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7招!无印良品4年内从亏损到营收1410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7招!

无印良品4年内从亏损到营收1410亿


宽窄说

面向未来眼光宽——打造世界级的品牌,企业功能构造宽——无边界设计师;看待历史取舍窄——不合适的一概不留,企业管理执行窄——高中低层齐头抓。危机时刻,战术减法就是战略加法!


无印良品曾在2001年亏损达数10亿日元(约568万元人民币),日本一度盛传“无印良品不行了”的说法。松井忠三上任后,在两年内扭亏为盈,在2005年创下营收1410亿日元(约80.1亿元人民币)的最佳纪录。


▲无印良品社长松井忠三


以下是松井忠三口述资料整理


无印良品的经营哲学


无印良品是1980年从西友集团内部创造出来的一个品牌,从一开始就带着自己的理念——“有理由的便宜”,提供和百货店一样的品质,但是只卖70%的价格,这是无印良品从诞生之际就给自己的明确定位。


无印良品是一个非常有自己价值观的品牌,日语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我只生产我能看得见的、需要的产品”。中文意思是“以产品本位主义研制产品”。所以无印良品的包装都非常简单,以产品本身去说话,以产品本身去和别人竞争,这是无印良品的哲学。


一九七几年日本经济放缓时期,产生了众多百货公司自有品牌,到今天为止,唯一留下来的只有无印良品这一家。


无印良品当时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较早引入了SPA的概念 (全称Speciali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零售业之前的业态叫卖场,卖的是别的品牌的东西,利润非常低。无印良品认识到要在店里面卖自己品牌的东西,自己做设计和加工。一个零售公司,参与到上游的设计和制造,翻译过来就叫SPA,这种业态利润要高得多。当前全球零售行业不是很景气,留心观察做得好的一些公司,比如说优衣库、H&M、ZARA、宜家,都是SPA的零售业态。


陷入危机的三大原因


无印良品成立后的头十年是一帆风顺的发展期,到了第十个年头出现了首次利润下降的状况,到2001年进一步加大,2001年上半期出现了第一次赤字。我在这个情况下被公司临危授命出任公司的社长,从利润为0出发,带领无印良品重新出发。


我思考很久后发现,无印良品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文化与母公司出现了严重矛盾。


1. 感性与理性文化的矛盾


无印良品是西友集团下属品牌。西友集团的老板非常感性,旗下的西武百货公司最初只是日本三流的百货公司,老板突然好奇沃尔玛是如何做到世界一流的,于是就跑到欧洲,把欧洲所有的顶级品牌都搬到西武百货,西武百货公司一下从三流上升到一流,非常厉害。这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老板,所以企业文化也非常感性。


而无印良品是需要用科学性来运作的一个公司,所有的产品的设计和运营的理念都需要科学性,这与母公司集团出现了冲突。而且无印良品强调的是连锁品牌,这与母集团强调单店经营的文化也是冲突的。西友集团的文化强调经验主义,日本员工讲前辈和晚辈,是前辈员工做后辈员工看,这和良品的方式也是冲突的。


2. 执行力的差异


西友集团是一个以企划、策划为立足点的公司,有大量非常详细的策划方案,非常厚的纸。这个纸有多厚,我们的执行力就有多低。所以西友是一个企划、策划为95%,执行为5%的公司,而无印良品是要做到执行95%,企划、策划5%的一个企业文化,无印良品的整个文化都和母公司颠倒了。


3. 急需变革的体制构造


公司之前要获得经营利润,就是把所有的问题都规整为人,比如说衣服部门做得不好,就是衣料品部门的问题。仔细思考后发现,无印良品的问题80%都是体制构造的原因造成的。


大家知道日本丰田很厉害,丰田公司非常厉害的文化是学习的文化。每个子公司的高层,每年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提升自己,到今年,丰田的学习文化做了有40余年。如此庞大、赚钱的一家公司,还在不停的要求他的高层去学习。所以当时无印良品急需重建公司的企业文化。



力挽狂澜的七条改革措施


无印良品改革的第一个重点就是重塑品牌,但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有理由的便宜”是无印良品立足之本,不能改。


1. 狠心处理大量不良库存


改革的第一个举措是处理了大量不良库存。不光自己去,还把做这些产品的厂家、制造商带着一起去看,当他们看到自己用心做出来的商品全部被烧掉,那个心痛的感觉是无人能体会的。目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如果我们不能做出真正好的产品,这些东西对于消费者来讲,都是废品。用现场的感觉去刺激厂商,跟无印良品一起来进行一次从头到尾的改革。


2. 关掉10%的店铺


关店铺并不是要解雇员工,解雇员工并不能给公司带来真正的改革,而是要改变公司的构造。


3. 构建研发、设计、企划一体的功能体系


当时提出“世界的无印良品”,和全世界各个地方优秀的、有创造性的人才、设计师合作,把产品的策划从日本放大到全世界。


无印良品当时和全世界很多设计师合作,用一种叫做“不设计的设计师”的方式。比如,听说意大利有一个设计师做的椅子非常具有设计感,我们想和他合作,通过自己的设计师做中介,产品研发部门和意大利的设计师中间有自己的设计师,这个设计师的定位就是“不设计的设计师”,在中间起一个桥梁的作用,获得设计师的设计,把它融入到自己产品的设计中去。通过这个方式,获得全世界很多很好的设计灵感,同时又保持无印良品自己的设计特色,一下子让无印良品获得了成功,产品卖得非常好。


4. 量化销售端开店标准


当时销售端也有非常严重的问题,开十家新店,可能只有两家店能达到目标盈利,发现当时开店判断的基准非常模糊,没有定量化的评判。于是做了很多的定量判断的标准,开店城市的平均消费收入指数是多少?城市平均消费收入指数和无印良品店的营业状况非常成正比关系。用量来明确什么时候可以开店,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开店。


在建立这样定量化的标准之后,结果非常明显,导入标准的新店的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开10家店,9家店会盈利。


5. 力降运营成本至30%


销售方式改了,产品研发方式改了,企业的经营也要改,于是成立了一个“30%委员会”,目标是把公司的运营成本降到30%。


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各个董事都到各个业务板块去。


公司有很多的业务要做,开店、销售、包括总部的业务,每个业务板块都让公司的董事直接参与,去发现问题,类似于中国的“领导下基层”,进入到最基层去做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要削减公司的经营成本。


但是“下基层”的结果非常意外。到了财经年末的时候,很多直营店业绩在增长,利润在增长,但是成本也同样在增长。因为很多的高层都是从母集团西友调过来的,不具备运营像无印良品这样一家公司的经验或者是智慧。


公司一定要改变,但也不可能更换那么多的董事,怎么办?方法很简单,向其他优秀的公司学习。


举个例子,无印良品的店铺有很多货架,当时很多的工具都是在日本生产,成本非常高。当时发现沃尔玛,有很多工具是自己在店里面进行组装。于是向他们学习,当时就把很多的道具和设备的生产拿到中国去做配件,然后再拿到无印良品店里面自己组装,一下子把这个成本削减了40%以上。


当时最有参考价值的企业中,排第一的是老板型企业(创始人是老板,他在管这个企业,并且没有雇佣职业经理人的 企业),第二个是中小企业,第三个就是消费层企业(销售成本非常低的企业)。这三种企业的运营效率都非常高,管理方法方式里有大量的素材值得无印良品学习,有很多的保障,所以当时借鉴了大量的企业,从这三种企业学到了大量的东西。


6. 建立全员参与更新的员工手册


无印良品之前店面多,常常出现相同问题重复浪费人力与时间的情况,后来在公司的内部网上,做了一个员工内部提案的平台,一线的任何员工,店长也好,店员也好,都可以通过平台一起完善一个工作手册,手册内容与店面执行内容相关。


一线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网站,向公司提出他的见解,然后由区域经理确认,再由公司总部确认,之后马上就把这个东西编写到最新的手册里面,同时要求公司的工作流程做相应的改变。


在每一个国家的无印良品,都有自己的一个员工手册,一半的内容是全球通用的,剩下的一半则是根据各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修订。


7. 完整系统的员工教育体系


无印良品是终身雇佣制。一个大学毕业生,大概22岁,毕业之后进到公司,大概要在公司干40几年,要通过岗位教育、轮岗等各种方式来培养他,这一块的培养能占到整个人培养的80%。


无印良品的员工在公司里面受到的培训分三个构成,分别是10%、80%和10%:


10%是工作手册学习的占比,是基准,最简单基础的事;80%是通过在公司岗位上的培训,就是OJT(On the Job Training的缩写,即在工作现场内,上司和技能娴熟的老员工对新员工们通过日常的工作,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等进行教育的一种培训方法)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最后10%就是对员工的专门培训,公司内部培训课程,这三部分构成了无印良品对员工的教育。


那么无印良品的领导层如何培养?也就是公司里非常重要的岗位要培养后继人才——人才储备。


比如说销售本部的本部长,能够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如果能占到公司人数的10%,这就非常不得了,这种是储备用的明天的人才。这是第一类人才,潜能高,表现也很好。


第二类人才能力稍微低一点,是合格,但是表现、评价结果非常好。这些人能够成为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层,是部长级的储备,其实也最多占到公司员工的10%左右。


第三类人才是能力很高,表现合格,这种人才就叫课长级别的人才侯选。


但绝大部分,60%左右员工是第四类人才,是非常普通的员工,但是非常重要。


第五类人才是需要对他进行特别关照的,需要通过改善他的工作能力的员工,一般在公司里面占到5%,最多不会超过10%。


在我的管理体系里,我认为人才配置就是让什么样的人去什么样的部门,这个事情非常重要,不但对公司的业绩有非常大的帮助,也对这个人本身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新员工,20来岁,刚刚大学毕业进到无印良品公司,在接下来的职业道路,一定要给他最适合,最佳的一个职业道路,这对个人、对公司都有好处。公司的高层,社长、董事、专务都会变,但是一些员工会按照计划,非常踏实的去完成他的职业生涯,帮助公司完成业务。无论决策层怎么变,公司还是这个公司,该做的事还是有人去做,也会做到你想做的样子,我们想达到这种状态。


当时无印良品在国外发展很快,但对于海外经营有很多具体问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于是每年大概有20人会有机会到海外去学习轮岗3个月,去掌握海外的经验。最后结果非常好,全球各个公司和总部的联动变得更加密切,这些做中阶层的管理者,他们自己就能够解决海外公司海外店铺上的问题,进一步的增强了中基层的管理能力。



海外开店的标准


无印良品最早是在伦敦和当地的一家百货公司合营了一家海外的“一号店”,很快1991年的10月份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一家百货公司合作了香港的“一号店”,现在这两家店都已经关闭。


从这两次的失败中学到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海外当地的合作方和我们的企业文化、愿景都不相同,很难走到同一条路上。


第二个就是怎么来实现海外的盈利,比如说伦敦非常繁华的商业街开过一家店,租金占到销售比例的19%,非常高的销售成本。而且签约的条件非常苛刻,一签25年,并且不能中途解约,每一年的租金还都要涨价。这些都是非常大的风险,所以在伦敦不解决租金问题,开这种连锁店铺是没有办法盈利的。


之前在欧洲找店铺会找中介公司,但中介不会给你合理的价格。所以后来在米兰开店的时候,我们派自己的员工去扫街,自己找店铺,可以互相砍价钱。最后找到了这家非常好,租金只占到整个销售额的10%,非常合理。米兰店开业之后,一年之内就收回了所有投资,第二年开始就纯盈。于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海外托张,店铺在欧洲越开越多。


我采取的是稳健开店的战略,每年开一家就可以,但是保证开一家赚一家。此外,无印良品在全球开店的投资,都要求自己控股。


特殊的中国市场


无印良品现在已经基本覆盖中国全国,到2016年2月份达到了160家,再过一年要开到200家。


中国市场的做法和欧洲完全不一样,欧洲是比较稳健的做法,中国市场强调速度。目前在中国一年30%的新店增长率,本身非常适合中国市场的要求。在中国同样要求开一家店赚一家店,中国所有店都有盈利,最长不超过一年半就会收回所有投资,我觉得这个很难做到。


无印良品有一套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开店基础。我们当时和北京大学一起做了一个咨询项目,第一个就叫商业圈人口,每一项都要打分,包括有没有外国人、有没有富裕人群、有没有卡拉OK,每一项目进行总分加成得到一个数字,是定量性的数字,以此来决定到底能不能在这个地方开店。


标准里有一条是看商圈里有没有知名店铺,知名店铺指的是无印良品、优衣库、HM、ZARA和台湾的屈臣氏,如果这个商圈有这五个店,这个地方一定能赚钱,这是中国的特色。


什么样的人适合到海外当社长,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这个人能不能自己思考解决当地的问题,而不是凡事都要向日本总部请示汇报才能解决。现在中国的无印良品社长是日本人,海外社长基本上都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无印良品2015年海外销售额实现了966亿,实际上刚刚发表的财报已经超过了1000亿日元了。海外占整个销售的目标比例是33%,但实际上已经超出。2015年的开店计划是海外要开47家店,其中亚洲是44家,基本上都实现了。


最终,无印良品会越来越像一个国际公司,而不只是一个日本公司。


口述:松井忠三

作者:卞小草

来源:正和岛商学院


行动派指南
“置顶”是小动作下的大爱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即可按下图演示操作)



是豁达 即精微
正直豁达 智慧精微
微信ID:kuan-zhai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