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手机抖M养成记 | 今天你也为「知识」付费了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在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里,每天都不乏大新闻:河北雄安被设立为新区,楼市股市狂欢;张国荣忌日,微博大面积追悼;北京将住宅平房纳入限购范围,学区房问题又引发中产阶级恐慌……

这些盘踞热搜的话题,在过去很快会以「如何看待」体登陆知乎,不过在微博问答上线刚过百日的今天,问答者已经跑得与资讯已经一样快。

「能说说你为何这么讨厌张国荣吗?

是否学区房理论要崩塌?

你如何看待贵台在宣传“雄安新区”

所用的“千年大计”这个词?

……


根据微博问答今日公布的数据,截止3月25日,平均每天都有1000人向各路大V提问,最勤奋的博主已经回答了近千个问题。

前有分答打出「知识变现」大旗,建立起付费提问、收入分成与一元偷听的新鲜模式,初步培育了市场;后有微博不仅复制了付费模式,还拉回了问答平台尚未沉淀的流量,同时也更少被用户粘性的问题所困扰。显然,微博问答天然具有更为成熟的双边市场。

诸如由两性情感、隐私八卦等门槛较低的垂直领域,在微博问答中极为吸睛,其长尾效应铲平了提问者的成本。譬如活跃在知著君首页、看起来来者不拒的李银河老师,收费100元,回答的问题有诸如两性情感、、人兽、虐恋等,围观者众;而最为诱人的风投,当属向王思聪提问。


*开玩笑,难道真要在微博上问他投资吗?

一个价值5000元的问题,十八万围观者只需要贡献1元享受超值答案;而扣除平台的服务费,这位提问者可收益约八万元。

在软文硬广外打开了盈利新通路的微博大V,也并不受问答分类所限,更多地纷纷成为「什么都能聊」的答主。从雄安新区到周杰伦华晨宇,从阶级固化到专业调剂,还有房产投资与DOTA齐飞,虽问答质量良莠不齐,但胜在投资收益上的多边共赢,也使这提着菜筐街头热议的氛围比较和谐。

*微博问答《围观须知》

微博月活3亿的海量用户群,一边是不足1%的超级头部用户,另一边是头部用户占比近80%的63亿粉丝关系;背靠18个月阅读量过百亿的垂直领域,且粉丝增速高于头部用户的成长。理想状态下,这是十分有助于各领域精英在分享经济下的需求推动中,生产更多优质内容以飨用户的沃土;然而事实看来,问答平台离「知识聚宝盆」还有一百个百度知道的距离。

在围观答案前,你可以看到一则简明扼要的围观须知:「围观大V的回答,概不退款。」大V的回答质量并不总与收费正相关,愿意抖机灵讲故事的知乎体都比较珍贵,三言两语打发对数百元的问题可是常事。比如知著君今早就悲痛欲绝地发现,对于问题「为什么会觉得中文系的女生很美」,银河老师竟然以「学中文的女生平均颜值或许高于学理工的」作答。

要知道,想在喜马拉雅FM听李阳教你如何十秒钟学会说英语》要支付129元,在知乎Live上听听《如何零基础一年考过CPA》需要赞助9.99元,即便在得到App上《22分钟听懂摩拜单车创业哲学》,也需要4.99元。

在时间紧迫的当下,人们只能分割出宝贵的碎片时间,利用手机在上下班、休息间隙来听「微讲座」,学习「微知识」。它们短小精悍,重点突出,还可以反复学习;而其话题无所不包,可「零存整取」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因此颇受推崇。

倘若诸多App上传道授业者的话当真,通过手机端的碎片化学习,我六步就能养成好习惯,十招成为高效人士,二十分钟看穿VR行业,三十三天可追到心仪妹子,对五年后市场动态胸有成竹,还能做一个六岁孩子的好妈妈。

*分答App欢迎界面

分答宣称「不用搜来找去,直接提问解答」,鼓励用户将疑惑抛出去,节省搜索时间来获得量身定制的一对一专业解答。看起来信息过载是如此让人抓狂,一旦向搜索引擎发问,刹那间反馈的百万条答案便能立刻触发用户的信息焦虑;而在分答和微博,未得到回应的问题过期的时间分别是48和72小时,听起来很是耗时,提问者却乐此不疲。

这看似是将从信息洪流中遴选精品的苦力转交给答主,事实上,答案依旧会夹杂在每分每秒不断加速流动的新信息中,伴随着微博、微信、果壳、知乎等订阅号的更新红点,轰然压向接收者——它们大多是你受「学习知识」、「自我提升」、「决策参考」的蛊惑所留下的。

以微信订阅号的文章为例,有10%的打开率已经是不错的成绩。手机端的移动学习,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同时,也意味着各种环境的多重干扰与之并存。注意力是否集中与自我监控的程度,决定着实际的学习体验与效果。

你可能已经尝试了行程规划软件和时间管理软件——半小时长出的一棵树的设定比准点提醒更具吸引力;音乐软件播放的是「学霸专用歌单」,不过也要权衡史诗大片风和中国风纯音乐哪个更合适。

借助手机的学习实在困难重重。不过,好奇心研究所曾做过一项调查:「这年头关于『获取知识』的方式,你有哪些理解不能的地方?」在近两万投票中,「购物式学习」等付费获取内容的途径被提名最多:「坚信买了就是学了,其实根本没看」;「同样的内核,付费版本更受欢迎」。

早年有信用卡时期淡化消费的痛感,现在有移动便捷支付的普及激发消费潜力,手机端自成一应俱全的商圈:抛出需求,进行支付,收获回报,运转效率极高。

事实上,大量「知识」无法与人们自身的知识体系对接,而人们也鲜有时间进行梳理、整合与改写等创造性重构的行为,付费便成为评定优先级并施以心理安慰的一根稻草。无怪乎各种有偿问答与收费课程等知识售卖产业得以生长,毕竟快捷无痛的碎片化知识消费,相比头悬梁锥刺股地读书,还是平滑顺畅地多。

有学者曾警示众人,信息的泛滥会愚化人类,因为它阻止了人们思考。在今天看起来,海量的大数据、纷繁的算法、高速的计算能力与权威人士正合力承担信息的遴选与匹配工作。技术在深度学习,而我们拾取碎片时却如此像娱乐化的消遣;当我们为内容定价,却突然发现它愈发廉价。

然而,付费是如此饱受期待和美誉,仿佛给人以在互联网时代「诗意地栖居」的可能。已经惯于体验免费高效的分享与社交的「屏幕之民」,本来已从购买知识的「书籍之民」的身份中脱胎换骨,却在内容付费行为日趋广泛后,被赋予了重回知识黄金时代、擦亮思想探照灯的光环。

在这里,网络上的领袖加重了权威气息,人们虽然还在拼接碎片,拼接的却是权威构建起的真相与观点;技术是灵丹妙药的载体而非其本身,屏幕上是不会消亡的文明智慧。人们似乎笃定付费的激励,能使他人为自己指出明路,重现书本造就的印刷时代的启蒙热潮。

这有可能实现吗?不如在微博问答提问试试吧。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