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抑郁的元代文人,才唱得出窦娥冤的悲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随着唐朝和和宋朝这两个汉族大朝代退出历史舞台,忽必烈带着他爷爷成吉思汗留下来的蒙古铁骑踏进了中原大地,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正式诞生在华夏大地上,那就是元朝。

  说起来中国的文化艺术也是非常有个性,每一朝的文人好像都想要弄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汉赋唐诗宋词都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而到了元朝,就有了元曲艺术。

  要讲元曲,还得从宋朝说起。随着宋代词曲歌唱的发达,人们唱的歌越唱越长,唱歌的人也越来越基层化,到最后,就出现了一种叫做杂剧的东西。

  杂剧是什么,在宋朝它就是一种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我估计在当时的人看来就好像我们今天的人看小品一样。后来这杂剧越来越专业化,也更加文艺范,演变成了元杂剧。元杂剧,和散曲一起,构成了元朝的元曲艺术。


  作为一种正儿八经的艺术形式,元曲和它的前辈唐诗、宋词一样,都有着一定的格律定式。宋词有词牌,元曲也有自己的曲牌。一般来说每一个曲牌的句式、字数和平仄都要响应的要求,不过比起宋词来说,元曲就要自由得多了。毕竟这唱戏的字数总是比较多,语气也比较丰富,所以在各种定格里面加个衬字,甚至在曲牌里面加多一整句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到同一个曲名的元曲居然格式还不太一样的缘故。

  除了格式更加自由了,元曲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更加的活泼通俗了。因为宋末元初的战乱导致很多人背井离乡,大城市里面总是有很多外地人,再加上元代社会是一个民族大杂烩,于是整个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新词和外来词,而这些语言都被创作者放到了戏曲里面。

  元代散曲的取材非常广泛,其中一些比较长的戏曲甚至会讲述一个长达几年的故事。在元代,戏曲每本以四折为主,然后在开头和折简还得加上楔子,每折里面还有套曲和宾白,这就让整个元曲艺术能够展现更多的故事题材。由于元大都的位置是在今天的北京,,元曲艺术也主要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

  上面我们说,文人们好像总是想弄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事实上,文人们哪有这么不安分呢,这都是被逼的。

  元朝的初年,作为少数民族的蒙古统治者为了通知这个汉人占据大多数的庞大帝国,一度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四等人制,也就是把蒙古、色目、汉人、南人按照四个等级分高低次序排列。对于汉人(实际上是北方地区原来金国境内的各族人)和南人(实际上是原来南宋境内的各族人)来说,想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要说做官,在一段时间里面,蒙古人和色目人动手殴打汉人和南人,后者就连还手的权利都没有,说打死你就打死你,说出来自己都怕。


  就在这样的一种政策下,汉族的文人们自然就各种郁闷。汉族几百年来都秉承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这一下你学得再优也没机会了。但是这官不做了,饭还是得吃的,于是文人们就开始另谋出路,既然元朝的戏曲艺术开始繁荣,那么元曲的创作肯定也就是热门选项了。

  和每一种文学形式一样,元曲也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那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

  其中,关汉卿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等,以后你想说自己比窦娥还冤的时候请别忘记他老人家。而我们最初熟悉的“枯藤老树昏鸦”则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的代表作还有《汉宫秋》、《青衫泪》。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要是记成《倩女幽魂》的请自觉出去罚站。白朴的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写成《墙头草上》请和刚刚出去的同学站一起。

  除了代表人物,元曲还有四大悲剧,那就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有了四大悲剧,还有四大爱情剧,那就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元曲,认识了多少呢?

(本系列可作为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辅助参考,目的是为了更好理解课本知识。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可以直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唔~上游君组了两个群,听说群里在准备为祖国庆生,你还不赶快进来围观?

学生党来这里


家长们来这里





❤各位同学们,有任何问题(关于情绪的、学习的、开心的、迷茫的)可以在上游识报公众号留言,或者在微博@上游教育 问上游君,上游君乐意给你解答❤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