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老大哥中影12年IPO长跑冲线,估值能否超越小兄弟们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包括监制姜岱在内的诸多知名电影人上周末都在为同一个消息点赞:历经12年上市长跑,有着中国电影行业“国家队”“老大哥”之称的中影股份终于获得了中国证监会的IPO批文。

早在2004年,中影股份母公司中影集团就已有上市计划,并欲整合优质资产赴香港上市,但由于相关政策调整,不得不暂停上市计划。2008年左右,中影集团极有希望成为“国内电影第一股”,但最终被2009年上市的华谊兄弟(300027.SZ)摘走了这一称号。

然而,中影股份错过资本市场的这些年,正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十年,票房连续9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吸金效应明显。截至7月11日,华谊兄弟的总市值为373.7亿元,光线传媒(300251.SZ)为337.36亿元,华策影视(300133.SZ)为264.96亿元。行业内预计,中影股份估值应该会超200亿元。

“只能说这位‘老大哥’太不容易了,希望通过此次布局及资本运作,(中影)在更为复杂与激烈的电影市场里,找回昔日‘老大哥’的雄风。”曾经历中影股份改革的一知名创投基金负责人徐总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如今的电影市场早已群雄逐鹿,在电影放映上不如万达院线(002739.SZ),影视制作面临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民营企业强势竞争的情况下,中影股份要想重做“老大”并不容易。

现任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

中影被耽误的“青春岁月”

电影人之所以对中影股份上市感慨万千,根本原因是其母公司中影集团是许多电影人青春岁月里的一段记忆。

中影集团1999年2月成立,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组成。

“1999年中国电影算是跌到了低谷,中影集团的成立其实也关乎改革能否成功。当年,也是中国电影行业市场化变革的前夜,中影集团集广电系统最优质资产于一身。”与中影集团曾有诸多合作项目的资深电影制片人王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中影集团成立之初,电影制片成为重要环节,核心目的就是让中影按照企业制度发展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

2000年6月,,中国电影行业市场化改制开始。2003年底、2004年初,民资和外资进入门槛降低,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

也是2004年,中影集团曾试图赴香港上市,“但由于外资进入传媒娱乐行业的政策限制而放弃。”一位中影集团前任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就在中影集团放弃赴港上市之后,随着文化市场对社会资本的放开,中国电影产业每年以25%~30%的速度发展,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民营企业的电影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2006年成为华谊兄弟最为“辉煌”的一年,当年票房前三名的影片都与其有关。这一年,中影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6亿元,净利润0.56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为2.01亿元,但净利润中的40%来自补贴。

2007年,韩三平成为中影集团董事长,上市计划再次启动。按照计划,中影应该在2008年底前进行A股首次公开募股,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市计划再次被搁置。于是,“国内电影第一股”的称号在2009年被华谊兄弟摘走。

韩三平与王晶

王中军王中磊兄弟

2009~2014年,华谊兄弟、光线传媒通过上市,成功跻身国内影视行业的佼佼者,它们在奔赴“中国的迪士尼、华纳兄弟”等梦想帝国之时,中影集团依旧处于“深化改革”阶段。

“虽然中影集团的‘老大’地位没有被撼动,但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是给其带来一定压力。”王璐表示。

2005年开始,从《无极》、《投名状》到《赤壁》、《梅兰芳》,中影团队推出一系列高成本的商业电影,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的大片时代,但这几部电影的票房并没有期望的那样好,唯一获得好口碑的就是《梅兰芳》。2009年,凭借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创下4.2亿元票房的纪录)再次让中影集团找回点“老大哥”的尊严。

“(每年)真正盈利的影片少之又少,中影即便有进口片的支撑,但要做大做强,与自己的身份匹配,还是需要作一些调整。”上述中影集团原高管表示。

2010年,中影股份终于成立,注册资金14亿元,由中影集团联合其他7家战略投资者成立,中影集团占股93%,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权。2011年开始,关于中影股份上市的消息频频传出,但始终都是“只闻其声”。

上半年重现“老大”本色

中影股份再次引发资本市场大讨论是在2015年2月,作为备受期待的IPO“种子选手”,中影股份因申请材料不齐而被中止审查。

事实上,作为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影股份2007年已形成了覆盖影视制片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及影视服务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且“中影”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在市场竞争和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下,中影股份业绩难言乐观。2012~2014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44.8亿元、45.6亿元、59.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亿元、4.3亿元、4.9亿元。华谊兄弟2014年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8.97亿元,几乎是中影股份的两倍。

“由于受到2012年2月中美进口影片政策变动的影响,中影股份所依赖的‘政策红利’之一有所减少,导致其经营业绩出现波动。”徐总表示。

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等规定,中国进口影片采取“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方式,由中影集团进出口分公司“独家”承担境外影片的进口业务,由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负责发行。中影股份成立后,承担了中影集团的一些进口具体业务以及进口电影发行业务,由此中影股份可从中获得进口分账影片总票房收入的7%和买断影片的管理费(其中15%上缴集团)。

而在2012年2月中美签署相关谅解备忘录后,根据新的进口影片政策,中影股份不再受托从事相关进口影片的具体业务,同时在进口电影发行环节的成本也大幅上升。

针对上述情况,发审委会议也提出了询问,并要求中影股份保荐代表人进一步说明“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进口影片管理政策未来是否存在调整的可能、该政策对发行人影片发行业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相关风险是否已充分披露等问题。

如此,中影股份IPO申请虽然2015年成功通过发审会,但原定的2015年9月IPO目标则向后推迟。

“其实,中影集团是国内唯一拥有进口电影资质的影业公司,中影股份还是会力争率先掌握海外优质类影视IP的改编权,所以在海外片的引进上是有配额的,而且配额可能上涨。”上述中影集团原高管表示。

比较“给力”的是,今年上半年票房前十的影片中,除了六部进口片外,中影集团参与投资的电影就有三部。换句话说,票房前十的电影中,九部与中影股份有关系。

中影股份值多少钱

“中影股份现在上市的环境已非几年前那么简单,比如,电影发行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除中影和华夏两大传统发行龙头之外,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也是电影发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线有五洲电影和四海联盟围追堵截。”王璐表示。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细碎的电影市场也是暗潮汹涌,BAT等互联网企业旗下的影业公司在电影制作、宣发、投资的过程中,拥有更好的线上线下资源,并试图通过控制票务消费这一环节获得电影行业的话语权,从而改变整个行业的业态。

“而在整个过程中,影视企业的估值与2009年的华谊兄弟已大不同。”徐总表示。

比如,2015年12月,乐视网(300104.SZ)正式启动“乐视影业”注入事项,最终乐视影业98亿元的高估值使得深交所发出重组问询函,要求乐视网补充披露本次交易评估增值率、市盈率的合理性。

同样引发争议的还有万达影视。万达院线计划向万达投资等33名交易对方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万达影视100%股权,预估值为375亿元左右。这个价格比乐视影业的98亿元要多出近3倍。

“如果以此作为参照之一的话,拥有全产业链的中影股份的预估值岂不是天价?”这成为最近几天影视圈人士探讨的主要问题。

目前最常用的估值方法为比较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经常相互配合使用,其估值结果相互验证。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中影股份曾有一次估值,为184亿左右,但两年之后已有所变化。公开数据显示,中影股份2014年的净利润为4.9亿元,相较于乐视影业2014年的净利润是7倍左右,但徐总认为最终估值不可能高达700亿元。行业内预计,中影股份估值应该会超200亿。

“无论是多少,肯定会再引发一番争论,但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数字,我们都希望中国电影产业越来越好,是一部一部优质的电影支撑起来的,尤其是中影,上市只是开始,它应该担起老大的责任。”王璐表示。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由【PE律师网小编】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pelawyers

————————————

关于PE律师网:

为您推荐最新鲜的PE法律咨询,设计股权投资、金融、证券、信托、财富管理、法律风险控制等,独家推送月刊、季度报告和专题研发成果。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