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道德经新解》第四十章——人格化的道推动道性化的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比较简单,但是这一章却是最难以理解的。就是因为它的观念太简单化。这个“反”字,它太简单,它看起来只是一个字,但要理解它的全部含义却非常难。

反者道之动,若者道之用。那么这个地方的“反”字指的到底是什么?第三十九章提到,反,体现出了道的运动性质。这种运动性质,它本身是看不见的。道本身不可言状,它行为的结果也不可言状。它往往是阴性的,体现出阴性的一面来,体现在事物的反面。

事物的反面,那么我们人的反面是什么东西?比方说我们活着的人都不愿意谈死,比较避讳谈死,谈死就不高兴。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生死的观念不大好平衡。现在我们明明知道死不好,但是我们却偏偏要谈这个死。死,有生的机制在里面。你要理解,生和死之间是统一的,并不是矛盾的。如果你把它统一了,而不是从矛盾的角度去看它的话,那么你对生死看得就比较“易”了,这个易实际上就是变异,再就是容易。就是你很容易的自己转化一下你自己的心情。这种心情就是你的恐。你很担心这个东西失去。还有简易,最后你能从简单的方法上知道统一性的这一面它是怎么建立的。生为死之根,死为生之根。这种互根性,是在道性中体现的,它不是在我们的观念中体现的。就是当你在被左右的时候,实际上它是互为其根的。有了这种观念以后你再去看自己的生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人的死并不是绝对的,它是相对的。

那一天师父讲了一课,讲得非常仔细,就是讲的生和死的关系。我们人以为自己是时时刻刻都在生,是活生生的,但实际上呢?是相对的。比方说你睡着了,也没作梦,也没有行为,这到底是生还是死?实际上在道中,在虚无之中还有一种信号在运动,这个运动并没有确定你到底是生还是死,就是这个东西并没有离去。

就像那天讲死而不亡者寿一样。你不知道自己的状态,你睡着了,你知道自己死了么?周详他知道自己死么?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死。他死之前不知道自己死,死以后也不知道自己死。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弱的强体现。就是在弱势的情况下的一种强的表现。它勉为其难地去充当强的那一面。它以为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我们现在觉得我们能够主宰自己,但是你主宰得了吗?你根本就不知道明天将要去什么地方,或者结果是什么东西。或者若干天内,或者若干月内,或者若干年内,你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么?据统计,现在中年人发生突发性死亡的越来越多。不是一个两个。整个社会基本上占到了千分之五左右。很多病都没办法治,就呜呼哀哉了。就像那天我跟北京的一个道友打电话,他很有感叹,到了这个年纪,真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呀!有这种恐惧感。恐惧感就是这样来的。

这种恐惧感是人的主观意识在弱势的位置体现强势的结果。你醒着的时候,你以为自己是自己,实际上你并不是你自己。你只是道中的一个相,哪个相呢?就是你自己神的相。这个神属于大神,宇宙之间有一个大神,大神分下来的一个小神,这个分出来的部分是若干分之一。它是梯形结构,到底下越分越多。呈几何基数升长,到底下,所分成的小神就非常多了。这些小神都真正的体现出了生和死的统一性。所以他把这个互为其根就作为自己的主导方式。

我们醒着的时候,以为自己是生的,但实际上是死的一种状态,睡着了的时候,你就死了。你醒着的时候,你以为自己生着,但这是相对的,你在道中被神所控制,只是它的一种精神体现。这种精神体现,对于你来说,你的这种生是短暂的,死是长久的。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生死,这是我今天推导这个问题的结果。

你这个人,要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根本就没有生死。就像我们现在在修炼自己一样,修炼实际上都是为了体现神的本质。神有没有本质呢?有本质,就是它的道性。它的道性要通过人来体现,那么你人要是觉的话,就能够体现出它的这个一的性质。你不觉,你肯定永远都追求体现出主体上生的这种感觉,你觉得活得多快乐啊。现在生活条件好,一个普通人都比皇帝老儿的生活条件要好得多。皇帝吃个鲜荔枝都很困难,不知要跑死多少匹马,还只能是尝一尝,我们现在到市场上去买,可以吃个饱。

现代人对生的感觉肯定是很比较优良的,对死的感觉就迟钝了。一面太优势了,另一面就迟钝了。就不知道反面的那一面要正确地去理解它,然后正确地去感觉它的那种深度。现代人对生存的感觉越来越肤浅,外在的口味呀,好玩的,好用的,追求比较阳性化的东西。对深层次的东西呢,有几个人去探讨呢?极少有人去探讨。只有我们这些修炼者才有兴趣去探讨它。既然我们有兴趣,我们就更加加深一点对生死的认识,认识了以后你再去看你自己的生存状态,你就会发现你应该朝什么地方努力,以及老子在这个地方所揭示的“反”是什么意思。

这个“反”体现出了道对事物的作用机制。大家不要忽略这个作用机制。不要以为这个作用机制不存在,实际上真的是存在的。这就是老子,也就是师父,也就是太上老君说过的一句话,他把《道德经》只改了一句话,那就是:反者,道动之。这个说法同原著相比较,他把道人格化了。道本身是抽象的,并不具体,改过之后就具体了,只要是反过来的状态,他肯定要去推动你。反者,是宾语,道,是人格化的主导因素,是主语。道推动这个反者,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师父是想让我们明白,他的无为是道性的无为,道性无为。道性无为又有为。看是怎么体现的。它就体现在这个反字上。有为体现在哪个方面呢?体现在反字上。

有很多人想得到师父的帮助,想得到师父的加功,想得到师父的点化,他得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有为。有为了以后,你就很容易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干扰你的潜在运动。你一干扰,师父的信息就退掉了。他退与不退,是根据你的有为和无为来适应的。当你有的时候,他就无,当你无的时候,他就有。这就是反者道动之。你不反过来,他就没办法推动你。他是无为的状态,你要有为,你按常人的路子去走,说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事情我都自己去干,最终我要成正果,得大道,那可能吗?做不到,因为你有为了。有为了以后,作为道来说,它就无为,它没办法推动你的完整性。当然你和它是一个大的完整性,那么你小的完整性怎样去体现呢?你说你体现出身生万物,它不就是完整性吗?你小的完整性要能够体现出身生万物的形态,你说那有多困难哪?就像师父说的那样,他说他的元神有八十亿,地球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还绰绰有余。还多二十亿,这二十亿分布到万物中间去了。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是从无之中来的,那么我现在就讲一讲元神的分化机制。

作为我们现在来说,很难理解这个分化机制。它的分化机制有点像生物一样,像蚁群,像蜂群。像这样一些群体性生物都有个特点,它们有一个主,蚁群中一般有一个蚁后,它的作用只是生殖。大家看过电视片的就能知道,它的形体比普通的蚂蚁要大得多。蜂群里面有蜂王,它的体积比普通的工蜂要大两到三倍。它这么大的个子,真的是为了飞翔?采食物吗?那不是它的工作。它只有一个工作可做,也是生殖。它不断的吃,不断的生,以便保持蜂群的统一性。一旦产生了新的蜂王,老的蜂王就要把新的蜂王赶走,新的蜂王走的时候,要带走一部分工蜂。实际上就是带走了一个体系。新的蜂群就产生了。

元神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和这个道理是相似的。它在短时间内可以繁衍很多,它可以不停的生,不停的生,它从什么地方生呢?从王生。这个王是王气的王,不是我们所说的王。它中间有一个神,它有生化机制,这种生化机制来自于什么地方?玄牝,对。这个生化机制来自于天地之根,这就是老子意识的完整性。他利用造化之根去造化一种生生不已的生命形态。这个生命形态它的时间比我们人现在的肉体要快。它的一天只相当于我们的两个小时左右,非常短。但是它演化得非常快,它不停的在吸收天地之间的真气,不断的演化,不断的分化,它给你看一个像,你看不出它在干什么,它在不停的分化。

当然我说的这个元神,不是我们身体中的那个元神,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当大家知道了元神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再给大家解释,现在不要勉强的知道。如果你现在知道了,就像古人所说的,查见隐匿者,不祥。隐匿的东西被你知道了以后,你就不祥。就是不会给你带来好处。这个运动机制我只是给大家提一提,它的来源,它的形态。使大家有一点兴趣,但是不要去深究它,深究它,你没有好结果。我深究它,我就吃了好几道亏。希望大家不要深究它。

下面就讲讲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大家从做常人的角度,可能不大容易转过弯来。无肯定是根子了。我们道家里面所说的无,就是佛家里面所说的空。空无一物。空无一物是不是就没有东西呢?不是的,还是有东西的。这个有是因为它有空,它就能够容。这是老子在前面几章里面所讲的思想。陶器是空的,里面才能盛进物体。无以为用,当你要用它的时候,它必须是空的。有以为利,我们现在的状态老是取利,你心中只是盯住了里面装的东西,或事情,对有的这一面存在的可贵性你并没有去理解它。

打个比方,用瓦罐装汤比用铝合金的盆要好。我们只是过多地考虑了卫生、便利,瓦罐更保温,更合于天然,没有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唯一的缺点是重了一点。这是我们对用和利的分别造成的。我们应该取用还是取利呢?我想还是取用。要对所用之物的作用机制反反复复的进行比较,在你的智慧中,你要知道这个东西的长处和短处,是比较出来的。从道理上说,瓦罐比铝合金盆要好,而人们是按习惯去选择的。你心里老是想着卫生、容易清洗、光亮,很难进入到实用的那一面去。你进入到实用的那一面以后,你才能够体会到它无的那一面。

大家共性的那一面就称为无。就是当你体会到大家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去创造的时候,这个东西才叫无。当你的目的没有被明确的时候,你始终都在追求有的利用中,就是你在运用它的利,而对于它的用,你没有不断的开发。我们中国人发明的陶瓷,现在高科技上,什么地方用它?飞船上天都离不开陶瓷。陶瓷的抗高温能力是最强的。当然它的形态和结构都有变化,但它毕竟还是陶瓷。现在科学利用了它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我们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到底哪一种影响自己的身体啊?陶瓷是最安全的一种实用工具。

你用铝合金的碗去吃饭,就会不习惯,这是我们的观念在起作用。希望大家对无的观念要重新建立。不要建立在有利的基础上,而要建立在有用的基础上。你要用它的时候,掌握自己的心态朝着比较平和的方向发展。不是单看华丽的外表,追求表面价值,价值不仅表现在外表,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你用钢精锅去煮汤,味道就是出不来,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无以为用的宽广程度。对于陶瓷为用的宽广程度你并不了解。陶瓷这个东西,既透气,它又能够传热,它又能够隔热,又能够把热均匀的分布到它的各个部分去,它又能够保温。它这么多功能,一般的金属容器做不到。我们现在人过于追求东西外表的华丽,过于追求它外表的价值。当然我这只是举的常见的例子。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这种说法。

这一章基本上讲完了。给大家总结一下。

1 反是真人作为。

2 太上,道的化身,真的言行。

3 得道多助。

4 无心求证(正),有意归真。

5 守无不失永生。

反是真人的作为。真人如果都像我们正常人那样去做的话,他也就难以成真人。因为反是一种道的行为体现。这个反如果在我们人的身上体现,那么人就是一种真的现象。就像我讲到的死和生一样,如果你对死没有足够的关注的话,你的生实际上就是假性的。你的死就是真性的。死,是生长死短,这个是神。就是你自己的精神状态。生,是死长生短。它正好是个反向的。你要利用这两个反向的状态,把它合为一体。这就是人,得一以灵的基本原因。你的身体毕竟是短暂的,你的真的作为,实际上是因为道性的原因,它在支撑你。所以如果你要想学做真人,你就要学会明白道性。它支撑的是什么东西呢?它支撑的是反向运动的东西。就是老百姓不处的那些东西。有为,就不能处,老天爷就没办法去推动你了。

一般无为的人,容易得到太上的帮助。太上到底是怎么帮助的呢?他是道的化身,真的言行。他说的《道德经》五千言,在暗示着一种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如果被人所掌握的话,那么你这个个体基本上就获得了一种大自在。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如果整个人类都明白了《道德经》的精神的话,或者按着《道德经》的精神去实践,那整个人类社会就会非常的和谐,非常的进步,非常的文明,那就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社会状态了。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这一点。

对于道的化身,道的言行,可以这样说,在我们中国人、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宗教都有自己的特色在里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有什么特色?按照我的说法,就是君主集中制,有没有宗教集权!没有,宗教只是影响君主集中制,并没有控制君主集中制,这整个历史中间,中国它一直处在这种状态,现在它同样还在这这种状态,只不过是变换一种名称而已。,还是属于君主集中制,它还是有一个主要领导人不变,但是这个不变是相对不变,这个不变是谁在控制!,是道的化身在控制,它所经历的原型是非常严谨的,大家不要小看它,它的作为尽管你看起来好象什么都没控制,就是包括UU1001词语替换,那么聪明的人,他在这个问题上,他有他自己的认识,当然这个认识,我是在自己实践以后才知道的,他在担心这个问题对自己的影响,他知道很多事情他死了以后不好交代。

那么得道多助这句话到底怎么去理解?那就是你在得道的状态下,帮助你的信号就多了,你得到的支持就大了,你最后就容易成功了。

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道是虚的东西。那么什么东西是实的呢?那就是你的德。只有你的德才是实的东西。这个虚和实之间,就靠德来转化。你的德最终的体现,就体现在你知实守虚的这一面,你最后就称其为道。

所以最后你如果要表现自己道性的这一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你按德的这一面去操作。操作的方法是,知实守虚,以为天下式。老子的原话是知白守黑,以为天下式。

下边是我十多年前写的一句话:无心求证,有意归真。

一个求,一个归,无心就无法求,你想都没想,心动都没动,也就无从谈求。但是我在这个地方谈的求是一种孜孜不舍的追寻。(以无心求证)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路很长很长,走着走着就走忘了,但是这个目标一直在自己心里,要去求索。正,正确的东西,正确的理念,就像里面的八正道一样,都有他的说法。我这个地方说的正,是正的一面是从无心的一面去体现的,你有心去追求的话,肯定得不到这个正,你有心的这一面永远都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相对于你的结果而言。

常人取名利,名利是他实际的意义。修道人取什么东西呢?取用。无以为用,就是你取它真正实用的价值。你的价值观要停留在道性上,而不是停留在现实社会的名利中间。所以说至誉无誉。就是这个意思。你放弃对荣誉的一种追求,远离名利,远离荣誉。

然后,有意归真。这个意是有意识的,脾藏意,意是我们的中土。中土是我们的后天意识,它是我们赖以得道的一种媒介,没有这个媒行不行?不行。所以我说一定要有媒,一定要有意。有意归真。真,是反,才称为真。有意,怎么归到反里面去呢?

有意之中,还有一个事物在起作用。人身体内部阴阳的进化和体现,是受你意识的制约的。这个意识,是你既定的观念。这个既定的观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有消极的,有积极的。但是最消极的,它恰恰是最积极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有”的意思。当然这个有,大家不要简单的去理解,这个有不是既定的大部分,而是小部分。就是仅仅剩下一点点,一点点。一点点的意思是,你要知道,它只是起一个介绍的作用。它把这个东西介绍给自己的先天,就行了。

就像我们五脏六腑的运转一样,我们的脾脏,它是后天的营卫之气,它提供给生命不断循环的能量,这个营卫之气停留在表面。大家说人不吃饭行不行?可以的。营卫之气不要它可不可以?也可以。那么怎样做到呢?就是没有营卫之气,不需要食物提供营卫之气的话,那么它提供什么东西呢?提供媒妁,这种能量。你非得有它,它毕竟是你的内脏器官之一。它只要介绍一下就行了。它把先天的矛盾的双方介绍到一块儿,就行了。这个介绍并不是像我们人世间的谈恋爱一样,要找个介绍人,自由恋爱的不要介绍人,不是一样么?

那么这个介绍是什么意思呢?它还有一重意思。意思是它在你身体中的物质中,起到媒介作用。脾是土,土是藏金的。土厚了,金就露不出来,土薄了,金就暴露了,暴露就有被取走的危险。土太厚了,它被土掩盖住了,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土就起到了破坏还是促进的作用。就像木在土上面生长一样,没有土,木难以生根,土厚了,这棵树也长不好,若干年以后它还是那么细小。就是说土厚也不行,土薄也不行,要恰到好处,这就是它媒妁的功能。要恰到好处。

真正生木的是什么东西呢?是水。只有土能够含得住水,因为土是克水的。然后木才能生长,木生长了以后才能够去激发人的火,就是人的心神。人的火、心神激发以后,才有了自己的元神。当然这个元神是因为水的激发造成的。土在这中间只是起到一种媒介、介绍的作用。这个介绍实际上就是把水和火联系到一块儿去了。当然这个联系一定要有先决条件,就是水和火,一定要在水和金、木和火相融合以后,土才能够起到媒介的介绍作用。这是丹经里面的基本理念。

怎么去介绍?那就是我们的一种德信意识。我们现在讲的这些就是在培养大家,不断地增加大家德信的那种感觉。什么叫意识?就是后天的这一部分。就是你在你的后天思维里慢慢建立的一种明确的理念。最后,到了你时机成熟的时候,就是你的德信完整的成熟的时候,那么后面的这一部分就会自动地促进前面这一部分的成长,然后自动的,顺理成章的生出一个新的生命来。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答疑:

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区别是什么?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区别是一个大,一个小。统一性的范围小一些,同一性的范围大一些,是虚性的那一面。比方说,我和闫工是相同的,这种说法很抽象吧?我和闫工是统一的,它就很具体了。我们的立场很统一,我们的说法很统一。但是这个同一呢?它就非常虚,统一就非常实。因为它能有具体所指。同一就不大好被人理解,什么叫同?他们明明长相不同,为什么说他们是同一的呢?只能说观点统一,不能说观点同一。因为观点毕竟还是有差异的。不能统一的观点,可以是同一的。我和闫工的观点是同一的,但它不是统一的。这就是它的矛盾性。矛盾体现在,在统一上,它能够说明,在同一上,它就不能够说明,它是虚的。

同一性是大境界,统一性是方便的一种说法。

虚和实本身也是相对的。比方这一章里提到的上德和下德,与玄德相比较,玄德肯定是一种虚的,它的作为是基于道性的基础上。

上德也不是实际的,上德无以为之嘛,就是他并没有想到自己在做,但他做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德的。这就称为上德。如果以为只有做好事才是德,是一种误解。德是人对自然规律体会的一种自在过程。它并不好像是一种完整的实践过程。它是一种体会过程。它不是实践过程。

得一,然后,天、地、神、谷、万物、候王都是这个一。这个一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这只有从后面的话里面去反射出来。这个一,实际上是说它的统一。他没有说这个一就是孤寡不谷。他只是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他先给你比较,然后聪明的人就守住基础的那一面。统一的这一面就被这个人把握住了。这跟他前面说的知白守黑牙,知雄守雌啊,知荣守辱哇,本身是同出一辙的。他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是他用另外一种话把它影射出来。这不是一样的道理么?

我在这个地方讲具体的比较多,你就容易从实践的角度去找到自己反面的衍化。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嘛,你非要把那些阴中之阳再提出来再问,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他讲的是同一性,但是他并没有让你守住同一性,他后面讲的根本就不是同一性的那个一。比方说贵贱,它本来是统一在一块儿的吧,它有同一性,但是这个同一性他没办法去表达,他只能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是以候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难道这不就是以贱为本吗?就像我们以守德为本,你这个德到底是什么东西啊?不知道,你守什么东西呢?最后他就说,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不欲,绿绿如玉,根本就不打算像美玉一样去炫耀,珞珞如石,还不如去做一个普通的石头。这样显得安全些。

第四十一章思考题:怎样去求取事物的反向结果。

第四十二章思考题:虚无,则涵养调和,为什么会这样



「 —— 广 告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