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ICPedia】科学家大揭秘——16学年度01期回顾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9月
16日晚6:30分,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暨佳莲学校的多功能厅座无虚席,本学期第一场ICpedia有幸请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俞立博士,来和同学们一起揭开科学家神秘的面纱,走进细胞生物学、走进他的研究项目。虽然教学楼外风雨大作,但一个小时的演讲厅内却充满着严谨而奇妙的科学氛围。
俞立博士,2008年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以博士后身份归国,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综合细胞生物学,酵母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由其牵头的俞立实验室发现了新细胞器迁移体(Migrasome)的机制与功能,以及自吞噬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调控机制。

俞教授用一段视频短片开场,演示了近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短短五分钟的影片,将大家引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很难相信,每天在我们的身体中有这样奇巧的变化,而俞立教授温文耐心的讲解,也拉近了专业科学与同学们的距离。

接下来俞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科研项目——关于“自噬体”的研究成果,同时聊起了自己的求学经。他毫无避讳地谈到科研生活的艰苦:单一的实验、失败的打击;然而这些在他眼中都比不上发现新成果的激动与快乐。只有真正经历过实验室的磨练,才能发现对科学的热爱。故事内外,俞教授都表达出了这样的情怀。

说起自己放弃美国的工作,返回清华做教授的选择,俞教授态度异常潇洒。他说“现在清华有非常好的实验室,欢迎感兴趣的同学们来清华做研究。”

什么决定成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俞教授说,兴趣是带领他走入科学之路的最关键因素。

校园生活从我那个时候起好像就只有学习,但我觉得学校还应该有额外的东西,让大家接触不同的世界。
我其实之前不太喜欢学习,直到有一天真正接触到了生物学,进入实验室之后,我发现这真是太有趣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想去多学一点儿……
大家都觉得做科研要非常聪明,我觉得不是。咱们在座的同学们都足够聪明,科学研究重要的是严谨的思维习惯,而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兴趣,只有有兴趣,才能去坚持!
另外,还要保有自己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去知道,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这样的一番话给了在场师生、家长们很多反思。好奇心带来了兴趣,兴趣又引起了实践,通过亲身经历做出了选择,这样才发现了自己未来的道路。这样的一种成长方式,或许也是大家一直渴望的,从兴趣出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一辈子。

提问环节中在场的家长和同学们都十分积极,俞立教授在讲座结束后笑谈“没想到四中国际校区的学生们这么优秀,甚至比大学生了解的还多。我今天讲了很多专业的东西,可是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真的很棒!”

(文:张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