倡院团走市场,一方面又实行送戏下乡政府买单,还是计划经济那套。

  《绿海副刊》:很多剧种“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市场反映冷淡,在国外却较受欢迎。该如何看待?

  白燕升:前几年我去哈佛大学游学,和一些专家交流过,强烈感受到中国戏曲和传统文化希望“墙内开花墙外香”,永远不可能。任何文化都是如此,只有本民族喜欢、热爱、传播它,别人才会喜欢、热爱它。作为戏曲专业从业者,本身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如果自己都对这个行业看不起或疑惑,与人交流时有矮人三分的感觉,你怎么会让人相信你身上的艺术!

  刘彦君:真正的艺术精品是有市场的,不分墙内墙外。比如在日本出道成名的十二女子乐坊,把舞蹈和传统民乐结合起来,一下子火爆。还有京剧的张火丁现象,也是这样。传统戏曲有很多经典片段即使不动也是很吸引人的,就看怎么想办法去挖掘,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绿海副刊》:传统戏曲面临困境,到底要走小众精品路线,还是大众流行路线?

  白燕升:要走精品路线,但不一定是小众的,千万不要把自己弄成“场面”,要记住你是要在现代生活中讨生活的。优秀的戏曲可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求生存,但更要到老百姓(603883,股吧)喜闻乐见中求发展,不要仰仗国家“包养”,一定要想到怎么让百姓喜欢、尊重,让更多人买账。

  刘彦君:到底走大众化还是小众化路线,每个剧种可以自己选择定位。但有一点,必须走市场化路子。现在一些剧团千方百计想从政府那里弄点钱,希望被政府养起来,甚至回到全民所有制路上去。这肯定是不对的。

  《绿海副刊》:创新是传统戏曲赢得年轻观众的必要手段,但目前有些剧种过分讨好观众,包装形式低俗,还有一些戏曲人在饭馆、街头杂耍,拉低了艺术身段。在传承和创新方面,如何做好二者的平衡?通过继承和创新,传统戏曲能否重现辉煌?

  白燕升:要鼓励创新,但不要为创新而创新。创新一定是在扎实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时代审美需求,大胆标新立异。有些人不懂传统就来创新,这是胡来。老实说,我们这一代人老老实实地继承传统都来不及,就别轻易为了获得廉价的掌声或角逐某个奖项去创新了。

  刘彦君:我得纠正你的一个说法。在饭馆里杂耍,并没有拉低戏曲人的艺术身段。戏曲最初就是从勾栏瓦舍里成长起来的,通过在广场、饭馆里杂耍来挣饭吃,这种方式一点也不丢人。现在的戏曲人就应该放下身段,不要再以“人民艺术家”身份来定位自己,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市场里头。

  总之,观念改变,姿态改变,政府管理方式改变,传统戏曲才有希望重拾辉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