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打造属于自己的公益生态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8日,中国基金会数量达到5000家,其中公募基金会已经达到1556家,占基金会总数的31%;非公募基金会已经达到3444家,占基金会总数的69%。而美国2001年仅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上或年度赞助金额达10万美元的资助型基金会就近2万家。




1981年,中国一共只有5家基金会,35年时间,中国公益慈善领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大发展时代;而仔细追寻数字增长背后的发展轨迹,从1981年到2006年的25年时间,中国基金会数量从5家增长到了1046家,而2006年到2016年的10时间中,中国基金会数量增长了近4000家,这段时间才可谓是井喷式增长期。


究其原因,从2006年至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及规模堪称世界罕见,一跃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企业家原始资本的积累、亦或是普通公众的物质生活,都在国家快速发展的阶段得到了有力提升;而政府层面,以《基金会管理条例》为主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在规范了公益行业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基金会的快速发展;公众意识层面,在物质条件快速提高带领的精神层次提升外,2008年汶川大地震无疑称得上是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元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带动下,公众的公益慈善意识普遍觉醒,而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也正式进入了公众视线。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捐赠总额为1070亿元人民币,是2007年的3.5倍,而当年中国内地个人捐赠达到458亿,首次超越了企业捐赠,人均个人捐赠是2007年的近14倍;而志愿者增加1472万人。经济环境发展、政府政策倡导及公众意识提升,三者共同推动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益领域的发展无疑是滞后的,据美国基金会中心公布的《2001年基金会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仅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上或年度赞助金额达10万美元的资助型基金会就多达18942家。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表示,2015年中国公益的捐赠总额为992亿,美国为3732.5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国GDP相差已缩小到1.6倍,但公益发展的差距却为24.5倍;而且中国的捐赠来源仍然以企业为主,占到了70%,个人捐赠只占11%,而美国超过80%以上的捐赠来源于个人(包括遗产捐赠)。


不得不说,公益领域的发展滞后是国家层面由来已久的问题。俗话说的好:“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看到了中国基金会数量的迅猛增长,值得庆贺,与此同时,应该更多关注当下基金会在数量攀升的同时,自身生存发展的状况。


数量已经突破5000,看看如今不断涌现的新基金会对于自身定位与发展又有怎么样的改变。


北京亿帮公益基金会,,原始注册资金为200万,出资方为亿帮集团,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包含文化传承和扶贫两个方向。


作为一家新生的基金会,成为中国第5000家基金会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但无论对基金会本身,亦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更多是意味着美好的开始;而作为占比最高的非公募基金会群体一员,其对未来的发展和计划无疑是总结了前辈们的过往经验。(中国企业基金会2004年仅为16家,2014年增长为560家,增幅高达30多倍。)



以下为《公益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亿帮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薛鸿亿的具体内容:


谈及亿帮公益基金会的发起初衷,薛鸿亿表示,其实很早之前就开始接触公益,公益并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施助,而是相互之间以善意为出发点,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行动,解决一些问题。


“之前很多参与的公益活动,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范围较小,参与过后自己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满足,2007年,我开始接触城市树木保护基金会,之后几年一直致力于古树保护,并于2011年创建了中国古树保护中心,通过为古树拍照并出书的方式救助了上百颗古树。但是我发现很多古文化如同古树,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需要有人为他们发声。所以,我希望更专业开展公益活动,成立基金会成为了我的选择。”薛鸿亿说道:“而且,单单依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不够的,公益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一个或者一类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大众普遍参与及思维转变。因此我们给基金会起名叫‘亿帮’,即‘一人有难,亿人帮’的思维。我希望公益不只是一小众人的善意坚持,而成为大众的常态互助。”


对于基金会的人员编制及资金来源,薛鸿亿认为,作为企业出资成立的基金会,以往很多企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有很多都是与企业公用一套班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金会自我发展。亿帮公益基金会在成立之初就想到了这一点,而企业的自身优势正好可以较好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亿帮公益基金会成立之前,亿帮集团早已经开始在公益领域进行创新探索,其成立的亿人帮创新公益体验平台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模式,以技能共享的方式将埋藏于公众内心的善心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因为当下很多公众对于除了捐款捐物以外,如何以自身优势、特长参与公益活动并不了解,而亿人帮就是打造一个让公众将自己所掌握的一技之长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在分享中帮助他人,也快乐自己。


在这个运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很多专业的公益机构进行合作,包括自身公益平台的运作模式、盈利模式等等,而在这些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公益是一个职业,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才能够良好运作,因此我们对于基金会的人员编制,也深刻的贯彻着这样一个思维。


二、基金会资金来源,前期200万原始注册资金全部由亿帮集团提供,今后每年,我们将固定将企业盈利的按一定比例定向捐赠给基金会,除此之外,我们希望基金会能够对资金进行资本运作,让其实现保值增值,而亿帮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中有一家金融公司,可以有效为基金会提供良好的资本运作服务。


对于基金会在运作过程中有哪些创新,薛鸿亿认为持久运作以及打造自身公益生态圈是亿帮公益基金会的创新所在。


首先,对于持久运作,亿帮基金会重点关注资金、人才、项目三方面,公益项目的运作本身一旦产生良好的社会价值,就能够吸引社会资本,进而实现资金的循环,再通过对资金的良好增值,形成基金会自身资金链自造血功能;而项目运作、资金循环又能够吸引更多的公益人才加入,从而达到公益人才、资金不断补充公益项目发展;而公益项目的发展反补人才及资金,最终形成三者良性持久运作。


而对于公益生态圈,薛鸿亿说:“我们不希望单纯的做一个标杆性项目,我们希望的是运作的几个项目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圈,不断互补发展,就拿扶贫而言,传统组织在扶贫助困领域一直以来都是以捐助物资和资金的形式开展的。但这只是治标的方式,优势在于短平快的解决眼前问题,缺点在于要想达到彻底脱贫还有很长的距离。运作了那么多年,贫困地区依旧贫困,我们认为扶贫不仅仅是提供物质、资金的支持,这些只是暂时性满足,只有让贫困地区的人们真正掌握了技能,懂得如何依靠自身能力的提升摆脱贫困才是真正的出路,因此我们希望在教育、文化、技能方面入手,通过开展“社区空间”项目,建立一个学习技能、知识的公益空间;然后我们将“技能学堂”等项目带入,帮助贫困人群除相互间的交流分享外,通过我们提供的专业人才实现新知识、新技能的习得,从而实现自我能力提升,改善生活状态。而我们提供的专业人才是通过我们“公益人才计划”项目产生的,我们对于一个领域的支持,是通过基金会众多项目的合理开展的,每一个项目都有着它无可替代的价值存在,这就是我们希望打造的属于自己的公益生态圈。”


据了解,该项目将首先从北京周边地区开始试运营,通过空间设定、资源运转、资金投入以及人才输出等方面去考量计划的整体性问题。并在试运营中完善整个体系建设及缺陷补给的工作。“虽然是扶贫,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实际问题,直接进入偏远地区推广建设带来的资金、人力等会形成非常大阻碍,我们希望逐步开展。”薛鸿亿说道:“除此之外,在古文化传承方面,我们正在筹备的“古树基金计划”就是典型的实例,希望对古树的研究和社会价值升华,开设专项基金对古树带来的社会价值做专项研究,发动社会企业利用产品特性对古树做救助或者保护行动。”


感谢您对公益时报的关注,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回复「转载」取得授权。


集美貌与帅气

于一身的

作者:菅宇正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送往大草原的一箱物资

99公益日,玩法变了你造么?

首批认定的16家慈善组织全在这里

今天,请允许我充当一次你的眼睛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