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异乡人的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距离电影散场一个小时多三分钟我到了三联书社,迎门的新书架摆着一叠《漫长的中场休息》,我在书架前站了一会,我没有选择阅读原作。

在电影结束后的这一路,我在想两件事情:一、看午夜场着实很蠢;;二、在两点的北京大街上自以为充分消化漫谈这部电影的举动也很蠢。

可能是因为眼前雾霾一片迷蒙所以人总是想要往清晰里走。

但是面对李安真诚谦恭的表达,每一种所声称的解读都是对他的一种误读,表态者本身自信的姿态里渗透了很大一部分自私,对,不是私人情感,是自私。电影表达自身更像是浮动的一种感情体验,浑圆的原作者的对世界的个性化理解,截取任何一段对它进行中学语文阅读理解式的思考进而声称我看清了电影的主旨都是蠢笨透顶的。

看到自己也罢,流出眼泪也罢,都只是对电影的个人理解罢了。


Far from where?

这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电影大概讲述了伊拉克战争中因与敌人近身搏斗而成为国家英雄的比利和他的同伴们被邀请回国参加感恩节橄榄球的中场表演。和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有一点相近的气质。


比利未满二十,他比同龄人理智和敏感,眉宇里还有一点近似于无助的气息。

可能这就是异乡感的来源吧。

中场表演前,用林肯加长接送,被显要人物不自然地恭维,被一个个观众非常热情地敬佩。作为英雄虽然有一些蹩脚,但人人都爱。

但是这一群年轻人也缓缓意识到国人并没有在乎这个英雄是谁,大家只是需要一个象征物证明自己身为美国一员的同样荣耀。橄榄球运动员问一些猎奇的战场问题,在聚餐的时候士兵们粗鲁地吃饭被不礼貌地注视,比利头疼但迟迟没有拿到药。

直到中场表演的时候场指挥按照自己审美叫战士们换上迷彩服,让战士站在原地不动,标签化士兵形象的意图愈发明显。患有PTSD战士们在舞台特效下精神紧张,被炸成粉红粉末的人,一个个穿行的流弹,战士们最后情绪已经集体出现了失控。

这一群人,从自己知晓的非正义的战场回来,丧失了自己战友,让人们把自己最糟糕的一天粉饰成最有荣耀感的一天,给国内歌舞升平的民众们做一个美国英雄的展示。“是这些远离战场的人主导战争。”被俏皮话包装的战争不是真正的战争,比利想辩解,但是没有人愿意听。




或许那个拉拉队队长愿意听。

比利爱上她,以为他们会心灵相通,以为这个漂亮的姑娘真挚的眼神里是有对他个人的爱。

直到最后吻别,比利说:我都想为你留下来。

姑娘一惊:可你不是英雄吗?

比利忙改口。但是他也明白了之前班长所说:她只是想睡一个英雄罢了。

姑娘离去的时候腰板很直,小腿踩得毫不犹豫。比利的爱情也就此踩断了。


参加表演前,比利回到家中。

我有一个疑问:比利从遥远的战场,是回到了家吗?还是回到了另一个,入伍前青春期的急躁的作为一个少年犯的与生活冲撞的战场?

母亲和嫂子都热情地迎接他,称他为她们的骄傲。他的父亲,,对他的归来不置一词。

只有对于他的姐姐把他当做一个“人”来爱的。

她忏悔当时让他入伍,她深知战争的非正义性,她甚至在饭桌上公开指责战争的愚蠢,并且遭到了母亲暴躁的呵斥。母亲这种举动贯穿着他的青少年成长。如果比利没有再返战场,。

姐姐的爱伴随着试图理解的愿望,但很遗憾姐姐并没有触碰到比利的内心。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比利之所以决定重返战场的原因:哪怕真的有人愿意倾听你,与你沟通,你还是没办法得到理解。

这比那个拉拉队姑娘给人更强大的绝望感。

你始终孤独。


那么,回战场去,”回到我们的营地去。“

比利的队友们庸俗短视,唯一给他带来启发的蘑菇也死去了。所以,再返疆场的比利不是要去消解这种不被理解的苦闷,而是去放置掉这个根本没办法处理的东西。

在绝望的伊拉克小孩的眼里,在草木皆比的城镇生活中,在和敌人的对手里。

比利林恩不是属于战场,只是他不属于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如蘑菇所说的这是有命里因果,。




120帧的镜头始终锁定在比利蓝色的眸子上。

但仔细看,这部电影里充斥了异乡人:被一场车祸粉碎了所有美好的只有弟弟能听她讲话的姐姐;冲锋陷阵而死的在营地里稍显异类的笃行印度教的蘑菇;作为理性指导内心已经佯装不需要情感的班长;想要帮B班兄弟拍电影的但是被规则无奈摆弄的阿尔伯特


人人生而孤独不被理解。

不只是青春期的比利,每个人都困苦地去与其斗争在那里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从概率极低的亲情出发,通过无解的爱情,最后还得独自一个人去寻找目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一部片是一部很好的片。

我没办法去形容它有多么的好,因为任何主观性的评价都容易招致对它的精致的刁钻角度的评价。我舍不得。

我只能说它很好。李安也很好。

如果有机会,大家是可以看看的。

它不会告诉你什么,你会知道你有什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