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副主任医师看不起病”:这个中国故事越真实越受伤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小捷播报
梁阿伦医生在一篇《脱下白大褂的医生竟看不起病?》的文章中分享一个这样的真实故事。主人公王大哥是一个经验、技术都非常成熟的外科医师,年约45岁,职称是副主任医师,正是一个外科医生具有最高产能的时候------可独立带组,独立主刀手术,正是比手术量、手术难度及比名声的时候,但最后却死于肺癌.......


作者追问,为什么一个工作了20年的高年资医生却仍然看不起病?为什么在公费(低级别的)医疗、医保之外还有许多自费药?在某些治疗方案中,自费药还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工作了20多年,人生过了大半,病了却还不敢休息?-----像我这种年轻的小医生,轻伤不下火线,不是因为我充满正能量,不是因为我热爱奉献,而是我病不起:不上班,不拼命,没奖金,养不活自己!当然,年轻就是资本,将来老了呢?还得像王大哥一样,一边化疗一边上班吗?

真实的经历与沉重的追问

5年前,我裸辞去公立医院编制工作,不知情的同事都误以为是因为我找了新工作,为跳槽而辞职,但事实并非如此。


老实的说,那是因为当时我的健康状况问题。那一年,因为医院出现了医闹事件,人人自危,再加上因为低薪待遇不断有医生流失,导致的结果是我这种中间力量的医生不断顶班加班,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使用。一方面,很大的一个麻烦是,我无法正常休息,也找不到可以说理的地方和人,没有办法对这种现状说“不”。另一方面,那段时间,我开始长时间出现了一些胸痛、咳嗽的症状,甚至发现自己胸廓呼吸不对称,而且还出现了高血压的症状。作为内科医生,我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暂时不适合这种高强度的工作。


虽然体检结果没有问题,但也把我吓了一身汗。身为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还背负巨额债务的房贷。如果我真的因为重病倒下了,家人怎么办?一切就像这篇文章追问的那样:

“我关心他家的房贷是否还清了没有?我关心他在医院所赚的血汗钱是否最后又全都赔给了医院(王大哥前前后后的花费应该不少于五十万)?是否在人财两空了之后还留了一屁股债给家人?”


“但我仍然看不到未来,因为我不能保障我将来不得病,不能保障将来不得重病。”


“将来我得重病,谁来保障我能看得起病?医保吗?(低级)公费医疗吗?”

 

“谁来为我的自费药买单?”

 

“将来我病倒了,将来我休息了,谁来养我及我的家人?基本工资吗?社保吗?”


后来的结局是:我辞去了这份工作后,在家足足休息了8个月的时间,才“满血复活”,重新回到了职场。虽然这几个月可能经济损失巨大,也遭受了失业的困境,谁都清楚,在中国,“失业”是一个多么不被人们所接纳的事物。但真的没关系,直到今天我都不后悔当初的那个决定。因为理性告诉自己,带病继续长年超负荷工作的代价,很可能会让我们成为下一个“王大哥”,医生和病人的身份转换就隔着一层纸,一个很小概率的事件都可能捅破它。


在当下的医疗界,存在着很多这样的“王大哥”,他们积劳成病,即使重病也没有机会下火线,因为基本工资根本养不了家庭,种种压力里面最大的是经济压力,没钱看病让一个医生不得不带病工作,这就是现状。


9月初,另一个真实的故事热传医圈。北京安贞医院35岁小儿心脏外科医生赵涛曾治疗千名患儿,自己患肺癌晚期却没钱治。万般无奈之下,赵涛一家人只能寄希望于社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如果北京大医院的医生,也可能会遭遇这种窘境,完成了数百成千的手术,也没有改变一个外科医生生活的经济状况。那么这将意味着,他们遭遇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医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绝不是个例。

休息权普遍被践踏的医时代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医生的身体负荷可以高于普通人群。但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在劳动权益保护的法规中,医生却成为了最被漠视的一个职业群体。


任何职业,都有加班的概念,唯独医生没有。身为医生,你见过所谓的加班工资吗?因为整个社会,已经习惯于医生加班加点工作的状态,所以稍微停下来,就可能会让人们很“不习惯”。一位病人对微博上没有及时回答他问题的医生破口大骂,恰恰因为这种思维惯性-----医生都是不会下班的“怪物”,随传随到。


某种角度而言,大多数医生为什么薪资低廉?恰恰是因为这种劳动权益保护的缺失。哪怕你超时工作再多,也不会拿到劳动法规规定的三倍工资,无偿劳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你牺牲透支巨大,他们只不过送给你一顶顶“伟大”与“最美”但却廉价的高帽,但你很清楚,自己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这种纸糊的荣誉,而是牛奶与面包!


一份最新的医生健康状况调研显示,其中仅3成医生自认身体状况较好,而70%医生选择身体状况“很差”或“较差”或“一般”。在睡眠、锻炼、休息时间等方面,医者们都交出了低分数。


,在完成的对386家医院的4032名医生进行专项调查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内地医生群体健康状况不佳,超过四分之一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35岁以上男性医生高血压患病率已是健康人群的两倍。40岁以上无论男女,相对发病风险都远高于同龄普通人群。


这是一个医者默默透支牺牲的时代,有边挂吊水边出门诊,有骨折坚持上手术台的,有累倒在地板上直接睡过去的,还有在手术台上劳累过度,导致流产的孕妇医生。“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全国就有七个30岁左右的麻醉医生猝死”、“短短一周内,四名医生猝死,医护群体高强度工作的话题引起高度关注”。

谁都不是救世主,唯有自己


是的,没错!第三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赵涛医生得到了多家媒体的报道,顺利的获得了捐款,度过了这种人生的难关。


但梁阿伦医生讲叙的故事告诉我们,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医者死于无人问津和救助乏力,前者是一种幸运和偶然,后一种才是最真实的普遍现象。每天这样因病求救者成千上万,但获得媒体青睐的人仅仅是极少部分,这才是常态。你永远不能指望好运气出现,如果一旦它不降临呢?


身处这个不讲理的野蛮体制和规则中,漠视生命和健康成为一种常态,所以才会鼓吹带病工作,也缺少对生病医者足够的制度兜底和医疗保障。在这种坏消息面前,居安思危的思维必须养成,谁都不是救世主,唯有你自己。


千方百计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是100分的那个“1”。再扎扎实实学好专业本领,积累资历和职称,到市场经济中去创富,获得更多的保障。因为另一个好消息是,今天的医生相比过去,得到了更多的机会与机遇,可以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成为弄潮儿,这是一个医生集团群涌出现,多点执业越来越成为趋势的社会,医生得到了更多改变自身命运和生命状态的资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只有先把自己和家庭照顾好,身有余力,才谈得上去为别人贡献更多,这才是一种理性的逻辑,医生这种职业也不例外。


如果一个人走路也走不稳,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却高谈要拯救地球,你会相信这种奇迹吗?奇迹,从来都只在电影里面发生,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作者投稿
吴帅从事非洲援外医疗工作

相关阅读点击了解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