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艺术微谈】过度舞美制作,就是艺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6年8月5日,,邀请了舞台美术学会的多位专家针对戏曲舞美的发展概况,专家提到:过度舞美创作会造成艺术;舞美“大制作”除了创造华丽,还会制造垃圾;舞美制作必须要有规矩。


舞台美术学会荣誉会长蔡体良在研讨会上以《舞美创作需要理性,也得讲点规矩》为题发表演讲,与在场领导、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演出票务市场基本无票补,另外成本高昂,利润微薄,企业难挣钱。

舞美创作不能老想着“颠覆”

从舞美创作自身来说,它需要理性,也得讲点规矩。与其他舞台创作一样,也需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或者说已经约定成俗的艺术法则。它的审美理念,审美价值,也要有法可依,尤其是它的审美语言,能与观众沟通和认同。

如果死板地固守,抱着传统不放,弄得太“另类”、太“前卫”,老想去“颠覆”,去“解构”,那是行不通的。舞台艺术是整体性、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艺术家个性太强,自说自话,自以为是,谁会跟你合作?!如与导演合作,没有共识,没有同步,设计者认为提供了最佳的舞台空间和样式,仅仅还是纸面上的东西。搞话剧,搞歌舞,搞戏曲,它们的舞台需求,它们的舞台语言,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各自的个性、特点,才创造出不同演出风格。需要讲点创作的规矩,遵守艺术规则的基点上,去突破,去创新,去发展。


近期,北京的舞台上比较活跃,出现了一系列的、不大不小的汇演或调演的戏剧景象,有主打原创剧目的,有迎合儿童口味的儿童剧目的,有为下半年全国艺术节预热剧目的,还有全国基层院团会演的剧目等等。我已经看了不少的演出。我针对舞台美术的创作而言,凡获得成功的,或比较成功的舞美作品,如湘剧《烧车御史》、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话剧《北梁人家》、婺剧《天下第一疏》等舞台,都能够做到恪守艺术的规矩,比较理性的创作。


舞美过度包装,就是艺术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舞台上出现一种“大制作”的现象,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其中的一个结症,往往缺乏艺术创作的理性。

我在十六年之前,曾发表过《舞台演出“豪华版”质疑》一类文章,主要是针对当时已开始出现了这种现象,此文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当时,我还是有所保留的、较为婉转的口吻说的:“这类热衷于舞台艺术豪华版的制作,贵族化操作倾向,甚至还有继续在竞相效仿的,我遗憾地认为,能闻得一股矫情的媚俗的气味,既不完全符合艺术的创作规律,也有违于当今文化生态的现实的‘国情’。”至今,这类非理性的、盲从、盲目的舞台投入,伤害艺术创作本体的现象,我认为仍然存在。甚至出现在申报艺术基金的项目上,不得不引人关注。


我对“大制作”运行,不抱任何偏见,不完全以投入多少论艺术的高与下,或成与败。然而作为舞台艺术创造,绝不能囫囵吞枣,一概照搬或一概排斥,更不能形成一种人为的导向,一种创作的定势,一个固定模式。我认为无论是“大制作”还是“小制作”,我想可用简单的杠杠来衡量:一是,它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二是,它是否遵守、适应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这才是应抱的理性态度。


多年来,由于某种的大气候的使然,推波助澜,这股以“大制作”为热闹、为方向的声势,逐渐漫延开来,似乎有点难以控制的态势。尤其是一些应景的晚会,一些迎合官方评奖的剧目,一些有背景或有油水的舞台演出,就做得离谱,人为的富态,过度的包装,缺乏创作的自律、自信,将大把的钱,盲目性的砸到舞台上,浪费有限的文化资源,制造出一堆艺术垃圾。其结果,是艺术语言失态、走调、扭曲。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土豪们的动作;用当下的标准来说,也是一种艺术,就可以列入反“四风”之列。

舞美创作要清除垃圾,才能制造精品

自身的提升,市场化严峻的考验。无论是剧场内的创作,还是走出剧场的大舞台美术,它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遵循艺术的规律,也需要物质的支撑,包括当代科技的应用。既需要我们有创新的理念,足够的自信,也需要有我们自律的精神。我常常看到我们的舞台上,陷入“悖论”的怪圈。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亮丽的同时,也堆积出不协调的“无与伦比”的垃圾。浮躁、重复、奢侈、贵族化或土豪化,盲目的投入,无谓的攀比,矫情的颠覆和打着“创新”旗号的解构。浪费了我们很宝贵的、也是有限的文化资源,是需要警惕的!

不过,“大制作”之风,流行了十几年来,经过各地大量的舞台实践,经过各类文化市场的检验,“大制作”的舞台,生命力不强,成功的概率不高。能够进入文化市场,能够良性循环,能健康发展的舞台,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这类一下子很难根治的舞台现象,因由种种。有艺术创作自身的因素,也有舞台之外的各类非艺术因素。与反腐一样,永远行进在路上。例如,以往评奖过多、过烂,派生出不应有的、不利于创作的干扰。而今,我感到又有其他方式的非理性的倾向。如有利用艺术基金的平台,或打着“非遗”牌牌的。也存在着文化资源过分集中,题材过单一等,同样,并不是真正有利于舞台艺术的健康发展。

因而说,产生这种“大制作”现象,它滋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大气候也有小气候,有戏内也有戏外,有各种艺术自身的弱点,也有非艺术因素的干扰造成的。不完全是“大制作”本身的责任,也不应该只让艺术家们单方面去承担。但我这里,从创作者的话题来剖析,我认为是创作者缺乏理性,也是回避不了的,是值得探讨的。

我认为,倡导理性化地去创作,直面现实的困境和挑战,是舞台艺术家成熟的标志。戏剧艺术,包括舞美创作发展到今天,难道还需要创造被有关官僚捧持、巨额资金支撑的“精品”吗?劳民丧财、盲目自大的“精品”吗?清除这类舞台垃圾,才会突现真正的有艺术生命力的舞台精品!

来源:@道略演艺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