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张锡庚专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文化,是古都大同的精神血脉

——访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张锡庚


  “大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是大同的精神血脉,不仅是这座古都的最大特色魅力,而且也将是大同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11月25日,在北城墙中国雕塑博物馆举行的“平常心”——王友谊、张锡庚书法巡回展开幕式结束后,在策展承办方市青年书协的安排下,在两位驰名中国书坛的书法大家的下榻地,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采访中,两位大家对大同的文化魅力赞叹不已。



王友谊,1949年出生,汉族,北京平谷人。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并获奖。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评委。出版有《联语书法篆书卷》《篆书基础教程》《篆书字帖》《当代书法家精品集·王友谊卷》《王友谊书法作品精选》《大匠之门·王友谊书法作品集》《中国最具学术与市场潜力书法八家王友谊卷》等。荣获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中国书法领域最高奖——兰亭艺术奖。


  王友谊先生是北京市平谷区人,热情外溢,爽朗健谈,有着北京人特有的快人快语,张锡庚是江苏常熟人,淡定从容,宁静超然,在慢声软语中有着江南雅士特有的文人气质,两位先生在一起,确有很强的互补性。一如他们在展览中呈现的书作,王友谊先生的篆书,其用笔流畅通达,筋节古意雄浑,以浑朴苍茫的点画,开张雄放的结体,无不体现篆隶笔意的精髓;而因脊椎损伤而高位截瘫的张锡庚先生将笔缚于腕上书写,独创了中国书法的执笔法,其行草作品,线条苍浑饱满,结字奇崛开张,彰显着他的峻朗与倔强,独具拙朴厚重、遒劲内敛的特殊韵致。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各具风姿,交相辉映,在中国雕塑馆展厅内构成了恢弘的艺术交响。王友谊被誉为中国篆书第一人,张锡庚则为中国行草大家,两位先生虽艺术造诣精深,艺坛书名卓著,却在谦逊平和的言谈举止中展现着共有的“平常心”。据其介绍,“平常心”不仅代表着两位大师的艺术与精神追求,还来自各自家乡平谷与常熟的组合,他们说:“现在有缘来到北魏古都、魏碑故里平城办展,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渊源。”



张锡庚,1957年出生,汉族,江苏江阴人。师从沈鹏先生。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并获奖。荣获2006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出版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书法教与学》《古代名帖临摹》《难得糊涂·郑板桥和他的书法艺术》等十余种。2009年,因遭车祸致高位截瘫。2014年中国美术馆、中国书协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束手有策·张锡庚书法展”。

 

  此次在同举办的展览是两位先生联袂办展全国巡展的第八站,之所以选择大同,亦是表达对大同文化厚蕴的特别追慕。王友谊、张锡庚说,大同文脉悠长,文化厚重,并且能强烈感受到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引领下,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的气象,有着很浓郁的艺术氛围,他们接触到的每个大同人,不仅对大同的文化备感自豪,且均有着希望为大同文化发展助力的热情,表现出一种非常令人欣喜的蓬勃城市精神。而举办展览的中国雕塑博物馆展厅,气势磅礴,古朴深邃,在全国也少有,他们的作品能够在这样的文化空间内展示,备感荣幸。对大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两位先生更是备加赞叹。王友谊1973年第一次来大同,当时他是作为某塑料厂的业务员来同推销产品,他坦言,当时大同给他的印象像一个“大屯子”,刚下完雨,火车站前泥泞不堪,城市面貌也处处充满着煤城的特质,基调灰暗,缺少历史文化名城的气息。去年,他应邀与北京平谷区的企业、文化界人士来同交流,看到大同的变化,特别是文化气息的处处彰显,对大同有了全新的认知。张锡庚于2007年随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活动来同参加大型笔会首次来同,此前虽对大同的历史文化倾慕许久,但来到大同,仍为大同的文化气象所震撼感染,此次再度来同,更看到古城的发展、文化的活力。

  

  两位先生说,应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吉福之邀,今后他们会每年至少来一次大同,把古代歌咏大同的诗词歌赋作品以书法形式展现出来,并依托他们已构建的颇具影响的“上元雅集”等文化平台,组织一些著名诗人专门写大同,形成文化声势,共同推动大同文化的发展。“大同有如此精深优秀的文化,当代人有责任把它展现出来、铺排开来,把大同的文化品牌真正打出来。”两位先生说。


大同日报记者  史涌涛

郑重声明: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所属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大同新闻网、掌中大同客户端、全媒体微信矩阵(包括大同日报传媒、大同新闻网、大同传媒、掌中大同、大同日报第一房产、大同日报社小记者等微信号)刊发、登载的所有内容,一律拒绝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剽窃、抄袭者的法律责任。保护知识产权,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