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教育改革不能与传统割裂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都在改革道路上艰难前行。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经验的教育改革,,70年代拨乱反正的教育改革,80年代知识就是力量的教育改革,90年代素质教育改革,进入本世纪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方兴未艾。用最流行的说法,叫“教育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触及教育思想、体制、体系、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核心领域,所谓“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近百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从来没有间断过,总是在一次又一次改革中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颠覆、自我更新。但是到了今天,当我们面对错综复杂、众说纷纭的教育现实的时候,不得不追问:教育改革到底要向哪里去?在改革过程中到底应该继承什么、扬弃什么、坚持什么、否定什么?这是教育改革的“本源”问题。要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教育改革问题,就必须重新反思和梳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尊师重教的民族,有着师道尊严的传统。我们民族在农耕时期,就能认识到受教育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关键,具有耕读传家、学而优则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传统。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重教离不开尊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尊师重教的美德故事,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但是在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改革过多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严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视教师在传播知识、塑造灵魂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也随之荡然无存了。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培养目标。《礼记·大学》中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都在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就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可惜,在长达20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应试教育仍然是变换形式、若隐若现,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修德明理的道德教育更是似有却无。在一次又一次教育改革过程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一次次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有用无用”成为衡量学生学习内容的标准,导致“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显然是对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教育思想缺乏根本认知,更谈不上“教育自信”了。


我们民族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其实是一种“寒门出孝子”、刻苦学习的文化传统,比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而当今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教育都不复存在了,代之而来的则是“愉快学习”、“快乐学习”,似乎学习变成了一种轻轻松松、不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事情,严重忽视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如果一味对青少年进行宽松教育、丰富其社会经验,引入综合学习的课程设置,压缩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难度,这必然会以中小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能力下降为代价。更有甚者,把教育方式也分为现代的和传统的。似乎探究的、合作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就是先进的;而讲授的、熟记的、巩固练习的学习方式则是落后的。岂不知学习方式本身就没有优劣好坏之分,背诵经典的确是传统文化中的固有学习方式,而正是这种学习方式曾经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思想大家、文化巨匠,成为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和栋梁。


总之,教育改革的自信基于传统文化自信。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强国。千百年来,我们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传统。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需要对传统教育文化精神进行系统理性梳理,肯定教育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对悠久教育传统怀有一份温情和敬意,包括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进行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释。只有基于民族文化深刻反思、批判和超越的教育改革,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